2025年, 第3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10-28
  

  • 全选
    |
    专家论坛
  • 刘宇, 孔建鲁, 朱子羽, 章楚晗, 杨也牧, 周思怡, 洪凯哲, 俞梦飞, 王慧明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5, 35(5): 331-342.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5.0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所有口腔癌的90%。该病易复发和发生侵袭转移,患者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约50%~60%。OSCC的侵袭前缘是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关键区域,具有高度异质性和侵袭性。该区域的代谢重编程驱动肿瘤恶性进展,并为影像学生物标志物的开发提供了潜在靶点。本文综述了侵袭前缘的代谢特征及其分子机制,重点探讨了糖代谢、脂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等通路的异常活化如何促进肿瘤细胞的迁移、侵袭及免疫逃逸;同时,分析了OSCC侵袭前缘代谢特征作为影像标志物的转化应用,包括空间代谢组学技术、拉曼光谱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等在预测肿瘤边界、可视化侵袭前缘代谢特征中的应用价值。未来,通过整合多组学数据与影像学分析,有望构建基于侵袭前缘代谢标志物的临床转化路径,从而为OSCC的精准诊断、手术导航及预后评估提供新策略,推动该疾病在小分子代谢物层面的精准诊疗进展。

  • 口腔数字化专栏
  • 王悦, 吴珺华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5, 35(5): 343-350.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5.0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口腔修复的智能制造带来了技术性的变革。AI技术显著提升了个性化修复的准确率和效能,驱动着口腔修复由传统医疗模式向数智化转型,但目前其应用仍面临一些技术瓶颈,制约着临床转化的应用效能。本文就AI技术在口腔修复领域中的应用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 李蕴朗, 厉超元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5, 35(5): 351-355.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5.0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种植牙技术革命性地改变了缺牙修复的传统模式,已成为恢复口腔功能和美观的最佳解决方案。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其与口腔种植学的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索AI在口腔种植领域的应用,涵盖辅助诊断、方案设计和手术机器人等多个方面。本文系统综述了近年来AI在口腔种植学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多维度进展,并对其潜力和研究价值进行展望。

  • 姚佳, 党琳琳, 屠军波, 那思家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5, 35(5): 356-364.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5.0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筛选和鉴定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预后相关的关键基因。方法:将来自癌症基因组图谱(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的HNSCC患者的临床数据和RNA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数据,随机分为训练集(队列Ⅰ,n=228)和验证集(队列Ⅱ,n=98)。使用机器学习模型——随机生存森林(random survival forest,RSF)模型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共同确定预后相关种子基因,使用正向选择模型进一步筛选与预后相关的关键基因。利用筛选出的关键基因构建生存风险评分系统,并对关键基因进行验证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人口腔上皮角质细胞HOK细胞系和人舌鳞癌细胞CAL27细胞系中关键基因的表达。结果:筛选出12个与预后相关的关键基因,高风险组的预后比低风险组差,队列Ⅱ风险比(hazard ratio,HR)为4.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键基因在HOK细胞系与CAL27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共发现12个影响HNSCC患者预后的关键基因,其可能成为HNSCC预后标志物。

  • 基础研究
  • 初丹娜, 王佐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5, 35(5): 365-372.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5.0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Ctsk)对小鼠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jaw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JBMMSCs)增殖、迁移及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并鉴定小鼠JBMMSCs,取第三代(P3)细胞进行成骨、成软骨和成脂三向诱导分化,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Ctsk的表达变化;通过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转染技术敲降JBMMSCs中Ctsk的表达,并利用RT-qPCR及蛋白质印迹法验证敲降效率;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RT-qPCR检测三向分化过程中关键基因的表达;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评估JBMMSCs的成骨矿化情况;阿利新蓝染色评估软骨基质分泌;油红O染色评估脂滴形成情况。结果:成骨及成软骨诱导后,Ctsk表达增加,成脂诱导后,Ctsk表达下降;敲降Ctsk表达后,细胞的迁移、成骨及成软骨能力减弱,但增殖和成脂能力增强。结论:Ctsk能促进小鼠JBMMSCs迁移、成骨及成软骨分化,但会抑制其增殖及成脂分化。

  • 陆麒元, 魏玉, 胡帅, 余晶, 陶建祥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5, 35(5): 373-381.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5.0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估种植体周围组织和牙周组织中Piezo阳性神经纤维的分布差异。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及凝胶电泳实验检测SD大鼠原代三叉神经细胞中Piezo离子通道的表达。基于雄性SD大鼠构建上颌第一磨牙区种植模型。在骨结合1个月后,处死大鼠并收集上颌骨,通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比较种植体周组织和牙周组织4个区域内神经纤维密度和Piezo阳性神经纤维百分比差异。结果:免疫荧光染色、RT-qPCR及凝胶电泳结果表明,Piezo 1和Piezo 2离子通道均在三叉神经细胞中表达。在种植体周组织和牙周组织中,牙龈区与根尖区均呈现较高的神经纤维密度,在牙龈区,二者的神经纤维密度相近。在根中区,牙周韧带中神经纤维的密度明显高于种植体外围牙槽骨,而在牙龈区、根尖区和牙冠区,三者无明显差异。在牙龈区,各组Piezo 1、Piezo 2阳性神经纤维的百分比无明显差异。在牙冠区和根中区,牙周韧带中Piezo 1、Piezo 2阳性神经纤维百分比明显高于直接接触种植体牙槽骨中Piezo的阳性神经纤维百分比。结论:在牙冠区和根中区,牙周韧带中Piezo阳性神经纤维百分比明显高于直接接触种植体牙槽骨中的Piezo阳性神经纤维百分比。

  • 临床研究
  • 艾山·依力哈木, 克热木·阿巴司, 魏奕茹, 徐隽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5, 35(5): 382-390.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5.0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牙龈癌患者资料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其效果。方法:从SEER数据库下载2004—2018年诊断为牙龈癌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信息及随访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建模组(70%)和验证组(30%)。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变量,确定牙龈癌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从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适用性3个角度评估预测模型,采用X-Tile软件对牙龈癌患者进行危险分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 334例牙龈癌症患者,患者3年、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59.03%、48.89%、30.09%。建模组和验证组一致性指数(concordance index,C-index)分别为0.716和0.715;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显示,建模组预测牙龈癌患者的3年、5年、10年总生存率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58、0.759、0.769,在验证组中分别为0.746、0.764、0.788,列线图预测模型的一致性指数和AUC均大于传统的TNM分期系统(P<0.001)。校准曲线结果表明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准确性。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结果显示列线图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优于传统TNM分期系统。根据列线图总分值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118.4分)、中风险组(118.4~213.6分)和高风险组(>213.6分),3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年龄、婚姻状况、组织学分级、T分期、N分期、手术情况、放疗情况是影响牙龈癌患者生存的因素,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以为预测牙龈癌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 临床总结
  • 许晓亮, 孙倩, 崔夏青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5, 35(5): 391-395.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5.0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采用耳屏缘内侧隐蔽切口联合外耳道软骨前缘入路治疗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的40例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耳屏缘内侧隐蔽切口联合外耳道软骨前缘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系统随访6个月,评估内容包括下颌运动功能(咬合关系、最大开口度、开口型)、面神经功能、影像学表现、术后并发症(异常疼痛、感染、涎瘘、Frey综合征、耳大神经感觉异常)情况及患者对切口外观的满意度。结果:所有患者咬合关系均恢复良好;术后6个月最大开口度达(38.50±1.65) mm,较术前显著增加(P<0.001),开口型无偏斜;术后仅有1例(2.5%)患者出现短暂性额纹变浅,经药物治疗后恢复,无永久性面神经损伤;影像学检查显示所有患者均实现解剖复位,内固定物位置良好,骨折愈合顺利;随访期内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患者对切口外观满意度评分为10分(满分),满意度达100%。结论:耳屏缘内侧隐蔽切口联合外耳道软骨前缘入路治疗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美观效果佳等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选择。

  • 张国润, 陈巨峰, 杨晓莹, 冼淡, 李嘉朋, 李金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5, 35(5): 396-401.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5.0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ral and maxillofacial space infection,OMSI)患者不良结局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OMSI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χ2检验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感染至就诊时间、感染受累间隙部位、感染原因、受累间隙数量、细菌培养结果、是否合并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否切开引流、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 percentage,NEUT%)和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对患者住院结局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OMSI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20例OMSI患者,有49例(15.3%)患者出现不良结局,其中发生严重并发症者24例、住院超过15 d者32例、死亡患者1例。χ2检验结果表明,年龄、受累间隙数量、是否合并DM、是否切开引流、WBC、NEUT%、CRP与不良结局的发生存在显著关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合并糖尿病、未行切开引流和NEUT >90%是OMSI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结论:OMSI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概率较高,合并糖尿病、未行切开引流和NEUT >90%是OMSI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

  • 综述
  • 王雨宁, 王佐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5, 35(5): 402-405.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5.0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磷酸钙基材料具有出色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可作为种植体涂层改善骨结合。但该涂层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剥脱及与金属基底结合强度不足等问题。本文旨在系统综述影响磷酸钙涂层与种植体表面结合强度的相关因素。

  • 陈丽娅, 王婧, 满毅, 屈依丽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5, 35(5): 406-410.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5.0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钛及钛合金是目前牙科种植的主流材料,但在长期应用中发现其存在钛粒子释放、可能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及美学效果欠佳等问题。相比之下,氧化锆种植体凭借出色的美学性能、优良的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有望替代纯钛和钛合金种植体,并逐渐应用于临床。目前氧化锆种植体多采用一段式设计,但随着加工技术和材料研发的进步,新研发的两段式氧化锆种植体展现出更高的修复灵活性和更广泛的适应证。本文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就两段式氧化锆种植体的机械性能、生物性能及临床效果方面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 祁星颖, 王方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5, 35(5): 411-417.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5.05.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牙缺失后常因牙槽骨吸收,需要在种植术前或术中行骨增量,以满足种植体的植入条件。然而,术后常出现创口开裂、膜暴露等并发症,且患者术后肿胀、疼痛等不良反应较为明显。通过软组织瓣的分层设计,可在实现瓣减张的同时,避免水平离断骨膜,有效保护术区血运,减轻术后反应。本文系统综述了瓣分层设计的术式分类及其适应证,以期为种植骨增量手术的切口设计与软组织处理提供临床参考。

  • 病例报告
  • 丁云波, 姚建, 马壮, 朱郁文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5, 35(5): 418-421.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5.05.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涎腺导管癌(salivary duct carcinoma,SDC)是腮腺少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恶性程度较高,术区缺损可选择不同的修复方式。本文报道1例利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腮腺导管癌术后缺损的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