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家论坛
    吴敏, 尹恒, 黄汉尧, 石冰, 李承浩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5): 331-335.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5.001
    摘要 (244) PDF全文 (102) HTML (4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早期治疗一期唇裂术后瘢痕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本中心接受一期唇裂整复术的患儿24例(激光组),术后3个月内采用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对照组(24例)为曾接受一期唇裂整复术,术后未接受激光治疗的患儿。对2组一期患儿激光治疗后1年的瘢痕情况进行主观评价(对比患儿治疗前后照片)和客观评价[使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分法]。 结果:激光组完成整个疗程4次治疗后1年,主观评价总有效率达到91.7%,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客观评价结果显示,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早期治疗一期唇裂术后瘢痕的方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专家论坛
    何叶泓, 范震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6): 413-420.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6.001
    摘要 (182) PDF全文 (70) HTML (36)   可视化   收藏

    种植体作为异物植入颌骨后,机体免疫系统与骨骼系统之间相互调节与适应,从而促进种植体周骨结合及骨改建,然而异物反应平衡的失调可能导致种植体周的骨丧失。本文总结了可能引发种植体周免疫反应并导致骨吸收的相关因素,包括种植体周微生物感染、种植体过载、不良的全身状况及种植体材料的生物磨损等。破骨细胞是目前已知的人体中唯一能导致骨吸收的细胞,因此本文以其生成为线索,梳理了巨噬细胞极化、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RANK)/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通路、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通路等调节该过程的关键通路及因子。本综述讨论了种植体周骨丧失的免疫机制,为理解骨结合概念及从免疫角度治疗种植体周骨丧失提供了思路。

  • 专家论坛
    刘怡田, 许宗和, 肖妍君, 吴东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5, 35(1): 1-6.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5.01.001
    摘要 (171) PDF全文 (165) HTML (42)   可视化   收藏

    血管再生是骨增量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去皮质被认为是骨增量手术过程中促进血管生成的一个重要步骤。然而,关于去皮质在骨增量过程中的作用,目前的研究结论尚未统一。本文通过文献回顾,总结了去皮质在引导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块状骨移植术(block bone grafting)和骨膜牵张成骨术(periosteal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PDO)中的研究结果,分析了去皮质影响骨再生的机制,并探讨了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以期为临床医生在骨增量手术时实施去皮质提供参考。

  • 综述
    杨丽, 张雪明, 康非吾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5): 401-404.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5.012
    摘要 (167) PDF全文 (134) HTML (14)   可视化   收藏

    开窗减压术是大型颌骨囊肿保存性治疗的一种外科手段,性能优良的囊肿塞是保证该手段达到治疗目的的必要条件。通过制造引流口,佩戴囊肿塞维持引流口,平衡囊腔内外压力,配合术后生理盐水冲洗,能有效缩小囊腔体积,降低根治性手术所带来的神经损伤、邻牙及牙胚损伤及病理性骨折等风险。本文就近年来大型颌骨囊肿开窗减压术后常用囊肿塞的分类及其优缺点、囊肿塞联合负压吸引器的使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 基础研究
    扈梓悦, 张帅, 孙瑶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5): 336-341.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5.002
    摘要 (165) PDF全文 (85) HTML (2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咀嚼力改变后,髁突软骨发育及初级纤毛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 取3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将其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普通饲料(normal diet,ND)和软食(soft diet,SD)喂养2周,以及软食1周后恢复普通饲料喂养1周(re-normal diet,RND)。行番红O-固绿、甲苯胺蓝、Masson三色、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Ⅱ型胶原蛋白(collagen typeⅡ,COL2)免疫荧光染色,观察髁突软骨及软骨下骨的变化情况;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初级纤毛相关基因Ift88、Ift140、Ptch1、Smo、Gli1的表达。结果: 相较于ND组,SD组小鼠髁突软骨厚度降低,基质分泌减少,软骨下骨结构改变,初级纤毛相关基因Ift88、Ift140、Ptch1、Smo、Gli1的表达有下降趋势;相较于SD组,RND组上述变化有所恢复。结论: 生长发育时期,咀嚼力变化可干扰髁突软骨的发育,同时影响初级纤毛相关基因表达。

  • 基础研究
    熊瑾, 王佐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4): 259-267.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4.002
    摘要 (160) PDF全文 (111) HTML (1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锌指蛋白260(zinc finger protein 260,Zfp260/ZNF260)对巨噬细胞极化和牙周炎牙槽骨吸收的影响。方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人/野生型小鼠炎症牙周组织中ZNF260/Zfp260的表达。RT-qPCR检测RAW264.7细胞在炎症和非炎症环境中Zfp260的表达。繁育巨噬细胞内特异性敲除Zfp260小鼠,分别构建flox/flox对照鼠(Zfp260f/f;Lyz2-cre-)和条件性敲除(conditional knockout,cKO)鼠(Zfp260f/f;Lyz2-cre+)牙周炎模型,micro-CT、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观察牙槽骨形态变化。RT-qPCR、蛋白质印迹法观察应用特异性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沉默Zfp260表达对RAW264.7极化的影响。RT-qPCR、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牙周组织中M1、M2型极化标志分子的表达。结果:人/野生型小鼠炎症牙周组织中ZNF260/Zfp260的表达明显高于健康组。炎症环境下RAW264.7细胞中Zfp260的表达明显上调。cKO小鼠的牙周炎侧骨吸收小于flox/flox小鼠。沉默Zfp260表达可抑制RAW264.7在炎症环境下的M1型极化,且cKO小鼠的炎症牙周组织中M1型极化标志分子的表达明显少于flox/flox小鼠。结论:干扰巨噬细胞Zfp260的表达可抑制M1型极化并减轻牙周炎导致的牙槽骨吸收。

  • 病例报告
    张鑫, 邸瑞玲, 李璁, 王宁, 李向春, 路彤彤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5): 408-412.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5.014
    摘要 (145) PDF全文 (44) HTML (12)   可视化   收藏

    潜突型舌下腺囊肿是指舌下腺因创伤或阻塞导致其分泌的涎液外溢,外溢的涎液经由下颌舌骨肌后缘或通过该肌的裂隙进入到颌下区及邻近间隙而形成的假性囊肿。本文对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复发的1例潜突型舌下腺囊肿病例进行回顾,并对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手术入路及复发原因相关的文献进行复习。

  • 临床总结
    郭燕军, 闫威, 崔泽坤, 陈勇, 温凯, 胡雅琦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5): 386-392.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5.009
    摘要 (141) PDF全文 (154) HTML (2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介绍改良耳屏内切口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手术方法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7年2月—2021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64例(328侧关节)中晚期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out reduction,ADDWoR)患者,采用改良耳屏内切口行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具体方法为:通过改良耳屏内切口手术入路,依次分离颞浅筋膜、颞深筋膜浅层及关节囊,在颧弓根部切开关节囊,暴露关节盘,使用1颗Mini Mitek锚固钉固定在髁突后下极,采用2条Orthocord缝线进行水平褥式缝合,将前移的关节盘进行复位。术前及术后7 d内行颞下颌关节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术后3个月复查MRI评价关节复位情况,记录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张口度,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患者术后3个月颞下颌关节疼痛缓解情况,温哥华瘢痕量表评估患者术后3个月术区瘢痕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MRI评价显示,306侧(249例)关节复位疗效评价为“优”,20侧(14例)关节复位疗效评价为“良”,2侧(1例)关节复位疗效为“差”,成功复位率为99.39%(326/328侧);仅有1例患者术后关节复位疗效评价为“差”,占0.61%(2/328侧)。术后3个月复诊,所有患者张口受限均改善,疼痛评分小于2分,瘢痕评价小于3分。结论: 改良耳屏内切口位置隐蔽,颞下颌关节盘复位效果良好,是一种可推广的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手术入路。

  • 专家论坛
    谢狄亚, 肖涛, 单丹妮, 周婷, 王志勇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4): 251-258.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4.001
    摘要 (140) PDF全文 (73) HTML (24)   可视化   收藏

    口腔癌原发灶的完整切除及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彻底清扫,是口腔癌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然而,在手术过程中,除了依赖冰冻活检技术外,手术医生尚无便捷、有效的辅助手段评估肿瘤根治的彻底性。近年来,以近红外荧光(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NIF)成像技术为基础的荧光引导手术(fluorescence-guided surgery,FGS)逐渐成熟,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术中实时辅助,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而其在口腔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介绍该技术在口腔癌手术中的具体临床应用场景,讨论目前尚存的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

  • 口腔种植学研究
    李静, 李晨曦, 裴培, 陈程, 龚忠诚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5): 371-378.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5.007
    摘要 (136) PDF全文 (57) HTML (1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上颌窦沟槽(sinus slot,SS)技术和经上颌窦外(extra sinus,ES)技术结合常规种植体行穿颧种植修复后的生物力学分布特点,为功能性修复上颌骨重度萎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通过患者的高分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资料建立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模型,虚拟化穿颧种植体(zygomatic implant,ZI)分别置于SS和ES模型,并结合使用2枚或4枚常规种植体。分析种植体von Mises应力值及牙槽骨中的主应力值。结果: 配置2枚常规种植体+2枚ES ZI的von Mises应力值最大(292 MPa);而4枚常规种植体+2枚SS ZI的最小(184 MPa)。配置2枚常规种植体+2枚SS ZI的最高主应力值最大(31 MPa);而4枚常规种植体+2枚ES ZI的最小(12 MPa)。配置4枚常规种植体+2枚SS ZI的最低主应力值最小(|-58| MPa);而2枚常规种植体+2枚ES ZI的最大(|-81| MPa)。结论: 使用2枚SS ZI和4枚常规种植体联合修复重度萎缩的上颌骨,在生物力学方面安全性更高。

  • 临床研究
    曾识锦, 李姝宏, 周利平, 谢翠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4): 289-294.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4.006
    摘要 (134) PDF全文 (49) HTML (1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测量下前牙唇侧骨壁厚度及正中舌孔(medial lingual foramina,MLF)深度,为下颌前牙区即刻种植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CBCT测量200例18~40岁患者的双侧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釉牙骨质界下2.0 mm(P1)、5.0 mm(P2)和8.0 mm(P3)的唇侧骨壁厚度及MLF与牙槽嵴的距离。结果以均值±标准差($\bar{x}±s$)表示,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1位点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厚度<1.0 mm的占比为81.0%、87.0%和91.5%;P2位点上,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厚度<1.0 mm的占比为94.0%、98.0%和95.0%;P3位点上,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厚度<1.0 mm的占比为35.5%、65.5%和70.0%;男性在中切牙的P2处和尖牙的P2、P3处的骨壁厚度大于女性(P<0.05)。MLF男女检出率分别为97.9%和9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LF与牙槽嵴的距离最短的为11.4 mm,二者的距离有7.2%小于14.0 mm,78.4%为14.0~24.0 mm,14.4%大于24.0 mm;MLF多数为1个,占比72.2%,最多者为3个;发现直径过大的“大舌孔”。结论:下颌前牙唇侧骨壁多数<1.0 mm,仅在下颌中切牙釉牙骨质界下8.0 mm处骨质稍有增厚。MLF对种植术而言一般较为安全,但其位置、数量和直径也存在变异。

  • 数字化技术
    侯笑茹, 虎小毅, 李彦秋, 李立峰, 屠军波, 邢晓涛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5): 379-385.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5.008
    摘要 (132) PDF全文 (79) HTML (1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动态实时导航系统(dynamic navigation system,DNS)技术在手术治疗复杂下颌第三磨牙伴有囊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2022年12月15日至2023年4月15日入院治疗的下颌第三磨牙低位阻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标准选择7例患者,术前诊断为下颌第三磨牙低位埋伏阻生,冠周伴囊性病变,病变范围累及下牙槽神经管。术前将螺旋CT数据导入DNS完成导航设计,术中在DNS实时引导下进行手术治疗。分析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状态,重点关注下牙槽神经损伤(inferior alveolar nerve injury,IANI)症状。结果: 所有应用DNS的患者术后即日及术后1个月术区愈合良好,未出现IANI症状。结论: DNS技术可以实时明确手术操作位置,减少下牙槽神经管骨壁破坏,降低下牙槽神经损伤风险。

  • 综述
    黄洁, 王佐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4): 306-309.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4.009
    摘要 (129) PDF全文 (19) HTML (11)   可视化   收藏

    骨愈合和骨再生是维持骨稳态的复杂生理过程,其中间充质干细胞作为成骨细胞的主要来源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广泛参与调节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其中小核仁RNA宿主基因(small nucleolar RNA host gene,SNHG)作为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非编码基因家族,可通过多种途径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有望成为骨代谢和骨再生治疗中的新靶点。因此,本文旨在总结SNHG家族基因在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 综述
    姜雪, 王佐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5): 393-396.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5.010
    摘要 (129) PDF全文 (59) HTML (13)   可视化   收藏

    机械力刺激对骨代谢的影响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研究的焦点逐渐转向更为细化的层面。学者们试图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一问题,包括不同力学性质、力学强度、力的频率、细胞类型及分子机制对骨代谢的影响。近年来研究热点集中于如何通过改变机械力刺激或者针对特定细胞类型及某种感受器来调整骨代谢水平。鉴于这一过程的复杂性,本文旨在综述机械力刺激对骨代谢影响的相关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病例报告
    孙旭, 李宁, 张晋, 李向军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5): 405-407.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5.013
    摘要 (127) PDF全文 (54) HTML (12)   可视化   收藏

    牙龈淀粉样变是一种淀粉样物质沉积在口腔的临床表现,本文报道1例在我院治疗的牙龈淀粉样变病例,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学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治依据。

  • 综述
    王晓虎, 王佐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6): 470-472.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6.009
    摘要 (127) PDF全文 (44) HTML (9)   可视化   收藏

    角蛋白(keratin,KRT)是细胞骨架蛋白中间丝家族的成员之一,主要分布在上皮细胞胞质中,对维持上皮细胞的形态和细胞间连接起主要作用。除此之外,角蛋白还通过调节上皮细胞增殖、迁移、分化及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EMT),参与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口腔常见的恶性肿瘤,患者预后较差,生存率较低。近年来,角蛋白在OSCC中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文就角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OSCC中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临床研究
    张广野, 熊际文, 杨士毅, 王刚, 游迪迪, 郜倩倩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4): 295-299.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4.007
    摘要 (126) PDF全文 (64) HTML (1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在促进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牙创面愈合中的疗效,及对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深度(osseous defect depth,ODD)、临床附着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CAL)及疼痛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患者共9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48)及对照组(n=48)。对照组在拔牙后不填入任何植入物,研究组填入CGF凝冻物。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面部肿胀情况、疼痛应激指标[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半乳糖胺(galactosamine,Gal)、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含量、ODD、CAL及术后生活质量[术后症状严重程度(postoperative symptom severity,PoSSe)量表]。结果:术后1、3 d,研究组的VAS评分分别为(3.72±0.56)、(2.94±0.43)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81±0.61)、(3.86±0.57)分(P<0.001);术后研究组的面部肿胀度为(2.79±0.64)mm,低于对照组的(5.46±1.22)mm(P<0.001);2组术后3 d的5-HT、Gal、CGRP水平均高于术前,研究组分别为(2.46±0.68)ng/mL、(9.56±1.42)nmol/mL、(1.76±0.52)ng/mL,均低于对照组的(3.15±0.46)ng/mL、(13.19±1.08)nmol/mL、(2.89±0.44)ng/mL(P<0.001);术后6个月,2组的ODD、CAL水平均低于术后1周,研究组分别为(4.21±0.87)、(0.48±0.12)mm,均低于对照组[(5.75±0.61)、(0.73±0.19)mm, P<0.001];研究组的各项PoSSe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CGF可降低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牙后患者术后疼痛应激指标水平,改善其拔牙后的疼痛及面部肿胀情况,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基础研究
    焦祎, 孙欣荣, 刘伟才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5): 342-349.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5.003
    摘要 (126) PDF全文 (52) HTML (1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3,FGF13)在下牙槽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建立SD(Sprague-Dawley)大鼠下牙槽神经损伤模型,在损伤后1、3、7 d时收取下牙槽神经组织样本RNA,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损伤后不同时间FGF13基因的表达水平;提取新生SD大鼠的原代三叉神经细胞,并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转染FGF13过表达质粒和对照质粒,转染成功后3 d提取细胞RNA,利用RT-qPCR检测神经营养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并对三叉神经细胞进行Neun和βⅢ-Tubulin免疫荧光染色,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摄片,观测神经细胞的轴突长度;将ND7/23神经细胞分为过表达组(ND7/23-FGF13)和对照组(ND7/23-vector),分别转染FGF13过表达慢病毒和对照病毒,嘌呤霉素筛出稳转株,进行FGF13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和JC-1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染色,提取细胞RNA,利用RT-qPCR检测线粒体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 下牙槽神经损伤后1 d,该组织的FGF13表达量显著升高,损伤后3 d表达量降低,损伤后7 d表达量降至对照组水平;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其FGF13、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等表达量升高,实验组细胞轴突长度大于对照组;慢病毒过表达组与对照组相比,FGF13蛋白在细胞核中分布更密集,线粒体膜电位明显升高,线粒体自噬相关基因表达量升高。结论: 下牙槽神经损伤后,FGF13表达量出现一过性升高,其对下牙槽神经的修复过程可能具有潜在意义;在三叉神经细胞中过表达FGF13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轴突伸长,其内在机制可能与调节线粒体功能、促进线粒体稳态有关。

  • 基础研究
    刘鹍宇, 章茜, 王育新, 郁佳鑫, 蒲玉梅, 杨旭东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6): 442-452.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6.005
    摘要 (124) PDF全文 (28) HTML (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CD74+成纤维细胞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OSCC免疫抑制微环境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74+成纤维细胞在OSCC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探讨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中CD74表达水平的高低与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预后及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提取原代CAFs、配对正常成纤维细胞(normal fibroblasts,NFs)及非OSCC患者来源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比较2种成纤维细胞中CD74表达的差异;随后将2种成纤维细胞与PBMCs共培养,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其培养液中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及IL-35含量。通过Transwell实验及流式细胞术比较不同CD74表达水平的CAFs对PBMCs迁移的影响。结果:OSCC肿瘤组织中CD74+成纤维细胞数目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01),且CD74高表达的OSCC患者5年总生存率明显更低(P<0.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相对于低表达组,在CD74+成纤维细胞高表达的肿瘤组织中,FOXP3+细胞/CD4+细胞的比例显著更高(P<0.001),且CD74+成纤维细胞数目与FOXP3+细胞数目呈正相关(r=0.439 3)。体外实验结果示,CAFs的CD74表达水平高于对应NFs,与PBMCs共培养12 h后,CAFs CD74高表达组培养液中的IL-10及IL-35的含量显著高于NFs培养液(P<0.05),且CAFs CD74高表达组培养液中IL-35的含量高于CAFs CD74低表达组(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CD74高表达的CAFs对于CD4+ FOXP3+细胞具有更强的趋化能力(P<0.05)。结论:CD74+成纤维细胞与OSCC患者不良预后有关,并可能与CD4+ FOXP3+细胞募集有关。

  • 基础研究
    吴军, 王佐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6): 421-426.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6.002
    摘要 (121) PDF全文 (58) HTML (1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锌指蛋白260(zinc‐finger protein 260,Zfp260)对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ouse embryo osteoblast precursor cells,MC3T3-E1 cells)体外成骨分化及增殖、迁移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并诱导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诱导7、14 d后Zfp260的表达量变化。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转染MC3T3-E1细胞,并通过RT-qPCR测定Zfp260的敲降效率及敲降组与对照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等成骨生物标志物表达量的变化。通过Transwell、细胞划痕实验检测敲降Zfp260后MC3T3-E1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通过CCK8实验检测敲降Zfp260后MC3T3-E1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结果:体外诱导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后,Zfp260的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使用siRNA敲降Zfp260后,ALP及BMP2的表达量明显下调(P<0.05)。Transwell及细胞划痕实验证明敲降Zfp260后,MC3T3-E1细胞的迁移能力受到抑制。CCK8实验证明敲降Zfp260后,MC3T3-E1细胞的增殖能力增加。结论:Zfp260可促进MC3T3-E1细胞的成骨分化。

  • 临床研究
    史红丽, 孙秀梅, 肖艳菊, 李男男, 王琳, 吴国民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4): 282-288.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4.005
    摘要 (121) PDF全文 (41) HTML (1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正颌手术对骨性Ⅲ类错𬌗畸形下颌偏斜患者髁突形态的影响,以及不同偏斜程度患者髁突形态和变化的差异。方法:选取20例骨性Ⅲ类错𬌗畸形伴下颌偏斜患者,根据颏下点偏离值(menton deviation,MD)分为A组(轻度偏斜组:4 mm≤MD<10 mm)和B组(重度偏斜组:MD≥10 mm),每组各10例。将患者术前(T1)、术后6个月(T2)颅面部CT数据导入Proplan CMF软件,三维重建获得髁突模型,读取髁突体积、表面积,计算髁突形态学指数(morphometric index,MI)。结果:T2时A组偏斜侧(the deviated side,DS)与非偏斜侧(the non-deviated side,NDS)髁突体积与表面积均减小(P<0.05);2组T1、T2时NDS髁突体积、表面积、MI均大于DS,双侧差异的统计学意义,B组更显著;A组各指标数值大于B组,2组DS各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较T1时髁突变化幅度不同,2组DS体积、表面积变化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颌手术会导致术后髁突体积与表面积减小,且术后6个月时轻度偏斜组髁突体积与表面积减小的统计学差异更加显著。患者DS髁突体积、表面积及MI小于NDS,轻度偏斜者DS髁突体积、表面积及MI大于重度偏斜者,术后髁突形态变化与偏斜程度相关。

  • 综述
    路政宽, 林淑贤, 苏俭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5): 397-400.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5.011
    摘要 (120) PDF全文 (44) HTML (9)   可视化   收藏

    水凝胶作为一种组织工程修复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及可塑性,由于缺乏合适的孔隙特征,限制了凝胶内外细胞的增殖、迁移及血管再生,严重影响组织修复效果,因而水凝胶大孔结构的制备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孔隙特征对支架生物学行为的具体影响及近年来水凝胶大孔结构的制备方法作一综述。

  • 综述
    杨沐, 康非吾, 张雪明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5, 35(1): 53-58.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5.01.009
    摘要 (118) PDF全文 (81) HTML (8)   可视化   收藏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是指因恶性肿瘤骨转移、骨质疏松等疾病使用抗骨吸收类药物(anti-resorptive,AR)和抗血管生成类药物(anti-angiogenic,AA)等所致的颌骨代谢紊乱及骨坏死类疾病。美国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ons,AAOMS)根据临床表现将MRONJ分成5期,其中,风险期指口服或静脉注射相关药物的患者,颌面部无任何异常症状;0期指没有发现临床可见的颌骨坏死,但是有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变化和症状。目前,0期MRONJ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尚存在不确定性,如何有效预防风险期和0期患者向确立期的MRONJ转化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回顾0期MRONJ的诊断方法与治疗现状,分析针对风险期患者实施口腔有创操作的临床实践与研究成果,指出当前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争议点与不确定性,旨在为未来的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与启示。

  • 病例报告
    丁国宁, 庞超远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4): 324-330.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4.013
    摘要 (117) PDF全文 (68) HTML (9)   可视化   收藏

    牙源性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odontogenic carcinoma,CCOC)是一种罕见的具有侵袭性的牙源性恶性肿瘤,由于其组织学表现缺乏特异性,且临床表现往往偏向良性,常被误诊为良性肿瘤或转移瘤。CCOC由于具有转移倾向,因此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本文报告1例下颌骨CCOC,拟通过介绍其诊断过程、治疗方法及术后随访情况,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 临床研究
    程龙龙, 张诗涵, 孟鑫, 张静睿, 周莹, 王永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6): 453-458.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6.006
    摘要 (117) PDF全文 (62) HTML (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术前血液炎症指标诊断舌鳞状细胞癌(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SCC)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41例TSCC患者,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颈淋巴结转移组和颈淋巴结未转移组,收集患者手术前外周血炎症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指标,并计算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分析术前NLR及PLR诊断TSCC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颈淋巴结转移组的NLR及PLR值明显高于颈淋巴结未转移组。NLR及PLR诊断TSCC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和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72、2.24和0.61、115.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是TSCC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术前炎症指标NLR可能是评估TSCC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潜在标志物。

  • 基础研究
    许慧琳, 苏俭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4): 268-275.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4.003
    摘要 (114) PDF全文 (51) HTML (1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TARDNA结合蛋白-43(TARDNA binding protein-43,TDP-43)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的炎症微环境中小鼠牙龈成纤维细胞(mouse gingival fibroblasts cells,MGFs)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野生型C57BL/6J小鼠的牙龈成纤维细胞。设置不同浓度及处理时间的LPS刺激,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技术检测相关炎症因子的mRNA表达量,筛选出最佳处理条件。对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炎症微环境下MGFs中TDP-43的变化。使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转染技术敲低MGFs中的TDP-43,并测定转染效率。设置3个实验组:阴性对照组(NC组)、LPS诱导对照组(NL组)和TDP-43敲低+LPS诱导组(SL组)。利用RT-qPCR技术检测部分炎症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黏附相关因子mRNA的表达情况。应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部分炎症因子、黏附相关因子蛋白表达情况。使用天狼星红染色法探究细胞内胶原沉积情况。结果:最佳LPS刺激的浓度为100 ng/mL,时间为6 h;在无LPS刺激的状态下,MGFs中的TDP-43基本在细胞核内,LPS刺激后,TDP-43出现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成功使用siRNA转染MGFs构建敲低TDP-43的细胞模型,转染效率接近50%;在LPS刺激下,TDP-43敲低的实验组(SL组)与对照实验组(NL组)相比,炎症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黏附相关因子mRNA的表达量出现下调(P<0.05),且部分黏附相关蛋白及炎症因子蛋白的表达量也显著下调;在胶原沉积方面,SL组和NL组相较于NC组都有减少(P<0.05),但NL组和SL组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LPS诱导MGFs处于炎症微环境时,TDP-43出现由核内向核外移动的趋势;且TDP-43对LPS诱导的MGFs炎症微环境下炎症因子、黏附相关因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起正向调控作用,对胶原沉积的影响不明显。

  • 临床总结
    孙媛, 邱芬芳, 孟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4): 300-305.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4.008
    摘要 (114) PDF全文 (59) HTML (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下前牙区多生牙的发生率和临床特征。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来苏州口腔医院就诊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记录下前牙区多生牙的发生情况。应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得的数据。查阅电子病例,记录下前牙区多生牙患者的口腔诊疗内容。结果:最终纳入下前牙区多生牙患者75例,下前牙区多生牙的发生率为0.99‰(75/75 465),男性(31例)少于女性(44例),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例多生牙特征:混合牙列患者占48.00%、1颗多生牙患者占92.00%、牙根未发育完成占65.43%、多生牙未萌出占65.43%、垂直正置生长占90.12%。多生牙在形态上类似下颌切牙、尖牙或前磨牙。多生牙的存在伴发下前牙区拥挤占52.00%;伴发邻近恒牙阻生、迟萌、乳牙滞留等占12.00%。本组研究病例还伴发乳牙列多生牙、乳恒牙先天缺失、乳恒牙融合牙、其他部位多生牙、含牙囊肿。75例患者中有35例在我院接受下前牙区多生牙拔除和/或正畸治疗。结论:下前牙区多生牙临床上虽不多见,但会影响美观和口腔功能,应引起口腔医师重视,常需要行多学科联合治疗,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 基础研究
    熊建哲, 张昊, 余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4): 276-281.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4.004
    摘要 (109) PDF全文 (49) HTML (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甲苯磺酸索拉非尼(Sorafenib tosylate,ST)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CAL-27细胞自噬、增殖、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索拉非尼处理CAL-27细胞,使用CCK-8法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其增殖活性;通过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其对CAL-27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Beclin1、LC3B、PCNA的表达。用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rapamycin,RA)预处理CAL-27细胞,检测激活自噬后索拉非尼对CAL-27细胞增殖、迁移和Beclin-1、LC3B、PCNA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索拉非尼可显著抑制CAL-27的细胞增殖和迁移;索拉非尼使Beclin-1和PCNA表达下降、LC3B的胞质形式LC3Ⅰ和LC3B的脂质形式LC3Ⅱ的表达上升;但用RA预处理CAL-27细胞激活自噬后,索拉非尼对CAL-27细胞的增殖、迁移的抑制作用被削弱,Beclin-1和PCNA的表达上升,LC3B的胞质形式LC3Ⅰ和LC3B的脂质形式LC3Ⅱ的表达下降。结论:索拉非尼可能通过下调Beclin-1抑制自噬,从而抑制CAL-27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为OSCC提供潜在的治疗策略。

  • 临床总结
    王新斌, 李媛媛, 朱红杰, 陈旧, 王皓珺, 郎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6): 464-469.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6.008
    摘要 (109) PDF全文 (112) HTML (1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颌骨囊肿病变对牙髓组织的影响,为有效保存牙齿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2022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36例颌骨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51颗受累的活髓牙。根据囊肿是否累及根尖和是否进行植骨手术,分别分为累及根尖组(27颗)、未累及根尖组(24颗)和植骨组(43颗)、未植骨组(8颗),比较各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牙齿的牙髓活力值及其活力变化值。结果:累及根尖组与未累及根尖组2组牙髓活力变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组与未植骨组术前、术后牙髓活力变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颌骨囊性病变累及根尖的活髓牙可保留牙髓活力;颌骨囊肿术后植骨不影响累及牙的牙髓活力。

  • 综述
    包骐林, 宋蕾, 毕小琴, 李春洁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6): 478-482.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6.011
    摘要 (109) PDF全文 (54) HTML (8)   可视化   收藏

    口腔癌根治手术会破坏原发部位的形态及生理功能,影响患者进食,导致患者发生营养不良,从而增加疾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手术治疗的耐受性,进一步影响综合诊疗效果。本文结合部分文献回顾及临床实践经验,对口腔癌患者围手术期的营养管理进行总结。

  • 基础研究
    易紫媚, 任乐, 魏玉, 陈思艺, 严家玉, 吴珺华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6): 435-441.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6.004
    摘要 (104) PDF全文 (38) HTML (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p21衰老细胞在糖尿病小鼠牙周组织中的时空分布。方法:构建能够示踪p21衰老细胞的p21-3MR转基因小鼠,并通过凝胶电泳实验筛选24只纯合子小鼠,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糖尿病组利用高糖、高脂饮食结合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注射构建糖尿病模型,对照组给予正常饮食。收取注射后第4、8、12和16周小鼠的牙周组织样本,利用p21-3MR小鼠的示踪功能,结合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探究衰老标记p21、p16在糖尿病小鼠牙周组织中的时空表达变化和炎症水平变化。结果:p21表达水平在糖尿病进程中随时间延长而升高,p21衰老细胞的分布由牙龈逐渐扩散至牙槽骨内。结论:p21衰老细胞参与糖尿病进程,可能通过分泌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enescence-associated secretory phenotype,SASP)因子参与骨稳态的调控,但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人工智能口腔医学技术
    向文祉, 崔玮懿, 陶乐然, 于洪波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5, 35(1): 43-47.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5.01.007
    摘要 (104) PDF全文 (76) HTML (6)   可视化   收藏

    头影测量是正颌正畸治疗的重要分析手段,随着三维成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生应用三维成像评估牙颌面畸形程度及制定治疗计划。基于多模态数据的三维测量比二维包含更多的解剖信息,可对牙颌面畸形患者进行更全面的测量分析,该技术目前已成为研究热点。但其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人工操作费时、费力的问题,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出现可助力三维头影测量中标志点定位、数据采集分析的自动化。本文将从三维头影测量的研究现状及人工智能在其中的辅助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 病例报告
    龙国赓, 彭于治, 胡劲松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6): 490-493.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6.014
    摘要 (103) PDF全文 (36) HTML (8)   可视化   收藏

    下颌骨发育性缺损(Stafne bone cavity,SBC)是一种好发于下颌骨舌侧、界限清楚的下颌骨缺损或空腔性改变,通常不伴有感觉异常。临床上,大多数病例是在牙科治疗期间通过放射学检查偶然发现的,因此实际发病率可能高于已报道的数字。由于SBC罕见且容易被误诊,患者可能会因此接受不必要的检查,导致增加医疗费用和辐射暴露,同时加重心理负担,甚至可能延误治疗。本文报告了1例SBC病例,并进行文献回顾,旨在引起口腔科医生的关注与重视,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 口腔种植学研究
    胡豪杰, 刘晓珂, 李改明, 王黎明, 范凯宇, 汤晓雨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6): 459-463.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6.007
    摘要 (98) PDF全文 (59) HTML (1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根盾技术在上颌前牙区单颗牙即刻种植中的应用及对唇侧骨板的影响和美学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于我科行上颌前牙区单颗牙种植修复的70例患者进行研究。采用信封法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5例,即刻种植)和观察组(35例,根盾技术联合即刻种植)。比较2组患者种植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唇侧骨板吸收量、软组织高度变化量、美学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结果:修复12个月后,观察组红色美学指数评分(pink esthetic score,PES)、白色美学指数评分(white esthetic score,WES)、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且唇侧骨板吸收量、软组织高度变化量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成功率为97.14%,并发症发生率为2.86%;对照组成功率为94.29%,并发症发生率为11.43%,2组间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上颌前牙区单颗牙即刻种植时应用根盾技术,可降低唇侧骨板吸收量、减少牙龈萎缩、提高美学效果、提升患者满意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病例报告
    孙烁辉, 刘琴瑶, 马军利, 李潇, 王之发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4): 314-318.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4.011
    摘要 (96) PDF全文 (32) HTML (11)   可视化   收藏

    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是来源于外周神经干或神经鞘分化的具有侵袭性的组织恶性肿瘤,临床上较少见。本文报告1例我科近期收治的口腔颌面颈部MPNST病例。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讨论该疾病的生长方式、好发部位、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影像学表现,以及在治疗方面手术切除的彻底性及预后。MPNST作为具有较高恶性程度的肿瘤,其手术方式的设计、切除范围大小及术后是否进一步行放化疗等决定了该病的复发率。

  • 基础研究
    刘啸, 孙江伟, 周晶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5): 350-356.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5.004
    摘要 (95) PDF全文 (34) HTML (1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恶性多形性腺瘤(malignant in pleomorphic adeoma,MPA)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glutathione peroxidase 3,GPX3)蛋白、基因甲基化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5例唾液腺多形性腺瘤(salivary gland pleomorphic adenoma,SPA)、24例MPA患者肿瘤组织及55例上述患者的正常腺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GPX3蛋白的表达,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 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SP)法检测组织中GPX3甲基化程度,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选择人恶性多形性腺瘤细胞系SM-AP1,转染GPX3过表达载体、空载体,并将其分为过表达空载体组(Vector组)、GXP3表达组(OE-GPX3组),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GPX3 mRNA及蛋白表达量;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 GPX3蛋白在正常腺体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90.9%,50/55)高于其在SPA(56.4%,31/55)和MPA(29.2%,7/24)组织中;GPX3蛋白在SPA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其在MPA组织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腺体组织中,GPX3的甲基化比例(7.3%,4/55)低于SPA组织(34.5%,19/55)和MPA组织(66.7%,16/24)中,SPA组织中的GPX3甲基化比例低于MPA组织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GPX3甲基化水平与MPA患者TNM分期、分化程度、恶性成分比例有关(P<0.05)。GPX3蛋白阳性表达率与TNM分期、恶性成分比例有关(P<0.05)。与Vector组比较,OE-GPX3组细胞GPX3 mRNA、蛋白表达量显著上升,48 h及72 h的吸光度值、侵袭细胞数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恶性多形性腺瘤GP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高,与TNM分期、分化程度、恶性成分比例呈负相关,有潜力成为诊断恶性多形性腺瘤的预警分子指标和临床治疗中的基因调控靶点。

  • 基础研究
    高瑞, 郭磊, 彭博, 贾骏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5): 357-364.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5.005
    摘要 (94) PDF全文 (28) HTML (1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凋亡关联基因2(apoptosis-linked gene-2,ALG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预后诊断价值。方法: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 检测ALG2在5对新鲜OSCC组织、癌旁组织及OSCC细胞系、人口腔黏膜角质形成细胞(human oral keratinocytes,HOK)中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检测ALG2在128对OS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高低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ALG2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诊断价值。结果: ALG2在OSCC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在癌旁组织和HOK细胞中(P<0.05);ALG2低表达组OSCC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无疾病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均显著高于ALG2高表达组(P<0.05);T分期、淋巴结转移、ALG2表达水平均是影响OSCC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且ALG2表达是OSCC患者预后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P<0.01);ALG2对OSCC可能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807]。结论: ALG2在OSCC中高表达,且与患者预后不良有关,对OSCC可能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临床研究
    赵媛, 吕继连, 叶克强, 林楠, 裴飞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5): 365-370.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5.006
    摘要 (94) PDF全文 (27) HTML (1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甲壳质酶蛋白40(chitinase protein 40,YKL-40)的水平在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20年9月间收治的114例OS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OSCC组),另选取同期118例本院良性肿瘤病变者作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2组受试者血清NGAL、YKL-40的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血清NGAL、YKL-40水平在OSCC中的诊断价值;并收集OSCC患者出院后3年内的预后情况,使用Kaplan-Meier法分析OSCC患者血清NGAL、YKL-40水平与其3年预后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OSCC患者出院3年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OSCC组血清NGAL、YKL-4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血清NGAL、YKL-40及二者联合诊断OSC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16、0.744、0.791,其中联合诊断的AUC优于单独检测(P=0.008、0.047);不同年龄、性别、吸烟史、发病部位的OSCC患者血清NGAL、YKL-40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M分期Ⅲ~Ⅳ期、肿瘤直径≥3 cm、有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NGAL、YKL-40表达水平显著高于TNM分期Ⅰ~Ⅱ期、肿瘤直径<3 cm、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01);NGAL低表达患者的3年生存率高于NGAL高表达患者,YKL-40低表达患者3年生存率高于YKL-40高表达患者(P<0.05);NGAL、YKL-40是影响OS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01)。结论: OSCC患者血清NGAL、YKL-40水平均升高,二者对OSCC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并且与患者预后有关。

  • 病例报告
    姜颖, 张铁柱, 王敬雯, 罗信通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6): 483-486.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6.012
    摘要 (93) PDF全文 (70) HTML (6)   可视化   收藏

    口腔蝇蛆病是一种由双翅目蝇科幼虫寄生于口腔内引起的疾病,这类昆虫通常不易进入口腔产卵,因此该病较为罕见,然而一旦发病则会引起疼痛、感染甚至引发其他严重并发症。本文报告2例来自广东湛江的口腔蝇蛆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以期为口腔蝇蛆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 病例报告
    肖晨亮, 孙丽君, 徐路, 赵徐达, 肖玉鸿, 黄锦仪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4): 319-323.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4.012
    摘要 (89) PDF全文 (44) HTML (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报道1例于2020年8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下颌骨节段性缺损,腓骨修复重建后行分段垂直牵张成骨及牙种植的病例资料。方法:Ⅰ期手术为水平及垂直截开下颌的腓骨瓣,植入内置牵张器,依据牵张成骨原则及种植所需高度完成腓骨分段垂直牵张治疗;Ⅱ期手术为拆除牵张器并植入种植牙。方法:根据影像学检查及术中所见,腓骨分段垂直牵张成骨良好,能够得到良好的骨高度,种植体初期稳定性良好。结论:腓骨瓣分段垂直牵张成骨可作为腓骨瓣修复后提升其骨高度的有效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