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家论坛
    李金薇, 沙桐, 郑凯娟, 聂孟冬, 关苇杭, 史册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2): 81-86.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2.001
    摘要 (206) PDF全文 (107) HTML (18)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发布了第5版《头颈部肿瘤分类》。第5版的口腔和舌体肿瘤部分中,上皮性肿瘤相较于2017年的第4版作出了一些修改,其中包括将口腔潜在恶性疾病(oral potentially malignant disorders,OPMD)和口腔上皮异常增生(oral epithelial dysplasia,OED)作了分开阐述,并详细讨论了黏膜下纤维性变(submucous fibrosis,SF)和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相关性口腔上皮异常增生(HPV-associated oral epithelial dysplasia,HPVOED);在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部分,介绍了穿掘性癌(carcinoma cuniculatum,CC)和疣状癌(verrucous carcinoma,VC),并阐述了其特有的临床和组织学特征。本文总结了自2017年来口腔和舌体的上皮性肿瘤相关内容在临床、组织学和分子学研究中的最新进展。

  • 综述
    袁泉, Khadka Prapti, 张笑涵, 张士文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1): 67-73.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1.011
    摘要 (184) PDF全文 (89) HTML (19)   可视化   收藏

    临床上,种植位点骨量不足是种植治疗中常遇到的难题。为确保种植区符合种植条件,骨增量手术尤为重要。而骨增量手术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创口无张力的一期愈合。减张技术是获得创口无张力愈合的关键。本文将从减张切口、减张瓣及减张缝合3个方面介绍口腔种植骨增量中的减张技术,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 专家论坛
    吴靖, 邹多宏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1): 1-13.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1.001
    摘要 (175) PDF全文 (113) HTML (25)   可视化   收藏

    经过40余年临床应用与不断发展,引导骨组织再生术 (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 已被证明是一种可靠的牙槽骨骨增量技术。GBR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核心要素是充足的血供和稳定的环境。但现有GBR技术都是在“以血供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下进行的,缺乏对稳定要素重要性的重视。我们通过文献阅读及系列临床试验,提出“以稳定为核心”的牙槽骨修复重建理念。基于新理念,创建了以单纯人工骨粉修复牙槽骨重度缺损的治疗新术式,革新了国际上必须用自体骨修复骨缺损的治疗理念。本文将从GBR技术的历史发展轨迹中寻找稳定的重要性,结合现有骨再生理论,详细阐述“以稳定为核心”的牙槽骨修复重建治疗新技术。

  • 基础研究
    毛佳奕, 王佐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6): 355-362.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3.06.001
    摘要 (173) PDF全文 (107) HTML (1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Lmo7基因对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ouse embryo osteoblast precursor cells,MC3T3-E1 cells)增殖、迁移及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MC3T3-E1细胞并对其进行成骨诱导,在0、3、7、14 d时收样,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与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验证Lmo7的表达变化。利用慢病毒转染pLV-shLmo7获得稳定干扰Lmo7 表达的细胞株,并通过CCK-8实验、EdU细胞增殖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Lmo7对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法检测ALP的表达活性,通过RT-q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Osterix、ALP、骨钙素(osteocalcin,OCN)的表达。结果:Lmo7基因在成骨诱导的过程中表达上调。成功构建了Lmo7干扰的稳转细胞株,其增殖活性显著提高,而迁移能力受到抑制。对其进行成骨诱导后发现,与对照组相比,Lmo7干扰稳转株的ALP染色较浅,成骨相关基因Runx2、Osterix、ALP、OCN表达水平明显下调,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mo7低表达后可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迁移,下调Runx2、Osterix、ALP、OCN的表达能够抑制MC3T3-E1细胞体外成骨分化。

  • 临床研究
    刘志凯, 许春炜, 朱照琨, 刘瑶, 罗恩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2): 115-121.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2.006
    摘要 (172) PDF全文 (71) HTML (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基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正颌外科手术板设计方法,并比较其与普通数字化板的精度差异。方法: 通过相关软件程序建立正颌外科手术板的设计算法,得到可用的板自动设计程序,比较同一病例进行手术板设计所需时间。将40例骨性Ⅱ类错颌畸形患者(20例单颌,20例双颌)咬合模型纳入比较,分别由AI软件和人工数字化软件设计并打印手术板。将同一组模型分别戴入AI板与普通板后扫描获取数字化数据,比较整体偏差与部分牙尖位置偏差。结果: 牙列模型整体偏差分析结果显示,整体偏差均小于0.1 mm,表示AI板与普通板在引导模型就位上未见明显区别;牙尖位置偏差比较显示,AI板与普通板偏差距离均值约为0.10~0.14 mm;使用AI软件在单颌手术[(10.7±2.4)s]和双颌手术[(21.5±3.9)s]板设计中均可极大减少设计所需时间。结论: AI板精度与普通板相比,未见明显差异,同时其能够提升正颌手术板的设计效率。

  • 综述
    陈永亮, 王佐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2): 143-145.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2.011
    摘要 (167) PDF全文 (49) HTML (8)   可视化   收藏

    骨组织中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异质性与其空间位置密切相关。空间转录组(spatial transcriptomics)技术能够同时获得组织内空间单元的位置信息和转录组变化。近年来,空间转录组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组织器官的高分辨率和高通量转录组分析得以实现,并不断应用于骨骼系统的研究中。本文就空间转录组技术的进展及其在骨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综述
    陈昌钰, 郑凌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6): 406-409.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3.06.010
    摘要 (158) PDF全文 (88) HTML (10)   可视化   收藏

    坏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NF)是一种进展迅速且危急的软组织感染,表现为筋膜和皮下组织的广泛坏死,最终导致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早期诊断和手术干预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讨论了NF的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手段,希望对临床医生诊治坏死性筋膜炎有所帮助。

  • 综述
    邓可晗, 李静, 姜采弟, 窦文雪, 陈海文, 汪大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5): 327-3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5.012
    摘要 (156) PDF全文 (301) HTML (4)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总结口腔颌面部火器伤形成机制和现代创伤学中口腔颌面部分级救治,结合分析战争中卫勤资料,为口腔颌面部火器伤提供救治方案,为我军卫勤力量的人员配置、装备配置提供建议。

  • 临床总结
    邵鹏, 葛殿奎, 赵奇韬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6): 391-393.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3.06.006
    摘要 (154) PDF全文 (143) HTML (1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根方骨开窗术在拔除低位断根中的应用。方法:制定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于我院口腔科就诊的30例低位断根病例,采取根方骨开窗术拔除断根,记录取断根用时,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对比术前、术后患者牙槽嵴高度及宽度的保留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拔除断根,牙槽嵴高度及宽度保存较好。结论:根方骨开窗术是一种较好的拔除低位断根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临床总结
    张春光, 赵志宇, 么远, 王琛, 卢娜, 陈晖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5): 314-3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5.009
    摘要 (143) PDF全文 (322)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腭裂(cleft palate,CP)术后嗓音障碍(voice disorder,VD)患儿的语音特点及言语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40例行CP修复术的患儿,所有患儿均在CP修复术后1个月接受言语康复治疗,对比言语康复治疗前后/a/音声学特点参数和临床疗效。结果: 腭裂修补术后,患儿经言语康复治疗后,其发/a/音时的基频(F0)值,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1,P>0.05);言语康复后,谐噪比(harmonic-noise ratio,HNR)值明显大于治疗前,标准化噪声能量(normalized noise energy,NNE)、振幅微扰(Shimmer)、基频微扰(Jitter)值明显小于治疗前(t=1.690、3.974、2.287、24.558,P<0.05);言语康复治疗前,重度VD患儿语音清晰度(phonetic intelligibility,PI)明显低于轻度患儿(F=3.452,P<0.05),治疗后,不同程度术后VD患儿PI值均显著提升,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53,P>0.05)。CP术后重、中、轻度VD患儿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8.89%、100.00%、100.00%。结论: CP修复术后常存在VD,言语康复治疗可有效提升CP患儿嗓音音质;临床应重视腭裂术后的VD训练。

  • 临床总结
    张杰, 孙强, 葛良玉, 孟箭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5): 319-3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5.010
    摘要 (141) PDF全文 (611) HTML (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与前臂皮瓣2种方式修补老年口腔癌患者切除术后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老年口腔癌患者54例,所有患者均实施口腔癌切除术,其中用前臂皮瓣进行缺损修补的24例为前臂组,用薄型股前外侧皮瓣进行缺损修补的30例为股前外侧组,用华盛顿大学生命质量问卷(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quality of life,UW-QOL)、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the 14-item oral health impact profile questionnaires,OHIP-14)对患者进行主观评价,对比2组量表评分及手术恢复情况。结果: 前臂组中,皮瓣存活的例数为23例,股前外侧组为29例,2组患者皮瓣存活例数、血管危象例数、坏死例数、恢复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臂组色素沉着发生率明显高于股前外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瘢痕增生发生率方面,前臂组也明显高于股前外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UW-QOL问卷及OHIP-14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老年口腔癌切除术后缺损的修补,采用薄型股前外侧皮瓣相比于前臂皮瓣,缺损区恢复情况及术后量表评分无明显差别,但该方式可以减少皮瓣供区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综述
    武文婧, 苏俭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2): 146-149.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2.012
    摘要 (141) PDF全文 (40) HTML (13)   可视化   收藏

    颞下颌关节炎(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itis,TMJOA)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给患者带来很大困扰。因此,探究TMJOA的发病机制,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参与调控TMJOA的发生、发展,在其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因此有望成为新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标。本文将对ncRNA在TMJOA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病例报告
    袁壮, 葛良玉, 孟箭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5): 330-3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5.013
    摘要 (139) PDF全文 (305)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头颈部色素性神经鞘瘤(melanotic schwannoma, MS)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预后,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治疗水平。方法: 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2019年5月收治了1例头颈部MS患者,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病理资料,并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因发现右颈部肿物10 d入院就诊。颈部CTA示:病灶周围血管及软组织受压、推移,神经源性肿瘤可能。外科手术切除。免疫组织化学结果:HMB45(+)、 KI67(10%, +)、CD34(+)、S100(+)。病理诊断:(右颈部)色素性神经鞘瘤。结论: 色素性神经鞘瘤来自神经嵴具有双向分化潜能的细胞,鉴于其潜在恶性,患者术后须长期随访。

  • 临床研究
    吴亮颖, 屠军波, 刘坚, 张卫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5): 292-2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5.005
    摘要 (139) PDF全文 (589) HTML (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前瞻性研究并分析基于锥形束CT(CBCT)三维可视化与3D打印技术在复杂阻生牙拔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0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60例复杂阻生牙拔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法将患者分为2组(A组和B组),每组各30例。对A组患者CBCT影像数据进行三维可视化处理,通过三维可视化模型进行术前评估和制定手术计划,B组患者应用三维可视化数据打印3D实体模型进行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制订,比较分析2组治疗疗效和随访结果。结果: B组手术时长小于A组(P<0.05),治疗优良率高于A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患者满意度优于A组(P<0.05)。结论: 基于CBCT的3D打印技术在复杂阻生牙拔除术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直观展示埋伏阻生牙的空间位置关系,并真实模拟手术过程,为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帮助,使手术精准、安全、高效,值得推广应用。

  • 基础研究
    丁允鹏, 陶狄坷, 张帅, 孙瑶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5): 265-2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5.001
    摘要 (135) PDF全文 (532) HTML (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长骨发育过程中初级纤毛在生长板的分布规律。方法: 对1、4周龄和8周龄的小鼠股骨切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初级纤毛在生长板的分布规律;培养生长板软骨细胞并诱导其肥大化,研究该过程中初级纤毛的改变;通过无血清饥饿法提高有纤毛软骨细胞比例后诱导软骨细胞肥大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肥大软骨细胞标志物的表达。结果: 1、4周龄小鼠的有纤毛软骨细胞主要分布在静息层、增殖层和前肥大层,肥大层有初级纤毛细胞显著减少;在体外诱导软骨细胞肥大化后,有纤毛细胞比例降低;提高有纤毛细胞比例后诱导软骨细胞肥大化,肥大软骨细胞标志性基因COL10、Prg4表达降低。结论: 初级纤毛主要分布在生长板静息层、增殖层和前肥大层,肥大层软骨细胞初级纤毛减少;通过无血清饥饿法提高有纤毛细胞比例能够降低肥大软骨细胞标志性基因的表达。

  • 临床研究
    张瑾, 程政, 闫小静, 雷冰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6): 385-390.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3.06.005
    摘要 (135) PDF全文 (59) HTML (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的感染危险因素,建立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外部验证,探讨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568例2017年1月—2022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OSCC根治性切除术后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建模组(386例)和验证组(182例),收集其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并应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Ⅱ级、合并糖尿病、气管切开和手术时长>260 min是OS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经Hosmer-Lemeshow拟合度检验结果显示,χ2=8.529,P=0.384,模型拟合的准确度好。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显示该模型在建模组与验证组预测OS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感染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05和0.794。校准曲线提示该模型区分度、准确度较好。结论:年龄、ASA分级、糖尿病、气管切开和手术时长所构建的列线图能够较准确地预测OS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感染的风险,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临床研究
    楚晨, 薛雨, 闫周, 邱建平, 储伟明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1): 40-44.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1.006
    摘要 (134) PDF全文 (51) HTML (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早期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浸润深度(depth of invasion,DOI)对预测淋巴结转移与评价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确诊为早期OSCC患者的数据,分别评估病理DOI和淋巴结转移2个指标。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预测OSC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DOI界值,同时比较不同DOI分组的淋巴结转移率及生存曲线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4例早期OSCC患者,中位随访年龄约66岁,中位随访时间约为35.5个月,其中18例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平均DOI为6.09 mm,而其余受试者平均DOI为3.61 mm(P<0.05)。ROC曲线的AUC为0.86,最佳DOI界值为4.41 mm(敏感度78%,特异度84%)。当DOI>4.41 mm时,OSCC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率较高(14.89% vs 4.25%,P<0.05),中位生存期降低(41.4个月vs 52.6个月;HR=1.80,95%CI=0.88~3.69,P=0.10)。结论:DOI较大时,早期OSCC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但患者生存预后未见明显下降,提示该指标尚不能成为预测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 临床研究
    周杨一帆, 张京剧, 廖崇珊, 李思进, 倪可人, 时函, 康非吾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2): 108-114.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2.005
    摘要 (131) PDF全文 (39) HTML (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三维(three dimensions,3D)打印导板引导的微创骨皮质切开术辅助正畸治疗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就诊于我院的24例成人骨性Ⅱ类上颌前突患者,均需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前磨牙并使用种植体支抗内收上前牙,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常规正畸治疗,研究组在关闭间隙开始时实行3D打印导板引导下的微创骨皮质切开术,术后加力方式同对照组。分别对2组患者软硬组织变化相关指标和临床效果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研究组U1-SN(上中切牙长轴与SN连线交角)的变化值为(-1.49±2.18)°,U1-NA(上中切牙长轴与NA连线交角)为(-5.63±3.39)°,NA-Apo(颌突角)为-4.10 (-4.60,-2.00)°,U1-Apo(上中切牙突距)为(-3.10±0.95) m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关闭拔牙间隙过程中牙齿的每月平均移动距离[(0.90±0.21) mm]显著大于对照组[(0.54±0.15) mm],术后的牙根均未损伤,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牙根吸收程度、牙周探诊深度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在骨性Ⅱ类的错牙合畸形患者掩饰性治疗中,辅助3D打印引导下微创骨皮质切开术可有效实现上颌前牙的整体移动,缩短治疗时间,手术并发症较少,是骨性Ⅱ类患者掩饰性正畸治疗有效的辅助手段。

  • 病例报告
    肖晨亮, 孙丽君, 何晓清, 徐路, 赵徐达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6): 418-423.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3.06.013
    摘要 (125) PDF全文 (110) HTML (1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报道1例2021年2月就诊于我院的下颌骨右侧成釉细胞瘤,采用Masquelet膜诱导技术 (Masquelet's induced membrane technique,MIMT)重建患者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方法:依据MIMT原则,给予患者Ⅰ期下颌骨部分切除+骨水泥植入,Ⅱ期依托数字化技术三维打印模型预塑钛网,移植髂骨碎骨块,Ⅲ期拆除重建板及钛网。结果:根据影像学检查及术中所见,应用MIMT修复重建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效果良好。结论:三维打印与MIMT应用于下颌骨节段性缺损能取得良好的成骨效果,可进一步进行研究。

  • 基础研究
    李少鹏, 杨海燕, 张力, 庞真贞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2): 94-99.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2.003
    摘要 (124) PDF全文 (24) HTML (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白藜芦醇对顺铂(cisplatin,DDP)引起的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细胞化疗耐药性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 取对数期CAL-27/DDP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培养)、白藜芦醇组(加入白藜芦醇200 μmol/L)、激动剂组[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10 ng/mL]、白藜芦醇联合激动组(加入白藜芦醇200 μmol/L、TNF-α10 ng/mL)。各组均培养48 h用于后续实验。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检测细胞内DDP蓄积与潴留;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拓扑异构酶Ⅱ(topoisomorasesⅡ,TopoⅡ)、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p65、磷酸化NF-κB(phosphorylated-NF-κB,p-NF-κB)p65、核因子抑制蛋白α(inhibition of NF-κB,IκBα)、磷酸化IκBα(phosphorylated-IκBα,p-IκBα)蛋白表达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白藜芦醇组增殖抑制率、凋亡率、药物蓄积量、药物潴留量、TopoⅡ蛋白表达升高,P-gp、p-NF-κB p65/NF-κB p65、p-IκBα/IκBα蛋白表达量的比值降低(P<0.05),激动剂组增殖抑制率、凋亡率、药物蓄积量、药物潴留量、TopoⅡ蛋白表达降低,P-gp、p-NF-κB p65/NF-κB p65、p-IκBα/IκBα蛋白表达量的比值升高(P<0.05);与白藜芦醇组比较,白藜芦醇联合激动组增殖抑制率、凋亡率、药物蓄积量、药物潴留量、TopoⅡ蛋白表达降低,P-gp、p-NF-κB p65/NF-κB p65、p-IκBα/IκBα蛋白表达量的比值升高(P<0.05);与激动剂组比较,白藜芦醇联合激动组增殖抑制率、凋亡率、药物蓄积量、药物潴留量、TopoⅡ蛋白表达升高,P-gp、p-NF-κB p65/NF-κB p65、p-IκBα/IκBα蛋白表达量的比值降低(P<0.05)。结论: 白藜芦醇可降低DDP引起的OSCC细胞化疗耐药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通路有关。

  • 基础研究
    张倩, 康非吾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2): 87-93.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2.002
    摘要 (123) PDF全文 (45) HTML (1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局部注射去铁胺(desferrioxamine,DFO)通过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调控破骨细胞对牙槽骨骨改建的影响。方法: 对C57小鼠局部牙槽骨注射DFO,通过micro-CT及组织学染色法观察牙槽骨骨量的变化;通过免疫荧光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se,TRAP)染色观察破骨细胞生成,之后用TRAP、免疫荧光等方法观察体外DFO通过HIF-1α对Raw264.7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 Micro-CT及组织学染色显示,DFO局部注射后局部骨密度降低、骨量减少;组织学染色发现,相比对照组,DFO注射组局部破骨细胞数量增多、HIF-1α表达增加;体外细胞培养发现DFO可促进Raw264.7细胞中HIF-1α的表达及其向破骨细胞分化。结论: DFO局部注射可促进牙槽骨骨改建及Raw264.7向破骨细胞分化。

  • 临床总结
    胡莹莹, 张建华, 薛昌敖, 吴新, 张瑞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6): 394-396.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3.06.007
    摘要 (123) PDF全文 (55) HTML (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服用抗凝剂的患者,行拔牙术的围手术期用药及安全性。方法:对南京市第一医院口腔科于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需拔除磨牙的患者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研究组(n=66例)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服用华法林行抗凝治疗的患者;对照组(n=150例)为未使用抗凝药物使用者。2组患者在进行围手术期用药及止血处理后,比较其拔牙后出血及创口愈合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出血率、术后7 d拔牙创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服用抗凝剂后需要拔牙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替代治疗,既能保证围手术期的安全,又可预防因停药导致的并发症。

  • 基础研究
    张立书, 张琦, 刘安琪, 金钫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5): 285-2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5.004
    摘要 (123) PDF全文 (396)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Alpl基因在正畸牙移动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筛选Alpl半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将其分为野生组和Alpl半敲除组,每组各12只,分别对2组小鼠行正畸牙移动模型的构建,观察2组小鼠的体质量随正畸力作用时间的变化情况。收集2组小鼠加力7 d后的上颌骨样本,微型CT(micro-CT)三维重建比较野生组和Alpl半敲除组小鼠牙齿移动的距离。对收集的上颌骨样本脱钙后进行包埋切片,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2组小鼠牙周组织的组织学改变,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比较Alpl基因的编码蛋白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在2组小鼠牙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示,本实验成功繁育了双条带的Alpl半敲除小鼠。本实验成功构建了正畸牙移动模型,野生组与Alpl半敲除组小鼠体质量均在加力前4天明显下降,而后缓慢上升,体质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小鼠上颌骨micro-CT三维重建结果示,与野生组相比,Alpl半敲除组小鼠牙移动距离较小。HE染色结果示,2组小鼠牙周膜均在压力侧变窄,张力侧增宽,但野生组牙根压力侧与Alpl组相比可见较多破骨陷窝。免疫荧光染色可见,ALP在正畸加力后的野生组牙周组织中广泛表达,但半敲除Alpl后,ALP在张力侧和压力侧的表达均显著减少。结论: Alpl基因缺乏抑制了正畸力介导的牙齿移动。

  • 基础研究
    张月姣, 徐小杰, 刘倩, 赵雅莉, 刘继光, 王美青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5): 278-2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5.003
    摘要 (122) PDF全文 (335) HTML (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下颌偏斜大鼠模型,观察该实验性偏颌大鼠髁突显微CT(micro-CT)影像及其组织学变化。方法: 选取12只6周龄雌性SD大鼠,将其随机等量分为对照组和偏颌组,每组6只。偏颌造模方法:将上颌左侧中切牙及下颌双侧中切牙分别粘接金属套筒冠不良修复体,上颌金属套筒冠制备唇向斜面导板,使上下颌切牙有正常方向的覆牙合覆盖关系,下颌金属套筒冠制备与牙长轴呈45°角的近远中向斜面导板,使动物咬合时导板可以引导下颌向右。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2组大鼠饲养12周后取材,对双侧髁突进行micro-CT检测及组织学染色。将对照组双侧髁突测量的数据合并取平均值,将偏颌组分为偏颌组-左侧和偏颌组-右侧,分别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Micro-CT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髁突关节面光滑、完整,骨质致密。与对照组髁突相比,偏颌组髁突长度和宽度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但骨小梁有明显的吸收;12个髁突中有3个左侧髁突表面出现陷窝。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层次分明,而偏颌组大鼠左侧髁突骨性陷窝内有软骨组织或纤维组织充填。组织测量学结果显示,偏颌组双侧大鼠髁突未矿化软骨的中带较对照组有显著增厚(P<0.05),偏颌组左侧髁突未矿化软骨的后带较对照组有明显增厚(P<0.05)。结论: 实验性偏颌可致大鼠双侧髁突骨和软骨出现非对称性异常改建,偏颌对侧髁突表面可出现局部纤维软骨样组织增厚,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关节面上缺损样陷窝。

  • 临床研究
    柴加传, 许彪, 夏斌, 罗磊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5): 298-3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5.006
    摘要 (122) PDF全文 (414)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 to monocyte ratio,LMR)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辅助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我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OSCC 108例、口腔癌前病变95例、正常受试者100例,测量所有患者空腹血常规,通过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NEUT)、淋巴细胞(lymphocytes,LYMPH)、单核细胞(monocytes,MONO)、血小板(platelets,PLT)数值计算出NLR、PLR、LM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分析OSCC患者NLR、PLR、LMR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OSCC、口腔癌前病变、正常受试者在性别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SCC好发于男性(P=0.003),癌前病变患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年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NLR、PLR、LMR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CC患者NLR、PLR、LMR在淋巴结转移与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LR、PLR、LMR在OSCC淋巴结转移诊断中无显著作用,在疾病鉴别诊断中作用有限,临床医师应关注其他诊断方法,对口腔癌行早诊断、早治疗。

  • 病例报告
    许益敏, 马钰涵, 肖灿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1): 78-80.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1.013
    摘要 (122) PDF全文 (98) HTML (8)   可视化   收藏

    含牙囊肿是一种常见的颌骨牙源性囊肿,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牙冠与缩余釉上皮之间囊液的积聚。含牙囊肿多见于青少年时期,男性多于女性,尤其好发于混合牙列,最常累及下颌前磨牙、下颌第三磨牙及上颌尖牙。近年来,一些治疗儿童颌骨囊肿的传统方法如囊肿刮除术等已较少使用,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相对保守的治疗方法,比如开放填塞术、负压吸引术、开窗减压术等,辅以塞治器、袋形术、术后正畸治疗等方法。但自然开窗的病例甚少报道。本文报告1例自然开窗的儿童替牙期含牙囊肿,为青少年颌骨囊肿的治疗方案提供思路。

  • 基础研究
    王锦航, 崔子峰, 杨凯成, 陈彦平, 彭士雄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2): 100-107.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2.004
    摘要 (121) PDF全文 (24) HTML (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E2F转录因子1(E2F transcription factor 1,E2F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并阐明其在细胞凋亡和周期中的作用。方法: 基于R语言和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分析OSCC中E2F1的表达和临床病理的相关性,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发现E2F1参与的主要生物学过程。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E2F1在OSCC患者组织中的表达。通过细胞转染升高和敲低SCC15细胞系中E2F1的表达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E2F1表达的改变对SCC15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结果: E2F1在OSCC相关TCGA数据集中呈高表达,与T分期(T2或T4 vs T1)、组织学分级(G2或G3 vs G1)、临床分期(Ⅲ期vsⅠ期)、年龄(中年人vs青年人)和性别(男vs女)相关(P<0.05),多富集于细胞周期或核苷酸切除修复等基因组[P<0.05,错误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FDR)<0.25]。在37例OSCC患者组织中,E2F1的mRNA和蛋白均表达上调(P<0.001),表达上调的E2F1可降低SCC15细胞的凋亡率(P<0.05),以及在细胞周期中降低G1期的比率(P<0.01),并升高S期的比率(P<0.001)。结论: E2F1在OSCC中呈高表达,且可抑制细胞凋亡并促进细胞周期中G1/S期的转换。

  • 口腔种植学研究
    孟兆理, 贾相斌, 周慧霞, 朱秀锋, 常晓峰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5): 302-3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5.007
    摘要 (119) PDF全文 (547) HTML (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可吸收胶原膜与颗粒状异种骨在下颌后牙区水平骨增量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33例下颌单颗后牙缺失后接受种植同期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患者的资料,将患者分为前磨牙组(n=16)和第一磨牙组(n=17)。将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8个月的锥形束CT(CBCT)数据经三维重建后进行拟合,测量种植体平台根方0、3、6 mm处植骨区轮廓的变化,评估水平骨增量的效果。结果: 前磨牙组和第一磨牙组在不同高度处的植骨量、吸收量、成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组内,在种植体平台根方0、3 mm处的植骨量与吸收量均高于6 mm处(P<0.05),不同高度处的成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可吸收胶原膜与颗粒状异种骨在下颌后牙区行GBR时,植骨区冠方的轮廓在愈合期间发生明显的收缩;对于二壁或三壁型骨缺损,下颌后牙区GBR能够获得约2.0~2.5 mm的水平骨增量。

  • 临床研究
    程维, 肖祎婷, 李雅冬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2): 122-128.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2.007
    摘要 (117) PDF全文 (50) HTML (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腮腺前缘咬肌入路(retromandibular transmasseteric anterior parotid approach,RMTMAP)与传统穿腮腺手术入路(retromandibular transparotid approach,RMTP)对髁突骨折患者术后面神经损伤及涎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对各大中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万方及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关于髁状突骨折的手术治疗入路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11月,并进行手动检索以避免遗漏。共纳入7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为中至高等,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有7篇文献纳入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术后均能达到满意的效果,RMTMAP组较RMTP组的术后面神经损伤发生率更低[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0.49,95%CI=0.25~0.97,P=0.04],RMTMAP组术后涎瘘发生率较低(RR=0.35,95%CI=0.15~0.85,P=0.02),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RMTMAP组术后面神经损伤及涎瘘的发生率均小于RMTP组,且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基础研究
    郝晨笛, 苏俭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5): 272-2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5.002
    摘要 (116) PDF全文 (591) HTML (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基因间长链非编码RNA-EPS(long intergenic non-coding RNA- EPS,lincRNA-EPS)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研究lincRNA-EPS对牙釉质发育的影响。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分析方法鉴定lincRNA-EPS基因敲除小鼠的基因型;微型CT(micro-CT)检测8周龄lincRNA-EPS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下颌磨牙区的形态;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下颌磨牙区釉质的微观结构;X线及X射线能谱分析(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EDX)检测釉质矿化程度的改变;体视显微镜下分离PN0.5小鼠下颌第一磨牙牙胚;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技术检测其釉质发育相关基因AMELX、ENAM、AMBN、AMTN的mRNA表达量。结果: 与野生型小鼠相比,micro-CT图像显示lincRNA-EPS基因敲除小鼠下颌磨牙舌侧出现大面积釉质缺损,舌侧牙尖磨耗成凹坑状;SEM结果显示,lincRNA-EPS基因敲除小鼠釉质结构紊乱,釉柱内羟基磷灰石晶体间存在间隙;lincRNA-EPS基因敲除小鼠下颌磨牙牙胚中,AMELX、ENAM、AMBN、AMTN的mRNA表达量较野生型小鼠显著降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incRNA-EPS的缺失导致釉质发育相关基因表达下调,并引起牙釉质结构的紊乱,最终导致了釉质结构的缺损,证明lincRNA-EPS在牙釉质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 病例报告
    代敏, 胡小华, 易杰, 姚礼, 张立刚, 黄桂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5): 333-3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5.014
    摘要 (115) PDF全文 (404) HTML (2)   可视化   收藏

    表皮样囊肿少发于颏下、下颌下区,病灶大小不一,巨大者少见。本文报道1例颏下、下颌下巨大表皮样囊肿,并复习相关文献,对其诊断、治疗及发生原因进行探讨。

  • 临床研究
    胡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6): 379-384.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3.06.004
    摘要 (114) PDF全文 (70) HTML (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综合分析游离组织瓣修复颌面部缺损后血管蒂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关键词为“pedicle ossification”“free flap”“maxillofacial ”,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1日的有关游离组织瓣血管蒂异位骨化的文献,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文献5篇,共计病例829例。影像学上可见的血管蒂异位骨化发生率约为11%;有临床症状的发生率约为2%。合并比值比显示,血管蒂异位骨化的发生与组织瓣类型有显著相关性(OR=14.01,95%CI=3.58~54.85,P<0.001),但其与性别(OR=1.63,95%CI=1.00~2.67,P=0.05)、重建部位(OR=0.90,95%CI=0.46~1.74,P>0.05)、是否做过放疗(OR=0.79,95%CI=0.52~1.22,P>0.05)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游离组织瓣修复颌面部缺损后,影像学上可见的血管蒂异位骨化发生率约为11%,有临床症状的发生率约为2%。其发生主要与游离组织瓣的类型有关,多好发于游离腓骨瓣。

  • 临床总结
    管仪芳, 刘本忠, 尹磊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6): 397-401.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3.06.008
    摘要 (114) PDF全文 (77) HTML (1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上颌中切牙区高位埋伏多生牙的分型及定位拔除方法。方法:应用CBCT检查320例上颌切牙区高位埋伏多生牙,根据其与相邻中切牙的关系,可分为高位唇侧向、腭侧向、垂直向、水平向埋伏多生牙。测量不同类型多生牙冠部距唇侧、腭侧、鼻底的牙槽骨骨质厚度,比较其差异。根据分型及测量结果选择手术入路方式,包括唇侧入路、鼻底下入路与腭侧入路,并定位去骨位置及去骨量。结果:320例上颌中切牙区高位唇侧向、腭侧向、垂直向、水平向埋伏多生牙距唇侧、鼻底、腭侧的牙槽骨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唇侧入路101例、鼻底下入路29例、腭侧入路190例,术后无恒牙松动、坏死及创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CBCT检查高位埋伏多生牙,并将其分为高位唇侧向、腭侧向、垂直向、水平向这些类型,不同类型多生牙距唇侧、腭侧、鼻底的骨厚度有差异,由此确定手术入路及定位去骨位置可减少邻牙损伤及去骨量。

  • 基础研究
    王静璇, 刘红悦, 庄志征, 胡燕, 杨英顺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6): 363-369.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3.06.002
    摘要 (113) PDF全文 (68) HTML (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抑制剂(BB-94)对人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细胞系CAL27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含不同浓度(0、0.125、0.25、0.5、1.0 μg/mL)BB-94培养液培养对数生长期CAL27细胞48 h,明胶酶谱实验分析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MP-9的活性;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伤口愈合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CAL27细胞凋亡、迁移及侵袭情况;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技术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 PKB,又称Akt)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ed protein kinase B,又称p-Akt)、MMP-9、波形蛋白 (vimentin,Vim)、神经钙黏素 (N-cadherin,N-cad)、上皮钙黏素 (E-cadherin,E-cad)表达情况。结果:CAL27细胞MMP-9相对活性、存活率、划痕愈合率、细胞侵袭数、PI3K和Akt mRNA相对表达水平及PI3K、p-Akt、Vim、N-cad、MMP-9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随BB-94作用浓度增大而降低(P<0.05),CAL27细胞凋亡率、E-cad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随BB-94作用浓度增大而升高(P<0.05)。结论:MMP-9抑制剂可抑制人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CAL27恶性生物学行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止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进展有关。

  • 基础研究
    温从鹏, 童无忧, 陈旭卓, 赖林锋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6): 370-378.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3.06.003
    摘要 (112) PDF全文 (50) HTML (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4-辛基衣康酸(4-octyl itaconate,4-OI)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颅骨溶解的影响。方法:使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4-OI对RAW 264.7巨噬细胞及小鼠原代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BMMs)的细胞活性影响;使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细胞免疫荧光和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检测试剂盒(DCFH-DA)探究不同浓度(12.5 µmmol/L和50 µmmol/L)4-OI对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使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探究4-OI对破骨细胞分化的作用;构建LPS诱导的小鼠颅骨溶解模型,通过micro-CT和组织学切片评价4-OI对炎性骨溶解的治疗效果。结果:CCK-8结果显示,浓度在50 µmmol/L以下时,4-OI对RAW 264.7巨噬细胞及小鼠BMMs无明显细胞毒性;RT-qPCR及免疫荧光结果显示,4-OI可以浓度依赖性地抑制促炎因子的表达;TRAP染色结果显示,4-OI可有效抑制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分化;micro-CT和组织学切片结果显示,4-OI可有效缓解颅骨溶解周围的炎症反应及骨吸收程度。结论:4-OI可有效抑制炎性骨溶解,在口腔颌面部骨溶解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 病例报告
    任俊, 郭丽娟, 杨森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1): 74-77.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1.012
    摘要 (112) PDF全文 (53) HTML (8)   可视化   收藏

    神经鞘瘤(neurilemmoma)也称施万瘤(schwannoma),是一种起源于神经鞘膜施万细胞的良性肿瘤,头颈部神经鞘瘤占所有神经鞘瘤的25%~45%,而发生于颌下区的神经鞘瘤罕见。本文报告1例颌下区神经鞘瘤,并结合相关文献对该病的病因、发病率、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等进行讨论。

  • 临床总结
    杨学明, 李玲, 丁国文, 刘竞, 徐蓓, 高继宾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5): 308-3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5.008
    摘要 (109) PDF全文 (641)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胸腔镜下闭式引流治疗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伴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的诊疗经历,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及口腔科治疗的3例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伴DN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3例患者,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41~53岁,经颌面颈胸部CT检查确诊,均在全麻下行颈部切开VSD联合胸腔镜下闭式引流,颈部VSD装置于术后1周左右在全身麻醉下取出,胸腔闭式引流管置管约36 d,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48 d(44~57 d),术后随访33~50个月,感染未复发。结论: VSD联合胸腔镜下闭式引流治疗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合并DNM,引流效果可靠、手术创伤小,患者满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病例报告
    马中凯, 马平川, 章杲威, 李泓霖, 李春洁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6): 410-413.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3.06.011
    摘要 (109) PDF全文 (67) HTML (8)   可视化   收藏

    脂肪瘤在临床上以躯干及四肢的近端多见,也可发生于口腔内。脂肪瘤根据其发生部位的解剖层次不同可分为浅表脂肪瘤、深部软组织脂肪瘤和骨膜外脂肪瘤 (parosteal lipoma,PL),其中以PL最为少见。口腔内的PL十分少见,本文报道1例下颌颊侧前庭PL,并结合文献,探讨口腔内PL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 病例报告
    胡明委, 宋云江, 马文泽, 迪力夏特·吾加西木, 陈丽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6): 414-417.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3.06.012
    摘要 (109) PDF全文 (55) HTML (7)   可视化   收藏

    面横裂属于颅面裂畸形中的一种临床类型。面横裂是一种较唇腭裂更为少见的先天性面裂畸形,其发生是由于胚胎时上颌突与下颌突未能完全融合所致,表现为口角至颊部呈水平裂开,除口颊畸形外,还可伴有第一鳃弓的发育畸形,如颜面一侧发育不良,耳前瘘管及附耳等畸形。面横裂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营养或环境因素有关。本文就临床中发现的1例先天性右面部不典型面横裂伴颊瘘合并同侧下颌骨角化囊肿的病例进行报道,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 临床总结
    于涛, 辛志军, 尚将, 孙静, 曲伟栋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2): 134-137.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2.009
    摘要 (104) PDF全文 (21) HTML (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浅镇静技术在焦虑患者阻生牙拔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20例下颌阻生牙焦虑患者行丙泊酚静脉输入,在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达到80~85时拔除阻生牙,术中监测患者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等,术后指导患者记录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询问患者顺行遗忘情况,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数据统计,配对t检验比较术中生理指标与入室时的差异性,采用描述性分析法分析患者术中疼痛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术中HR、MAP、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均未出现异常,患者术后VAS评分为1~3分,对手术开始、黏膜切开及牙钻声音顺行遗忘,即焦虑得到缓解。结论: 针对牙科焦虑症患者下颌阻生牙的拔除,丙泊酚静脉浅镇静技术(BIS=80~85)即可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减轻患者焦虑,提高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