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基础研究
    李静,王明国,杨世茂,刘金盼,文玉珍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 22(5): 333-3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2.05.006
    摘要 (4213) PDF全文 (6607)   可视化   收藏
    Baidu(10)
    目的:研究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2)和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对成骨细胞(MC3T3-E1 Subclone 14)矿化及焦磷酸合成酶(ENPP1)、跨膜蛋白(ANK)和组织非特异性碱性磷酸酶(TNAP)表达的影响,探讨生长因子影响细胞矿化的机制。方法:将MC3T3-E1 Subclone 14细胞分成3组:成骨细胞诱导液(OS)成骨诱导培养组(对照组),OS与rhBMP-2培养组(rhBMP?鄄2组),OS与FGF-2培养组(FGF-2组)。培养12 d后进行ALP活性检测及茜素红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矿化相关基因ENPP1、ANK和TNAP表达的差异。结果:rhBMP-2组ALP活性以及钙化结节明显高于对照组,ENPP1、ANK和TNAP均高表达;FGF-2组ALP活性以及钙化结节明显低于对照组,ENPP1和ANK呈高表达,TNAP低表达。结论:rhBMP-2和FGF-2通过调节ENPP1、ANK和TNAP的表达变化来影响骨的矿化。
  • 基础研究
    王耀东,李生娇,廖建兴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 22(5): 312-3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2.05.002
    摘要 (4708) PDF全文 (6258)   可视化   收藏
    Baidu(5)
    目的: 设计合成干扰葡萄糖转运蛋白1 (glucose transporter 1, GLUT1)基因表达的不同小型干扰 RNA(siRNA),筛选出能高效抑制 GLUT1基因表达的siRNA。方法: 根据人GLUT1 mRNA 的序列,设计合成4对不同的针对GLUT1 的siRNA,应用脂质体 LipofectamineTM 2000转染试剂转染293T细胞制作病毒,将4对siRNA转染人舌鳞癌细胞Cal-27,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PCR)技术检测GLUT1 mRNA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GLUT1蛋白表达;18F-FDG检测GLUT1基因干扰后对Cal-27细胞摄取葡萄糖的影响。结果: 设计合成的 4 对 siRNA中有2对可有效抑制GLUT1的基因表达以及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结论: 成功设计合成了针对GLUT1基因的siRNA,并从中筛选出能特异且高效阻断GLUT1表达的siRNA,为进一步应用RNA干扰技术进行GLUT1 基因沉默,从而进行肿瘤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实验基础。
  • 专家论坛
    王中和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7, 27(4): 2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7.04.001
    摘要 (1310) PDF全文 (6240)   可视化   收藏
    靶向治疗通过基因检测选择阻断个体肿瘤细胞信号通路及特定基因靶点的药物,打击肿瘤细胞而不殃及正常细胞,疗效好且毒副作用小,是口腔颌面?鄄头颈部癌综合治疗的治疗选项。靶向治疗与放疗联用提高放射敏感性,对不能耐受同期放化疗的晚期、复发或伴有远处转移的患者也可单独应用。靶向治疗下降了头颈部癌复发或恶化风险,临床应用具有非常大的优势,正在成为综合治疗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
  • 综述
    姚杰(综述) 武和明, 吴煜农(审校)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 22(5): 371-3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2.05.017
    摘要 (5534) PDF全文 (5904)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袁灏(综述) 沈国芳(审校)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 22(5): 374-3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2.05.018
    摘要 (4366) PDF全文 (5901)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研究
    吕正旺, 鲁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 22(5): 346-3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2.05.009
    摘要 (3307) PDF全文 (5875)   可视化   收藏
    Baidu(3)
    目的:提高数字X线摄影(DR)对面中部骨折诊断的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5例经CT及手术证实的面中部骨折的DR图像,包括颅骨片、瓦氏位、鼻骨侧位、柯氏位、汤氏位等。结果:135例面中部骨折中91例直接显示骨折线,间接征像提示骨折31例,13例阴性。结论:DR是诊断面中部骨折有效的影像学方法,正确的分析方法和优化的摄影体位有助于面中部骨折的显示。
  • 临床总结
    霍志强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 22(5): 366-3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2.05.015
    摘要 (3290) PDF全文 (5850)   可视化   收藏
    Baidu(5)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地塞米松、鱼肝油酸钠联合应用进行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瘤体注射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颌面部静脉畸形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46例。A组注射平阳霉素、地塞米松、鱼肝油酸钠;B组仅注射平阳霉素、地塞米松。结果:92例患者均治愈。A组平均注射(3.20±0.13)次,疗程20 d。B组平均注射(4.90±0.15)次,疗程28 d。结论:平阳霉素、鱼肝油酸钠、地塞米松联用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畸形,可缩短疗程,减少注射次数,安全、有效、易行。
  • 基础研究
    徐丽, 朱思姮, 邹多宏, 窦晓晨, 周健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 22(5): 328-3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2.05.005
    摘要 (4224) PDF全文 (574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在SD大鼠下颌骨临界性骨缺损(critical size bone defect,CSD)与自愈性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各时相点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 SCF)的表达情况。方法: ①分别在36只SD大鼠双侧下颌骨的下颌角部制造临界性骨缺损(直径5 mm)和自愈性骨缺损(直径2 mm)模型,实验动物分为6组,在术后第1、3、5、7、14、21天分别处死;②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骨缺损区各时相点SCF的表达情况;③利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骨缺损区各时相点SCF存在与否,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成功构建了大鼠双侧下颌骨的临界性骨缺损和自愈性骨缺损模型。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骨缺损愈合的各时相点SCF均有较高的表达,但SCF在临界性骨缺损组各时相点的表达,均低于自愈性骨缺损组。结论: SCF在骨缺损修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基础研究
    王瀛,张凯,邹多宏,何家才,王元银,周健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 22(5): 323-3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2.05.004
    摘要 (3900) PDF全文 (568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构建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慢病毒载体(Lenti-HIF-1α),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 后,检测HIF-1α在BMSCs 内的表达,并鉴定其位置。方法:根据人的HIF-1α基因(NM_001530)序列行引物设计及序列片段的PCR扩增,将目的基因 PCR 产物连接到载体 pEGFP-N1 上,构建真核表达载体 pEGFP-N1-HIF-1α。将目的基因PCR产物和目的载体用NheI和BamHI分别进行酶切,对质粒进行鉴定。采用 LR 重组系统将目的序列重组到慢病毒载体 plenti6.3V5-DEST上,构建慢病毒载体Lenti-HIF-1α (Lenti-LacZ为对照组)。检测慢病毒滴度后,转染 BMSCs,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通过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 HIF-1α 在 BMSCs 内的位置。结果:通过对构建质粒克隆进行测序及酶切,证实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HIF-1α构建成功。用Lenti-HIF-1α转染BMSCs细胞,0、1、4、7、14和21 d后qPCR检测。结果表明 HIF-1α 在转染后的第4天开始有明显的过表达,且持续到第21天。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目的基因位于BMSCs的核内。结论:成功构建了慢病毒载体Lenti-HIF-1α,且转染的目的基因位于BMSCs细胞核内,为HIF-1α介导的 BMSCs进行体内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 临床总结
    张冰,李吉辰,毛立民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 22(5): 364-3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2.05.014
    摘要 (3634) PDF全文 (568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提高颌骨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复发,采用磨削法处理颌骨病变手术创面,进行术后观察及疗效评估。方法:对142例颌骨各种病变进行手术,手术后骨创面采用磨削法进行处理。结果:颌骨囊肿和良、恶性肿瘤无复发;颌骨骨髓炎术后有2例复发,复发率为14.29%。结论:磨削法处理颌骨病变手术创面,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 基础研究
    刘曙, 刘宏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 22(5): 318-3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2.05.003
    摘要 (3803) PDF全文 (5612)   可视化   收藏
    Baidu(4)
    目的:研究牙周膜细胞(PDLCs)和骨髓基质细胞(BMSCs)共培养是否更利于牙周组织再生。方法:用组织块法培养PDLCs,用全血贴壁法培养BMSCs,检测它们的成骨、成脂诱导分化能力。用Transwell小室共培养这两种细胞,通过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共培养后这两种细胞的增殖能力及部分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PDLCs和B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共培养能促进它们各自增殖,上调Ⅰ型胶原(COLI)、碱性磷酸酶(ALP)、骨涎蛋白(BSP)、骨钙素(OCN)、核心结合因子2(RUNX2)的表达。结论:PDLCs和BMSCs共同运用作为种子细胞可能更有利于牙周组织再生。
  • 临床总结
    杜平功,曲伟栋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 22(5): 358-3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2.05.012
    摘要 (3510) PDF全文 (5588)   可视化   收藏
    Baidu(2)
    目的:探讨输液管在儿童替牙期含牙囊肿开窗引流术中的作用。方法:分析2003-12—2011-12我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经病理证实为含牙囊肿的替牙期儿童病例22例,平均年龄11岁,所有病例术前均拍摄曲面断层片和局部小牙片,囊肿直径3~5 cm,其中含多生牙9例。术中拔除部分乳牙及多生牙,于拔牙创处开窗,切取部分囊壁,拔牙创口置直径0.4 cm、长约1.0~1.5 cm输液管,并固定于牙龈或邻近牙齿。每日冲洗,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随访,同时拍摄曲面断层片检查。结果:所有病例在开窗术后早期局部轻度红肿疼痛,3个月后囊肿明显减小,6~7个月时骨质膨隆消失,10~11个月时X线检查囊肿低密度影像消失。13例恒牙自行正位萌出,4例出现尖牙与侧切牙错位萌出,5例恒牙未自行萌出。在开窗引流期间,无1例患者伤口感染,均引流通畅。结论:输液管在儿童替牙期含牙囊肿开窗引流术中,具有操作简单、患者术后依从性高、创伤痛苦小、复诊次数少、引流通畅、成本低廉、易于推广等特点,是治疗儿童替牙期含牙囊肿的较理想方法。
  • 口腔医学教育
    杜晓岩, 吴江, 李善昌, 关键, 朱杨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 22(5): 369-3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2.05.016
    摘要 (2977) PDF全文 (5537)   可视化   收藏
    Baidu(8)
    口腔医学教学必须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培养更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本课题主要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考试测评、论文综述水平进行实践和研究,对于有效地提高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应变和分析能力、科研能力有很大的意义,对于口腔医学本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有着深远的意义。
  • 口腔种植学研究
    刘金盼 , 王明国 , 李静 , 杨世茂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 22(5): 354-3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2.05.011
    摘要 (3420) PDF全文 (5516)   可视化   收藏
    Baidu(1)
    目的:检测种植体周围炎患者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 GCF)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 (high mobility group box l, HMGB-1)的水平,以探讨HMGB-1水平与种植体周围炎间的关系。方法:经患者知情同意,选取行种植手术1年以上的健康种植体39颗和种植体周围炎40颗,共79颗种植体,收集种植体周围GCF,并运用ELISA法检测其中HMGB-1、IL-1β、IL-8、TNF-α的浓度,同时检测种植体周围的临床指标。结果:轻度种植体周围炎组的HMGB-1、IL-1β、IL-8及TNF-α浓度高于健康种植体组,重度种植体周围炎的浓度水平又高于轻度种植体周围炎组,HMGB-1与IL-1β、TNF-α的浓度之间亦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种植体周围GCF中HMGB-1水平变化与种植体周围炎的病变程度有关,且与经典炎症因子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临床检测GCF中HMGB-1水平可作为诊断种植体周围炎的客观指标。
  • 病例报告
    陈菊仙,郭雪华,阮宏,顾章愉,余优成,丁小军,王庆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 22(5): 378-3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2.05.019
    摘要 (3537) PDF全文 (5510)   可视化   收藏
    Baidu(6)
  • 专家论坛
    康非吾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 22(5): 305-3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2.05.001
    摘要 (3612) PDF全文 (5485)   可视化   收藏
    Baidu(5)
    下牙槽神经损伤是下颌升支矢状骨劈开截骨术(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SSRO)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影响因素众多,检查方法多样,发生率及恢复进程众说不一,采用恰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减少术后下牙槽神经的损伤并促进其恢复。本文就SSRO术后下牙槽神经损伤产生的原因、发生率、检查方法、预防及治疗措施等进行系统介绍,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 专家论坛
    郭 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 22(2): 77-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2.02.001
    摘要 (6200) PDF全文 (5483)   可视化   收藏
    Baidu(20)
    晚期口腔颌面-头颈部鳞癌的治疗仍然是个巨大的挑战。尽管传统的手术、放疗及化疗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晚期口腔颌面?鄄头颈部鳞癌的预后仍然较差,分子靶向药物为此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针对口腔颌面?鄄头颈部鳞癌的靶向治疗的靶点主要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前者的代表药物有西妥昔单抗及尼妥珠单抗,他们无论是单药治疗,还是与放化疗结合治疗,均表现出了良好的前景;后者的代表药物主要是贝伐单抗,也已经进行到临床III期实验。靶向治疗为晚期口腔颌面?鄄头颈部鳞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机遇。
  • 基础研究
    陈玉成,熊雪妍,陈凤山,姚元元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 22(5): 337-3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2.05.007
    摘要 (3642) PDF全文 (5389)   可视化   收藏
    Baidu(15)
    目的:观察一次性18 Gy放射对大鼠颌下腺组织学形态和唾液流率的改变。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一次性18 Gy局部照射大鼠颌下腺区域,对照组只麻醉不放射。8周后处死所有大鼠,处死前插管法提取大鼠颌下腺唾液,称取其质量,计算唾液流率,比较两组唾液流率的改变。处死后取颌下腺组织,经4%多聚甲醛固定,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颌下腺的组织学形态。结果:放射后实验组进食进水量下降、活动减少。实验组饮水频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的唾液流率为(18.64±8.23)μL/min,实验组的唾液流率是对照组的57.42%,为(10.70±2.22)μL/min。HE染色显示,放射后实验组颌下腺细胞变性,间质血管充血,腺泡细胞内的空泡数量明显增多。结论:放射后大鼠颌下腺唾液流率明显降低,放射后8周,组织学形态出现显著变化。放疗对大鼠颌下腺组织学形态和唾液分泌功能的远期影响,尚需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 基础研究
    蒋备战,柴田俊一,王佐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 22(5): 342-3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2.05.008
    摘要 (3657) PDF全文 (535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检测分析钟状期小鼠磨牙牙胚组织中蛋白聚糖的类型。方法:建立钟状期小鼠磨牙牙胚体外培养模型,用核素标记,凝胶层析,碱处理及酶消化的方法分析体外培的养牙胚组织中蛋白聚糖的类型。结果: 体外培养的小鼠钟状期磨牙牙胚、成釉器与牙乳头中[35S]标记的大分子经Superose 6层析柱层析后,均得到3个洗脱峰。其中第1个洗脱峰经硫酸软骨素酶ABC消化后完全消失,第2、第3个洗脱峰在硫酸软骨素酶ABC消化后峰值降低,继续用乙酰肝素酶消化后则基本消失。只用硫酸角质素酶处理,上述3个洗脱峰均未发生改变。碱处理后3个洗脱峰均消失,并在有效分配系数Kd=0.47处出现1个新的洗脱峰。结论:小鼠钟状期磨牙牙胚、成釉器与牙乳头组织含有大分子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小分子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以及硫酸乙酰肝素类蛋白聚糖,但不存在硫酸角质素蛋白聚糖。
  • 临床研究
    关键,张洪凯,段峰,张国梁,王心彧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 22(5): 350-3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2.05.010
    摘要 (3504) PDF全文 (5297)   可视化   收藏
    Baidu(3)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中S100A4蛋白和MMP-2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0例OSCC组织及口腔正常黏膜组织中S100A4蛋白和MMP-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① S100A4蛋白的表达与OSCC患者的年龄、性别、部位、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② MMP?鄄2蛋白的表达与OSCC患者的年龄、性别、部位、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S100A4蛋白与MMP?鄄2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336,P<0.05)。结论: S100A4蛋白及MMP?鄄2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转移密切相关,检测两者的表达情况有助于对口腔鳞癌进行转移的预测并为抗癌治疗提供新的目标与方向。
  • 临床总结
    王晓军,郝志红,郭俊梅,郭琦,于永红,刘焕磊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 22(5): 361-3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2.05.013
    摘要 (3518) PDF全文 (5228)   可视化   收藏
    Baidu(17)
    目的:评价颏下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颏下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26例,年龄35~80岁;男性18例,女性8例;恶性肿瘤21例,均排除淋巴结转移,良性病变3例,外伤致软组织缺损2例;均用颏下皮瓣修复,皮瓣大小为(3.5 cm×8.0 cm)~(4.0 cm×10.0 cm)。结果:25例皮瓣一期愈合,有1例皮瓣创口裂开,延期愈合。受区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术后随诊4~20个月,皮瓣在术后2~3个月有10%~15%的缩小。结论:颏下皮瓣制备简单、安全,修复口腔颌面部中小型软组织缺损效果良好。
  • 综述
    于博涵(综述), 王佐林(审校)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3, 23(2): 145-1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3.02.017
    摘要 (3766) PDF全文 (5159)   可视化   收藏
    Baidu(8)
  • 基础研究
    王之发,翁雁鸣,刘彦普,刘斌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3, 23(1): 8-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3.01.002
    摘要 (3788) PDF全文 (5034)   可视化   收藏
    Baidu(7)
    目的: 评价两种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即骨髓干细胞(BMSC)和脂肪干细胞(ADSC)的体外成骨能力,为其将来应用于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取同一只兔的髂骨骨髓和腹股沟脂肪作为BMSC和ADSC的来源,分离培养后比较成骨、成脂分化潜能,细胞表面抗原标记物;成骨诱导后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RT-PCR分析其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BMSC和ADSC都具有向成骨、成脂分化的潜能;在成骨诱导分化后,BMSC有较高的ALP活性和较多的钙结节形成。RT-PCR结果显示:BMSC表达较高的BMP-2、OCN和OPN等成骨基因。结论: BMSC和ADSC都具有向成骨、成脂分化的潜能, ADSC有较好的成脂分化能力,BMSC有较好的成骨分化能力;两者都可以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 口腔种植学研究
    柳宏志, 李超, 王天祥, 刘屹嵩, 张立霞, 邹高峰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 22(4): 277-2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2.04.012
    摘要 (4596) PDF全文 (4952)   可视化   收藏
    Baidu(57)
    目的: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 growth factors, CGF)联合骨代用品(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与单纯应用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进行对比,探讨两者在口腔即刻种植中对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再生的影响。方法:选择12只健康杂种犬,拔除双侧下颌骨第一前磨牙,随机选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并行即刻种植术,植入BLB种植体,实验组加入CGF和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的混合物,对照组只加入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于术后4、8、12周分别处死4只动物后取得标本,进行X线、扫描电镜、组织学观察,并进行骨结合率(bone contact ratio,BCR)的测量。结果:术后4、8、12周,通过大体观察、X线观察、组织学观察及扫描电镜观察,实验组比对照组在更早的时间内达到了骨结合,骨缺损区的愈合时间也较对照组早,且实验组BCR值也高于对照组,并有显著差异。结论:CGF具有促进新骨形成和种植体骨结合的能力,并缩短了这一过程所需的时间。
  • 口腔种植学研究
    范震,王方,王佐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3, 23(1): 46-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3.01.010
    摘要 (4410) PDF全文 (4924)   可视化   收藏
    Baidu(31)
    目的:评测前牙区不翻瓣即刻牙种植的近期临床效果及软硬组织变化。方法:2008-07—2012-11于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的患者中,选择上颌前牙无法保留,适合采取即刻不翻瓣种植的患者纳入实验。于术中,术后3个月、6个月分别测量缺失牙近、远中骨高度及牙龈乳头的高度。结果:共18例患者22颗患牙纳入本研究。X线结果表明种植体均形成良好骨结合。种植后3个月,牙槽骨唇颊侧骨板近、远中吸收分别为(0.47±0.03)mm和(0.56±0.06)mm;6个月时骨吸收分别为(1.60±0.05)mm和(1.73±0.04)mm。 种植3个月时,近、远中牙龈附着退缩为(0.41±0.05)mm和(0.53±0.03)mm,6个月牙龈时附着退缩分别为(0.51±0.03)mm和(0.62±0.04)mm。结论:前牙区不翻瓣即刻牙种植能良好地保存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及软组织高度,在选择合适适应证的条件下,能在减少手术创伤的基础上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 综述
    刘亚蛟, 吴珺华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 22(2): 144-1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2.02.020
    摘要 (3268) PDF全文 (4803)   可视化   收藏
    Baidu(6)
  • 临床总结
    童永青1, 陈申国1, 戴杰1, 施更生1, 叶中瑞2, 朱蔚3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4, 24(1): 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4.01.012
    摘要 (4062) PDF全文 (4785)   可视化   收藏
    Baidu(7)
     目的:总结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率及治愈率。方法:回顾分析了5例牙源性坏死性纵隔炎的临床资料,男2例,女3例,平均年龄54.6岁。病因分析,下颌智齿冠周炎3例,上、下颌磨牙根尖脓肿各1例。均据临床表现、脓液细菌培养、CT等检查明确诊断。积极采用经颈或联合颈胸手术切开引流,其中经颈切开引流3例,应用胸腔镜行胸部引流2例。同时进行全身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结果:5例患者经及时手术和药物治疗,出院前复查胸部CT,显示纵隔恢复正常,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23~51 d,平均29.2 d。结论: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病情发展迅速,早期确诊、及时切开引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基础研究
    欧学平,肖翠翠,宋萌,肖忠明,韦芳,洪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 22(3): 163-1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2.03.003
    摘要 (2914) PDF全文 (4561)   可视化   收藏
    Baidu(3)
     目的:探讨环杷明(cyclopamine)诱导人腮腺多形性腺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对Gli-2和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用10 μmol∕L环杷明处理人腮腺多形性腺瘤细胞,48 h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数量及形态变化;48 h后实时定量PCR检测实验组(环杷明组)和空白对照组、DMSO对照组的Gli-2、Bcl-2 mRNA表达水平差异;24 h后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结果:人腮腺多形性腺瘤细胞用10 μmol∕L 环杷明作用48 h后倒置显微镜下可见细胞数量减少、细胞核固缩或碎裂、核仁变形等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环杷明组与空白对照组、DMSO对照组相比,可以显著下调Gli-2、Bcl-2 mRNA表达(P<0.01);环杷明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DMSO对照组(P<0.01)。结论:环杷明可诱导人腮腺多形性腺瘤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Gli-2、Bcl-2 mRNA表达,活化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途径有关。
  • 基础研究
    陈超梅, 王代友, 林丹, 沈洁, 陆新萍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 22(3): 157-1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2.03.002
    摘要 (2762) PDF全文 (4551)   可视化   收藏
    Baidu(5)
      目的: 检测Rad50在放射后大鼠涎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方法: 选用 60只Wistar大白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分为对照组(未照射)、3 Gy组、6 Gy组、9 Gy组、12 Gy组、15 Gy组。放射组大白鼠用60Co一次性照射后2 h内处死,立即取出其腮腺、下颌下腺组织备用。用电镜观察放射后各组涎腺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检测Rad50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其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各放射组涎腺组织中Rad50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 (P<0.05),但不同放射剂量的各放射组之间Rad50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 > 0.05)。透射电镜下可见大鼠腮腺、下颌下腺细胞超微结构随着放射剂量的增加,发生较明显改变。结论: 放射可引起涎腺组织Rad50表达水平增高,但其表达水平并未随放射剂量的增加而增高,提示Rad50在涎腺放射损伤修复中的表达水平有限,这可能是涎腺放射敏感性机制之一。 
  • 基础研究
    屈振宇,曲卫国,马卫东, 陈洪涛,曲晓娟,张璐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 22(3): 174-1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2.03.005
    摘要 (3063) PDF全文 (4515)   可视化   收藏
    Baidu(3)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胶联合几丁聚糖-胶原导管修复兔面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30只健康中国大耳白兔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显微外科吻合组(Ⅰ组)、纤维蛋白胶粘合组(Ⅱ组)、纤维蛋白胶联合几丁聚糖-胶原导管粘合组(Ⅲ组)。手术制作兔右侧面神经下颊支损伤模型,分别采用显微外科吻合、纤维蛋白胶粘合以及在几丁聚糖-胶原导管内用纤维蛋白胶粘合技术进行修复。术后16周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组织学观察、图像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以评价神经再生恢复情况。结果:16周时肉眼观察3组吻合口处均见神经再生。几丁聚糖-胶原导管吸收明显,能抑制吻合口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形成。Ⅰ组再生神经周围软组织粘连较Ⅱ组和Ⅲ组严重;3个组神经肌肉功能恢复良好,口轮匝肌动作电位潜伏期和复合神经肌肉动作电位振幅(M波)检测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3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纤维结缔组织和新生毛细血管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无论是HE低倍镜还是Gomori银染高倍镜观察,纤维蛋白胶和几丁聚糖-胶原导管作用明显;图像分析结果提示3组轴突再生率不同(P<0.05),Ⅱ组、Ⅲ组均高于Ⅰ组,其中Ⅱ组明显高于Ⅰ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组再生轴突恢复比相似(P>0.05)。结论:几丁聚糖-胶原导管生物相容性良好,与纤维蛋白胶联合应用修复兔面神经损伤操作简便、效果肯定。
  • 综述
    杨丞喆,钟来平,张陈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 22(3): 219-2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2.03.017
    摘要 (4536) PDF全文 (4503)   可视化   收藏
    Baidu(3)
  • 基础研究
    王安亭, 李永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3, 23(1): 23-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3.01.005
    摘要 (5285) PDF全文 (449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液氮冷冻联合Nd:YAG激光照射对兔耳静脉的作用,评估该方法治疗静脉畸形的可行性。方法:将65只白兔随机分为4组。A、B、C为实验组,每组20只;D组为空白对照组,5只。以兔耳背中央静脉为实验模型,A组行液氮冷冻及Nd:YAG激光照射,B组行液氮冷冻,C组行Nd:YAG激光照射,D组不做处理。分别于实验处置后1、3、7、14、21 d对兔耳背中央静脉进行大体、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A组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管壁平滑肌及构架结构均有明显损伤破坏,管腔内血栓形成,最终静脉闭锁。B、C组虽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血栓形成,但随后血栓逐渐溶解,血管修复。结论:冷冻联合激光照射对兔耳静脉有较强的损伤作用,具有治疗静脉畸形的可能性。
  • 专家论坛
    何家才,邹多宏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 26(4): 229-2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6.04.001
    摘要 (3766) PDF全文 (4483)   可视化   收藏
    Baidu(14)
    相较牙种植体支持的固定义齿,种植覆盖义齿具有治疗程序简便、易清洁、可有效恢复患者面容及费用相对低等优势;而相较传统全口义齿,种植覆盖义齿具有更强的固位力及舒适感等特点。因此,种植覆盖义齿在无牙颌患者的口腔功能重建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目前口腔临床上常用的种植覆盖义齿附着方式主要包括杆卡、球帽、套筒冠、Locator 系统及磁性附着体等。虽然种类较多,但国内外文献缺乏全面而系统的评价和比较,另外我国部分种植科医生对各类附着支持系统的认识仍然不足。基于此,本文系统介绍了各类附着体的适应证及优缺点,比较各种附着体系统在固位、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变化及患者满意度方面的差异性,希望能为口腔医生应用种植覆盖义齿修复重建无牙颌患者口腔功能时,提供一定的参考。
  • 综述
    王乐(综述) 宿玉成(校审)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3, 23(2): 151-1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3.02.018
    摘要 (3758) PDF全文 (4477)   可视化   收藏
  • 基础研究
    张雪明,王佐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 22(3): 168-1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2.03.004
    摘要 (4406) PDF全文 (446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口腔黏骨膜瓣切口设计提供一定的血管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乳胶灌注法对小型猪口腔黏骨膜供应血管的来源、分支、分布情况进行巨微解剖观察,并用墨汁灌注、组织切片法观察其微血管构筑。结果:牙龈黏骨膜血供来自前庭沟或舌颌沟深面肌层内的动脉干,其分支垂直于膜龈联合进入牙龈固有层,固有层的微血管构筑方向与上皮表面垂直。硬腭黏骨膜血供源于腭大动脉,其黏膜下层存在深浅两层血管网,以单条腭皱为单位的多级血管网络具有独特的“树”型结构。结论:涉及口腔黏骨膜手术的切口设计应依据口腔黏骨膜的血管构筑和解剖学特点决定,牙龈黏骨膜不可分层剥离,硬腭黏骨膜瓣则可适当灵活设计。
  • 综述
    赵航, 苏俭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3, 23(1): 72-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3.01.017
    摘要 (3284) PDF全文 (4424)   可视化   收藏
    Baidu(6)
  • 病例报告
    黎 祺, 冯爱仪, 文 茜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 22(2): 151-1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2.02.023
    摘要 (2628) PDF全文 (4402)   可视化   收藏
    Baidu(4)
  • 专家论坛
    王佐林,范震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3, 23(1): 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3.01.001
    摘要 (5728) PDF全文 (4392)   可视化   收藏
    牙列缺失后,常存在颌位关系异常,同时口腔黏膜组织萎缩变薄,敏感度增加,义齿难以获得良好的固位及咀嚼功能。种植修复能够降低骨吸收量,增加义齿稳定性,减少戴牙后疼痛,是恢复患者咀嚼功能的有效方法。但患者个体差异导致的咬合力大小,颌间距离,牙槽骨高度、宽度及质量,黏膜厚度等条件均有差异,不同医师提出的治疗方案各异,难以统一。本文拟就无牙颌种植修复常见问题及设计时应考虑的因素作以讨论。
  • 基础研究
    田刚,周中华,徐晓刚,高建勇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 22(4): 247-2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2.04.005
    摘要 (4249) PDF全文 (433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口腔组织补片(ADM)是否可以改善Bio-Oss经纤维蛋白胶(FG)塑形后诱导成骨性能下降的问题。方法:9条杂种犬,每只拔除双侧下颌第2、4前臼齿和第2臼齿,造成6个1cm×1cm大小的骨缺损区,将Bio-Oss+FG+ADM、Bio-Oss+FG、Bio-Oss共3组材料随机植入骨缺损区,每组2处缺损。分别在术后4、8、12周各处死3条实验犬,观察软硬组织的愈合情况,大体标本观察补片生长情况,组织切片观察新生骨组织形态、组织补片的愈合情况,计算机图像分析得出新生骨百分率,利用SA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软组织均一期愈合;组织补片在12周时仍未吸收,紧密结合在骨组织表面,显微镜下显示补片与新生骨组织紧密结合。实验组新生骨百分比在4、8、12周均高于对照组。结论:组织补片吸收时间超过12周,可以促进经纤维蛋白胶塑形后的Bio-Oss成骨性能,同时可以促进覆盖软组织在植入物表面的早期附着,对防止伤口裂开有一定预防作用。
  • 综述
    刘守红,叶茂昌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 22(4): 299-3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2.04.019
    摘要 (4255) PDF全文 (4324)   可视化   收藏
    Baidu(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