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家论坛
    付菲, 胡佳辰, 隋秉东, 轩昆, 金岩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5): 277-284.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3.05.001
    摘要 (171) PDF全文 (99) HTML (25)   可视化   收藏

    以牙缺损、缺失和颌面部骨组织缺损等为代表的牙颌组织缺损在口腔颌面部疾病中十分常见,目前的治疗方式包括自体或同种异体组织移植、人工合成材料的仿真替代等,不能实现生理性的牙颌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修复。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再生医学应用潜能,基于间充质凝聚发育原理的干细胞聚合体技术,其具有维持细胞干性、重塑再生微环境和重启组织分化的功能特性,已经成功应用于牙髓、牙周、骨组织的再生修复,并在相关临床试验中取得良好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转化前景。本文将从干细胞聚合体的制备原理、构建方式和转化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更好实现牙颌组织缺损的再生修复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治疗策略。

  • 临床总结
    刘宪光, 颜淑云, 王旭霞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5): 330-335.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3.05.009
    摘要 (148) PDF全文 (76) HTML (1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牙骨质-骨结构不良(cemento-osseous dysplasias,COD)的临床诊疗特点。方法:收集经手术治疗的21例COD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年龄、性别、部位、症状和体征等)、影像学特征、术中情况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COD患者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40~49岁为好发年龄,约占52.4%;52.4%的患者无临床症状,病变好发于下颌骨,骨质隆起、牙齿缺失为常见体征,占57.1%;38.5%的病变造成下颌管移位,均未出现下唇麻木,30.8%的病变造成邻近牙齿牙根吸收;影像学上,69.2%的病变以透射影为主,30.8%的病变以阻射影为主;手术治疗为该病的有效治疗手段,术后病变区均显示骨形成。结论:COD是一种少见的颌骨结构异常,女性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下颌骨较上颌骨多见,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部分可发生感染症状,手术切除病变有利于骨质重新形成,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

  • 基础研究
    胡凌玮, 孙瑶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4): 203-210.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3.04.001
    摘要 (122) PDF全文 (323) HTML (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咬合力缺失牙槽骨中成骨基因与初级纤毛基因表达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建立6周龄雄性野生型(wild type, WT)小鼠右侧下颌咬合力缺失模型,将左侧作为自身对照。2周后收样,应用微型CT(micro-CT)扫描分析骨改建情况。用组织学染色法观察骨组织内细胞改变情况,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 法检测成骨及破骨基因表达。用荧光染色法观察初级纤毛改变情况,并检测纤毛相关基因表达。对成骨与纤毛相关基因表达水平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用荧光染色法观察二者分布情况。方法: 小鼠下颌失力侧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total volume, BV/TV)显著下降(P<0.05)。成骨细胞减少伴基因表达量降低,破骨细胞反之(P<0.01);纤毛出现率和基因表达显著下降(P<0.05)。小鼠失力侧的成骨与纤毛相关基因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5);成骨细胞位于根分叉顶部,且表面有初级纤毛分布。结果: 咬合力缺失后,牙槽骨密度降低、骨吸收加快,成骨细胞和纤毛数量均显著减少,相关基因表达下降,且二者呈正相关。

  • 基础研究
    毛佳奕, 王佐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6): 355-362.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3.06.001
    摘要 (116) PDF全文 (99) HTML (1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Lmo7基因对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ouse embryo osteoblast precursor cells,MC3T3-E1 cells)增殖、迁移及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MC3T3-E1细胞并对其进行成骨诱导,在0、3、7、14 d时收样,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与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验证Lmo7的表达变化。利用慢病毒转染pLV-shLmo7获得稳定干扰Lmo7 表达的细胞株,并通过CCK-8实验、EdU细胞增殖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Lmo7对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法检测ALP的表达活性,通过RT-q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Osterix、ALP、骨钙素(osteocalcin,OCN)的表达。结果:Lmo7基因在成骨诱导的过程中表达上调。成功构建了Lmo7干扰的稳转细胞株,其增殖活性显著提高,而迁移能力受到抑制。对其进行成骨诱导后发现,与对照组相比,Lmo7干扰稳转株的ALP染色较浅,成骨相关基因Runx2、Osterix、ALP、OCN表达水平明显下调,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mo7低表达后可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迁移,下调Runx2、Osterix、ALP、OCN的表达能够抑制MC3T3-E1细胞体外成骨分化。

  • 临床总结
    张春光, 赵志宇, 么远, 王琛, 卢娜, 陈晖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5): 314-3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5.009
    摘要 (114) PDF全文 (309)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腭裂(cleft palate,CP)术后嗓音障碍(voice disorder,VD)患儿的语音特点及言语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40例行CP修复术的患儿,所有患儿均在CP修复术后1个月接受言语康复治疗,对比言语康复治疗前后/a/音声学特点参数和临床疗效。结果: 腭裂修补术后,患儿经言语康复治疗后,其发/a/音时的基频(F0)值,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1,P>0.05);言语康复后,谐噪比(harmonic-noise ratio,HNR)值明显大于治疗前,标准化噪声能量(normalized noise energy,NNE)、振幅微扰(Shimmer)、基频微扰(Jitter)值明显小于治疗前(t=1.690、3.974、2.287、24.558,P<0.05);言语康复治疗前,重度VD患儿语音清晰度(phonetic intelligibility,PI)明显低于轻度患儿(F=3.452,P<0.05),治疗后,不同程度术后VD患儿PI值均显著提升,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53,P>0.05)。CP术后重、中、轻度VD患儿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8.89%、100.00%、100.00%。结论: CP修复术后常存在VD,言语康复治疗可有效提升CP患儿嗓音音质;临床应重视腭裂术后的VD训练。

  • 综述
    邓可晗, 李静, 姜采弟, 窦文雪, 陈海文, 汪大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5): 327-3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5.012
    摘要 (111) PDF全文 (288) HTML (2)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总结口腔颌面部火器伤形成机制和现代创伤学中口腔颌面部分级救治,结合分析战争中卫勤资料,为口腔颌面部火器伤提供救治方案,为我军卫勤力量的人员配置、装备配置提供建议。

  • 专家论坛
    李金薇, 沙桐, 郑凯娟, 聂孟冬, 关苇杭, 史册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2): 81-86.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2.001
    摘要 (109) PDF全文 (71) HTML (10)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发布了第5版《头颈部肿瘤分类》。第5版的口腔和舌体肿瘤部分中,上皮性肿瘤相较于2017年的第4版作出了一些修改,其中包括将口腔潜在恶性疾病(oral potentially malignant disorders,OPMD)和口腔上皮异常增生(oral epithelial dysplasia,OED)作了分开阐述,并详细讨论了黏膜下纤维性变(submucous fibrosis,SF)和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相关性口腔上皮异常增生(HPV-associated oral epithelial dysplasia,HPVOED);在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部分,介绍了穿掘性癌(carcinoma cuniculatum,CC)和疣状癌(verrucous carcinoma,VC),并阐述了其特有的临床和组织学特征。本文总结了自2017年来口腔和舌体的上皮性肿瘤相关内容在临床、组织学和分子学研究中的最新进展。

  • 临床总结
    邵鹏, 葛殿奎, 赵奇韬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6): 391-393.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3.06.006
    摘要 (108) PDF全文 (135) HTML (1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根方骨开窗术在拔除低位断根中的应用。方法:制定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于我院口腔科就诊的30例低位断根病例,采取根方骨开窗术拔除断根,记录取断根用时,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对比术前、术后患者牙槽嵴高度及宽度的保留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拔除断根,牙槽嵴高度及宽度保存较好。结论:根方骨开窗术是一种较好的拔除低位断根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临床总结
    张杰, 孙强, 葛良玉, 孟箭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5): 319-3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5.010
    摘要 (106) PDF全文 (563) HTML (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与前臂皮瓣2种方式修补老年口腔癌患者切除术后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老年口腔癌患者54例,所有患者均实施口腔癌切除术,其中用前臂皮瓣进行缺损修补的24例为前臂组,用薄型股前外侧皮瓣进行缺损修补的30例为股前外侧组,用华盛顿大学生命质量问卷(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quality of life,UW-QOL)、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the 14-item oral health impact profile questionnaires,OHIP-14)对患者进行主观评价,对比2组量表评分及手术恢复情况。结果: 前臂组中,皮瓣存活的例数为23例,股前外侧组为29例,2组患者皮瓣存活例数、血管危象例数、坏死例数、恢复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臂组色素沉着发生率明显高于股前外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瘢痕增生发生率方面,前臂组也明显高于股前外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UW-QOL问卷及OHIP-14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老年口腔癌切除术后缺损的修补,采用薄型股前外侧皮瓣相比于前臂皮瓣,缺损区恢复情况及术后量表评分无明显差别,但该方式可以减少皮瓣供区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基础研究
    丁允鹏, 陶狄坷, 张帅, 孙瑶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5): 265-2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5.001
    摘要 (104) PDF全文 (508) HTML (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长骨发育过程中初级纤毛在生长板的分布规律。方法: 对1、4周龄和8周龄的小鼠股骨切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初级纤毛在生长板的分布规律;培养生长板软骨细胞并诱导其肥大化,研究该过程中初级纤毛的改变;通过无血清饥饿法提高有纤毛软骨细胞比例后诱导软骨细胞肥大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肥大软骨细胞标志物的表达。结果: 1、4周龄小鼠的有纤毛软骨细胞主要分布在静息层、增殖层和前肥大层,肥大层有初级纤毛细胞显著减少;在体外诱导软骨细胞肥大化后,有纤毛细胞比例降低;提高有纤毛细胞比例后诱导软骨细胞肥大化,肥大软骨细胞标志性基因COL10、Prg4表达降低。结论: 初级纤毛主要分布在生长板静息层、增殖层和前肥大层,肥大层软骨细胞初级纤毛减少;通过无血清饥饿法提高有纤毛细胞比例能够降低肥大软骨细胞标志性基因的表达。

  • 临床总结
    芈大卫, 周碧, 彭勃, 阎旭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5): 326-329.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3.05.008
    摘要 (102) PDF全文 (70) HTML (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微创拔牙工具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来我院口腔诊疗中心行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的患者 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9例)与研究组(39例),对照组采取传统锤击牙挺联合微创高速涡轮手机的拔牙方法,研究组采取微创高速涡轮手机联合气动拔牙挺的拔牙方法。比较2组的手术指标(拔牙手术时间、拔牙窝的完整性),术中并发症(牙根折断、牙龈撕裂、舌侧骨板折断、邻牙损伤)和术后评价指标(疼痛程度、术后72 h张口度、术后72 h面部肿胀度)的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拔牙时间和拔牙窝完整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和术后的评价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应用气动拔牙挺联合微创高速涡轮手机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临床研究
    吴亮颖, 屠军波, 刘坚, 张卫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5): 292-2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5.005
    摘要 (101) PDF全文 (542) HTML (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前瞻性研究并分析基于锥形束CT(CBCT)三维可视化与3D打印技术在复杂阻生牙拔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0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60例复杂阻生牙拔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法将患者分为2组(A组和B组),每组各30例。对A组患者CBCT影像数据进行三维可视化处理,通过三维可视化模型进行术前评估和制定手术计划,B组患者应用三维可视化数据打印3D实体模型进行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制订,比较分析2组治疗疗效和随访结果。结果: B组手术时长小于A组(P<0.05),治疗优良率高于A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患者满意度优于A组(P<0.05)。结论: 基于CBCT的3D打印技术在复杂阻生牙拔除术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直观展示埋伏阻生牙的空间位置关系,并真实模拟手术过程,为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帮助,使手术精准、安全、高效,值得推广应用。

  • 专家论坛
    吴靖, 邹多宏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1): 1-13.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1.001
    摘要 (99) PDF全文 (95) HTML (19)   可视化   收藏

    经过40余年临床应用与不断发展,引导骨组织再生术 (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 已被证明是一种可靠的牙槽骨骨增量技术。GBR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核心要素是充足的血供和稳定的环境。但现有GBR技术都是在“以血供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下进行的,缺乏对稳定要素重要性的重视。我们通过文献阅读及系列临床试验,提出“以稳定为核心”的牙槽骨修复重建理念。基于新理念,创建了以单纯人工骨粉修复牙槽骨重度缺损的治疗新术式,革新了国际上必须用自体骨修复骨缺损的治疗理念。本文将从GBR技术的历史发展轨迹中寻找稳定的重要性,结合现有骨再生理论,详细阐述“以稳定为核心”的牙槽骨修复重建治疗新技术。

  • 临床研究
    柴加传, 许彪, 夏斌, 罗磊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5): 298-3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5.006
    摘要 (98) PDF全文 (404)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 to monocyte ratio,LMR)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辅助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我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OSCC 108例、口腔癌前病变95例、正常受试者100例,测量所有患者空腹血常规,通过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NEUT)、淋巴细胞(lymphocytes,LYMPH)、单核细胞(monocytes,MONO)、血小板(platelets,PLT)数值计算出NLR、PLR、LM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分析OSCC患者NLR、PLR、LMR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OSCC、口腔癌前病变、正常受试者在性别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SCC好发于男性(P=0.003),癌前病变患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年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NLR、PLR、LMR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CC患者NLR、PLR、LMR在淋巴结转移与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LR、PLR、LMR在OSCC淋巴结转移诊断中无显著作用,在疾病鉴别诊断中作用有限,临床医师应关注其他诊断方法,对口腔癌行早诊断、早治疗。

  • 病例报告
    袁壮, 葛良玉, 孟箭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5): 330-3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5.013
    摘要 (98) PDF全文 (294)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头颈部色素性神经鞘瘤(melanotic schwannoma, MS)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预后,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治疗水平。方法: 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2019年5月收治了1例头颈部MS患者,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病理资料,并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因发现右颈部肿物10 d入院就诊。颈部CTA示:病灶周围血管及软组织受压、推移,神经源性肿瘤可能。外科手术切除。免疫组织化学结果:HMB45(+)、 KI67(10%, +)、CD34(+)、S100(+)。病理诊断:(右颈部)色素性神经鞘瘤。结论: 色素性神经鞘瘤来自神经嵴具有双向分化潜能的细胞,鉴于其潜在恶性,患者术后须长期随访。

  • 临床研究
    张瑾, 程政, 闫小静, 雷冰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6): 385-390.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3.06.005
    摘要 (95) PDF全文 (55) HTML (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的感染危险因素,建立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外部验证,探讨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568例2017年1月—2022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OSCC根治性切除术后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建模组(386例)和验证组(182例),收集其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并应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Ⅱ级、合并糖尿病、气管切开和手术时长>260 min是OS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经Hosmer-Lemeshow拟合度检验结果显示,χ2=8.529,P=0.384,模型拟合的准确度好。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显示该模型在建模组与验证组预测OS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感染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05和0.794。校准曲线提示该模型区分度、准确度较好。结论:年龄、ASA分级、糖尿病、气管切开和手术时长所构建的列线图能够较准确地预测OS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感染的风险,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基础研究
    张立书, 张琦, 刘安琪, 金钫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5): 285-2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5.004
    摘要 (94) PDF全文 (386)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Alpl基因在正畸牙移动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筛选Alpl半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将其分为野生组和Alpl半敲除组,每组各12只,分别对2组小鼠行正畸牙移动模型的构建,观察2组小鼠的体质量随正畸力作用时间的变化情况。收集2组小鼠加力7 d后的上颌骨样本,微型CT(micro-CT)三维重建比较野生组和Alpl半敲除组小鼠牙齿移动的距离。对收集的上颌骨样本脱钙后进行包埋切片,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2组小鼠牙周组织的组织学改变,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比较Alpl基因的编码蛋白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在2组小鼠牙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示,本实验成功繁育了双条带的Alpl半敲除小鼠。本实验成功构建了正畸牙移动模型,野生组与Alpl半敲除组小鼠体质量均在加力前4天明显下降,而后缓慢上升,体质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小鼠上颌骨micro-CT三维重建结果示,与野生组相比,Alpl半敲除组小鼠牙移动距离较小。HE染色结果示,2组小鼠牙周膜均在压力侧变窄,张力侧增宽,但野生组牙根压力侧与Alpl组相比可见较多破骨陷窝。免疫荧光染色可见,ALP在正畸加力后的野生组牙周组织中广泛表达,但半敲除Alpl后,ALP在张力侧和压力侧的表达均显著减少。结论: Alpl基因缺乏抑制了正畸力介导的牙齿移动。

  • 基础研究
    郝晨笛, 苏俭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5): 272-2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5.002
    摘要 (93) PDF全文 (565) HTML (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基因间长链非编码RNA-EPS(long intergenic non-coding RNA- EPS,lincRNA-EPS)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研究lincRNA-EPS对牙釉质发育的影响。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分析方法鉴定lincRNA-EPS基因敲除小鼠的基因型;微型CT(micro-CT)检测8周龄lincRNA-EPS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下颌磨牙区的形态;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下颌磨牙区釉质的微观结构;X线及X射线能谱分析(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EDX)检测釉质矿化程度的改变;体视显微镜下分离PN0.5小鼠下颌第一磨牙牙胚;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技术检测其釉质发育相关基因AMELX、ENAM、AMBN、AMTN的mRNA表达量。结果: 与野生型小鼠相比,micro-CT图像显示lincRNA-EPS基因敲除小鼠下颌磨牙舌侧出现大面积釉质缺损,舌侧牙尖磨耗成凹坑状;SEM结果显示,lincRNA-EPS基因敲除小鼠釉质结构紊乱,釉柱内羟基磷灰石晶体间存在间隙;lincRNA-EPS基因敲除小鼠下颌磨牙牙胚中,AMELX、ENAM、AMBN、AMTN的mRNA表达量较野生型小鼠显著降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incRNA-EPS的缺失导致釉质发育相关基因表达下调,并引起牙釉质结构的紊乱,最终导致了釉质结构的缺损,证明lincRNA-EPS在牙釉质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 基础研究
    张月姣, 徐小杰, 刘倩, 赵雅莉, 刘继光, 王美青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5): 278-2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5.003
    摘要 (93) PDF全文 (323) HTML (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下颌偏斜大鼠模型,观察该实验性偏颌大鼠髁突显微CT(micro-CT)影像及其组织学变化。方法: 选取12只6周龄雌性SD大鼠,将其随机等量分为对照组和偏颌组,每组6只。偏颌造模方法:将上颌左侧中切牙及下颌双侧中切牙分别粘接金属套筒冠不良修复体,上颌金属套筒冠制备唇向斜面导板,使上下颌切牙有正常方向的覆牙合覆盖关系,下颌金属套筒冠制备与牙长轴呈45°角的近远中向斜面导板,使动物咬合时导板可以引导下颌向右。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2组大鼠饲养12周后取材,对双侧髁突进行micro-CT检测及组织学染色。将对照组双侧髁突测量的数据合并取平均值,将偏颌组分为偏颌组-左侧和偏颌组-右侧,分别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Micro-CT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髁突关节面光滑、完整,骨质致密。与对照组髁突相比,偏颌组髁突长度和宽度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但骨小梁有明显的吸收;12个髁突中有3个左侧髁突表面出现陷窝。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层次分明,而偏颌组大鼠左侧髁突骨性陷窝内有软骨组织或纤维组织充填。组织测量学结果显示,偏颌组双侧大鼠髁突未矿化软骨的中带较对照组有显著增厚(P<0.05),偏颌组左侧髁突未矿化软骨的后带较对照组有明显增厚(P<0.05)。结论: 实验性偏颌可致大鼠双侧髁突骨和软骨出现非对称性异常改建,偏颌对侧髁突表面可出现局部纤维软骨样组织增厚,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关节面上缺损样陷窝。

  • 临床研究
    胡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6): 379-384.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3.06.004
    摘要 (93) PDF全文 (67) HTML (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综合分析游离组织瓣修复颌面部缺损后血管蒂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关键词为“pedicle ossification”“free flap”“maxillofacial ”,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1日的有关游离组织瓣血管蒂异位骨化的文献,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文献5篇,共计病例829例。影像学上可见的血管蒂异位骨化发生率约为11%;有临床症状的发生率约为2%。合并比值比显示,血管蒂异位骨化的发生与组织瓣类型有显著相关性(OR=14.01,95%CI=3.58~54.85,P<0.001),但其与性别(OR=1.63,95%CI=1.00~2.67,P=0.05)、重建部位(OR=0.90,95%CI=0.46~1.74,P>0.05)、是否做过放疗(OR=0.79,95%CI=0.52~1.22,P>0.05)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游离组织瓣修复颌面部缺损后,影像学上可见的血管蒂异位骨化发生率约为11%,有临床症状的发生率约为2%。其发生主要与游离组织瓣的类型有关,多好发于游离腓骨瓣。

  • 口腔种植学研究
    孟兆理, 贾相斌, 周慧霞, 朱秀锋, 常晓峰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5): 302-3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5.007
    摘要 (92) PDF全文 (481) HTML (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可吸收胶原膜与颗粒状异种骨在下颌后牙区水平骨增量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33例下颌单颗后牙缺失后接受种植同期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患者的资料,将患者分为前磨牙组(n=16)和第一磨牙组(n=17)。将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8个月的锥形束CT(CBCT)数据经三维重建后进行拟合,测量种植体平台根方0、3、6 mm处植骨区轮廓的变化,评估水平骨增量的效果。结果: 前磨牙组和第一磨牙组在不同高度处的植骨量、吸收量、成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组内,在种植体平台根方0、3 mm处的植骨量与吸收量均高于6 mm处(P<0.05),不同高度处的成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可吸收胶原膜与颗粒状异种骨在下颌后牙区行GBR时,植骨区冠方的轮廓在愈合期间发生明显的收缩;对于二壁或三壁型骨缺损,下颌后牙区GBR能够获得约2.0~2.5 mm的水平骨增量。

  • 病例报告
    代敏, 胡小华, 易杰, 姚礼, 张立刚, 黄桂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5): 333-3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5.014
    摘要 (88) PDF全文 (389) HTML (2)   可视化   收藏

    表皮样囊肿少发于颏下、下颌下区,病灶大小不一,巨大者少见。本文报道1例颏下、下颌下巨大表皮样囊肿,并复习相关文献,对其诊断、治疗及发生原因进行探讨。

  • 病例报告
    马中凯, 马平川, 章杲威, 李泓霖, 李春洁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6): 410-413.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3.06.011
    摘要 (86) PDF全文 (63) HTML (8)   可视化   收藏

    脂肪瘤在临床上以躯干及四肢的近端多见,也可发生于口腔内。脂肪瘤根据其发生部位的解剖层次不同可分为浅表脂肪瘤、深部软组织脂肪瘤和骨膜外脂肪瘤 (parosteal lipoma,PL),其中以PL最为少见。口腔内的PL十分少见,本文报道1例下颌颊侧前庭PL,并结合文献,探讨口腔内PL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 临床总结
    胡莹莹, 张建华, 薛昌敖, 吴新, 张瑞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6): 394-396.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3.06.007
    摘要 (85) PDF全文 (42) HTML (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服用抗凝剂的患者,行拔牙术的围手术期用药及安全性。方法:对南京市第一医院口腔科于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需拔除磨牙的患者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研究组(n=66例)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服用华法林行抗凝治疗的患者;对照组(n=150例)为未使用抗凝药物使用者。2组患者在进行围手术期用药及止血处理后,比较其拔牙后出血及创口愈合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出血率、术后7 d拔牙创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服用抗凝剂后需要拔牙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替代治疗,既能保证围手术期的安全,又可预防因停药导致的并发症。

  • 综述
    袁泉, Khadka Prapti, 张笑涵, 张士文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1): 67-73.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1.011
    摘要 (84) PDF全文 (62) HTML (13)   可视化   收藏

    临床上,种植位点骨量不足是种植治疗中常遇到的难题。为确保种植区符合种植条件,骨增量手术尤为重要。而骨增量手术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创口无张力的一期愈合。减张技术是获得创口无张力愈合的关键。本文将从减张切口、减张瓣及减张缝合3个方面介绍口腔种植骨增量中的减张技术,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 临床总结
    管仪芳, 刘本忠, 尹磊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6): 397-401.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3.06.008
    摘要 (81) PDF全文 (56) HTML (1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上颌中切牙区高位埋伏多生牙的分型及定位拔除方法。方法:应用CBCT检查320例上颌切牙区高位埋伏多生牙,根据其与相邻中切牙的关系,可分为高位唇侧向、腭侧向、垂直向、水平向埋伏多生牙。测量不同类型多生牙冠部距唇侧、腭侧、鼻底的牙槽骨骨质厚度,比较其差异。根据分型及测量结果选择手术入路方式,包括唇侧入路、鼻底下入路与腭侧入路,并定位去骨位置及去骨量。结果:320例上颌中切牙区高位唇侧向、腭侧向、垂直向、水平向埋伏多生牙距唇侧、鼻底、腭侧的牙槽骨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唇侧入路101例、鼻底下入路29例、腭侧入路190例,术后无恒牙松动、坏死及创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CBCT检查高位埋伏多生牙,并将其分为高位唇侧向、腭侧向、垂直向、水平向这些类型,不同类型多生牙距唇侧、腭侧、鼻底的骨厚度有差异,由此确定手术入路及定位去骨位置可减少邻牙损伤及去骨量。

  • 基础研究
    王静璇, 刘红悦, 庄志征, 胡燕, 杨英顺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6): 363-369.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3.06.002
    摘要 (81) PDF全文 (65) HTML (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抑制剂(BB-94)对人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细胞系CAL27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含不同浓度(0、0.125、0.25、0.5、1.0 μg/mL)BB-94培养液培养对数生长期CAL27细胞48 h,明胶酶谱实验分析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MP-9的活性;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伤口愈合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CAL27细胞凋亡、迁移及侵袭情况;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技术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 PKB,又称Akt)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ed protein kinase B,又称p-Akt)、MMP-9、波形蛋白 (vimentin,Vim)、神经钙黏素 (N-cadherin,N-cad)、上皮钙黏素 (E-cadherin,E-cad)表达情况。结果:CAL27细胞MMP-9相对活性、存活率、划痕愈合率、细胞侵袭数、PI3K和Akt mRNA相对表达水平及PI3K、p-Akt、Vim、N-cad、MMP-9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随BB-94作用浓度增大而降低(P<0.05),CAL27细胞凋亡率、E-cad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随BB-94作用浓度增大而升高(P<0.05)。结论:MMP-9抑制剂可抑制人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CAL27恶性生物学行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止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进展有关。

  • 临床研究
    李倩, 李晨曦, 方昌, 刘慧, 龚忠诚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4): 229-236.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3.04.005
    摘要 (81) PDF全文 (307) HTML (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 (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 SEER)数据库,构建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患者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预后分析。方法: 利用SEER肿瘤登记注册数据库,提取2004—2016年诊断为HNSCC的所有患者的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婚姻状况、肿瘤部位、肿瘤分期(TNM)、手术情况等分类数据,并计算人群流行病学特征、预后因素和调整不同变量后的治疗相关结果;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利用绩效评价模型确定预测模型。结果: SEER数据库中总共检索到1 026例HNSCC可用信息。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患者的死亡风险高于男性患者(P<0.001);年龄≥60岁患者的死亡风险高于年龄<60岁患者(P<0.001);从发病部位来看,以舌为参照,除颊黏膜、上颌窦、口底处的死亡风险低于舌以外(P<0.05),牙龈、腭、口咽、鼻咽及喉部的死亡风险均高于舌(P<0.05);TNM分期中,以Ⅰ期患者为参照,Ⅱ期(P<0.001)、Ⅲ期(P<0.001)和Ⅳ期(P<0.001)风险相对更高;在放疗与化疗方面,相比接受化疗或放疗患者,未行化疗或放疗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P<0.001);在免疫治疗方面,未行免疫治疗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P<0.001)。结论: 年龄、HPV感染情况、TNM分期、放化疗等均是HNSCC患者生存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具有高危险因素的患者在诊断后应给予更多关注,这也有助于医生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进行临床决策。

  • 综述
    冯曦, 王佐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5): 336-338.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3.05.010
    摘要 (81) PDF全文 (44) HTML (5)   可视化   收藏

    转录因子配对相关同源框1(paired related homeobox 1,Prrx1)作为一种间充质细胞的标志物,不仅参与胚胎时期的骨发育过程,亦在机体成年后骨稳态的调节与损伤后的修复过程中发挥作用。Prrx1+细胞是间充质细胞的一种亚群,作为成骨的前体细胞参与骨骼的发育与形成。本文对Prrx1及Prrx1+细胞在骨发育及骨改建中的作用及影响进行综述。

  • 基础研究
    温从鹏, 童无忧, 陈旭卓, 赖林锋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6): 370-378.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3.06.003
    摘要 (80) PDF全文 (48) HTML (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4-辛基衣康酸(4-octyl itaconate,4-OI)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颅骨溶解的影响。方法:使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4-OI对RAW 264.7巨噬细胞及小鼠原代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BMMs)的细胞活性影响;使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细胞免疫荧光和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检测试剂盒(DCFH-DA)探究不同浓度(12.5 µmmol/L和50 µmmol/L)4-OI对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使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探究4-OI对破骨细胞分化的作用;构建LPS诱导的小鼠颅骨溶解模型,通过micro-CT和组织学切片评价4-OI对炎性骨溶解的治疗效果。结果:CCK-8结果显示,浓度在50 µmmol/L以下时,4-OI对RAW 264.7巨噬细胞及小鼠BMMs无明显细胞毒性;RT-qPCR及免疫荧光结果显示,4-OI可以浓度依赖性地抑制促炎因子的表达;TRAP染色结果显示,4-OI可有效抑制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分化;micro-CT和组织学切片结果显示,4-OI可有效缓解颅骨溶解周围的炎症反应及骨吸收程度。结论:4-OI可有效抑制炎性骨溶解,在口腔颌面部骨溶解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 综述
    陈昌钰, 郑凌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6): 406-409.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3.06.010
    摘要 (80) PDF全文 (74) HTML (8)   可视化   收藏

    坏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NF)是一种进展迅速且危急的软组织感染,表现为筋膜和皮下组织的广泛坏死,最终导致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早期诊断和手术干预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讨论了NF的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手段,希望对临床医生诊治坏死性筋膜炎有所帮助。

  • 病例报告
    肖晨亮, 孙丽君, 何晓清, 徐路, 赵徐达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6): 418-423.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3.06.013
    摘要 (80) PDF全文 (106) HTML (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报道1例2021年2月就诊于我院的下颌骨右侧成釉细胞瘤,采用Masquelet膜诱导技术 (Masquelet's induced membrane technique,MIMT)重建患者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方法:依据MIMT原则,给予患者Ⅰ期下颌骨部分切除+骨水泥植入,Ⅱ期依托数字化技术三维打印模型预塑钛网,移植髂骨碎骨块,Ⅲ期拆除重建板及钛网。结果:根据影像学检查及术中所见,应用MIMT修复重建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效果良好。结论:三维打印与MIMT应用于下颌骨节段性缺损能取得良好的成骨效果,可进一步进行研究。

  • 临床总结
    蔡永静, 陈志方, 张薇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4): 248-253.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3.04.008
    摘要 (78) PDF全文 (251)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观察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下颌舌侧孔(mandibular lingual foramen,MLF)的解剖特点,并为临床操作规避风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80例患者的下颌骨CBCT影像,未成年组(6~17岁)、青年组(18~39岁)、中年组(40~59岁)、老年组(60岁以上)各70例。观察MLF的数量、直径、分布、距舌侧牙槽嵴顶的距离及MLF延伸管道的走行,比较不同年龄段的解剖特点。结果: MLF的高发区是正中联合区和前磨牙区,正中联合区颏棘上孔检出率最高且直径较大;未成年组MLF检出率小于其他3组,青年组和未成年组、老年组的舌侧孔直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年组和未成年组、老年组的舌侧孔直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颌舌侧管(mandibular lingual canal,MLC)管壁清晰度与年龄呈正相关(r=0.141)。结论: MLF检出率较高,相关手术之前建议拍摄CBCT,熟悉该解剖结构,避免发生严重的术后并发症。

  • 基础研究
    张晗, 孙瑶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5): 285-291.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3.05.002
    摘要 (77) PDF全文 (29) HTML (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三维重建小鼠牙发育早期牙胚的形态结构,对比无牙区发育不全的牙胚(rudimentary bud 2,R2)与磨牙区第一磨牙(the first molar,M1)牙胚的形态差异。方法:选取胚胎12.5 d(E12.5)及胚胎13.5 d(E13.5)小鼠胚胎头部标本,经冠状面连续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后,获取组织学图像数据。图像经Photoshop CC 2018软件处理并配准,用Fiji软件再配准与赋予虚拟CT值后,导入Mimics Research 19.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和分析。结果:在重建的三维图像中观察到无牙区R2上皮可向间充质内陷形成蕾状,但其下方无明显的间充质细胞团形成。赋予无牙区R2和磨牙区M1虚拟CT值后,对重建图像进行半定量测量,发现凝聚在无牙区R2蕾状上皮周围的间充质细胞密度较低,凝聚面积较小。此现象可能与无牙区细胞增殖不如磨牙区活跃有关。结论:基于组织学切片的三维重建结果提示,发育早期小鼠无牙区丧失了形成间充质细胞团的能力。

  • 综述
    赵香琪, 郭雪琪, 屈依丽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5): 339-342.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3.05.011
    摘要 (77) PDF全文 (70) HTML (2)   可视化   收藏

    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术是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量严重不足的有效手段之一,突破上颌窦底骨皮质是其主要技术难点。本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就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术突破窦底骨皮质不同方法的利弊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术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 临床总结
    杨学明, 李玲, 丁国文, 刘竞, 徐蓓, 高继宾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5): 308-3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5.008
    摘要 (76) PDF全文 (549)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胸腔镜下闭式引流治疗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伴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的诊疗经历,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及口腔科治疗的3例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伴DN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3例患者,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41~53岁,经颌面颈胸部CT检查确诊,均在全麻下行颈部切开VSD联合胸腔镜下闭式引流,颈部VSD装置于术后1周左右在全身麻醉下取出,胸腔闭式引流管置管约36 d,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48 d(44~57 d),术后随访33~50个月,感染未复发。结论: VSD联合胸腔镜下闭式引流治疗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合并DNM,引流效果可靠、手术创伤小,患者满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基础研究
    张倩, 康非吾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2): 87-93.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2.002
    摘要 (75) PDF全文 (34) HTML (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局部注射去铁胺(desferrioxamine,DFO)通过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调控破骨细胞对牙槽骨骨改建的影响。方法: 对C57小鼠局部牙槽骨注射DFO,通过micro-CT及组织学染色法观察牙槽骨骨量的变化;通过免疫荧光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se,TRAP)染色观察破骨细胞生成,之后用TRAP、免疫荧光等方法观察体外DFO通过HIF-1α对Raw264.7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 Micro-CT及组织学染色显示,DFO局部注射后局部骨密度降低、骨量减少;组织学染色发现,相比对照组,DFO注射组局部破骨细胞数量增多、HIF-1α表达增加;体外细胞培养发现DFO可促进Raw264.7细胞中HIF-1α的表达及其向破骨细胞分化。结论: DFO局部注射可促进牙槽骨骨改建及Raw264.7向破骨细胞分化。

  • 临床研究
    孙昊, 林超, 马旭彤, 仲若恺, 范欣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5): 320-325.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3.05.007
    摘要 (74) PDF全文 (12) HTML (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新型矿化胶原(mineralized collagen,MC)骨充填材料联合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治疗颌骨囊肿刮治术后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0例颌骨囊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CGF组(A组,40例)、MC组(B组,40例)及MC+CGF组(C组,40例),比较3组术后3、6、12个月时的成骨效果、疼痛及肿胀程度。结果:A组骨缺损区在术后3、6、12个月时,CT值分别为 (220.07±29.25)、(358.77±48.42)、(473.07±55.63)HU,B组分别为(281.00±36.14)、(464.66±51.30)、(569.10±71.21) HU,C组分别为(344.14±39.31)、(528.79±63.98)、(603.62±95.04)HU,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2 d时,3组患者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依次为64.13±11.46、65.31±9.89、51.68±14.24,C组与A、B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粗线测量法测得C组的术后肿胀程度较A、B 两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联合CGF应用于颌骨囊肿刮治患者的方法可降低患者术后疼痛、肿胀程度,且能有效促进局部成骨,具有良好疗效。

  • 病例报告
    王其笑, 尹雪莱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5): 347-349.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3.05.013
    摘要 (74) PDF全文 (48) HTML (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经口内入路手术治疗副腮腺来源良性肿瘤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疗效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5例经口内入路切除副腮腺肿瘤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治疗经过。结果:5例病例均经口内入路完整切除副腮腺区肿物。术后2周、3个月、6个月随访,患者口内创口内愈合良好,未出现腮腺导管损伤、面神经损伤症状。结论:经口内入路的副腮腺肿物切除术更适用于活动度大、边界清晰、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的良性肿瘤,其临床治疗效果良好,避免了面部切口瘢痕,美容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

  • 临床研究
    夏章晖, 付小红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4): 237-242.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3.04.006
    摘要 (73) PDF全文 (258)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唾液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在口咽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77例口咽癌患者(口咽癌组)、61例良性口腔肿瘤患者(良性组)和51例体检健康的志愿者(对照组),检测患者唾液中ALP、LDH水平,收集临床资料和病理相关信息。分析唾液中ALP、LDH水平与口咽癌发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诊断口咽癌的价值。结果: 口咽癌组唾液ALP、LDH水平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P<0.001);低中分化、TNMⅡ期、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唾液ALP、LDH水平高于高分化、TNMⅠ期和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P<0.001)。吸烟、高危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口腔溃疡、唾液高水平ALP和LDH是口咽癌发病的危险因素(P<0.01)。唾液ALP、LDH诊断口咽癌曲线下面积为0.918,大于单独诊断的0.649、0.769(z=5.626、3.787,P<0.05)。结论: 口咽癌患者唾液中ALP和LDH水平明显增高,且与口咽癌发生和恶性病理特征有关,联合ALP和LDH诊断口咽癌具有较高效能,可作为口咽癌早期诊断的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