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辅助上颌快速扩弓(surgically assisted 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SARME)是一种结合外科手术与正畸矫治技术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解决严重上颌横向发育不足(maxillary transverse deficiency,MTD)及牙弓狭窄的问题。SARME技术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已成为外科辅助正畸领域的重要治疗手段。本文综述了SARME的发展历程、手术方式、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SARME的最新研究动态,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目的: 探讨小鼠牙周炎骨组织中线粒体自噬水平变化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下线粒体自噬水平对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ouse embryo osteoblast precursor cells,MC3T3-E1 cells)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丝线结扎法构建小鼠牙周炎模型,分为丝线结扎组和对照组,通过Micro-CT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法观察牙槽骨吸收情况,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小鼠牙周炎骨组织中炎症相关基因和线粒体自噬相关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染色法观察PTEN诱导假定激酶1(PTEN-induced putative kinase 1,Pink1)在小鼠牙槽骨组织中的表达。体外实验采用LPS诱导MC3T3-E1细胞,分为对照组和LPS组;根据是否接受自噬干预将MC3T3-E1细胞分为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LPS组、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LPS组、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LPS组和LPS组;根据是否采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敲降Pink1将MC3T3-E1细胞分为siPink1组和NC组。RT-qPCR检测线粒体自噬和成骨相关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线粒体和自噬体,IF染色法观察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ink1的表达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观察各组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结果:体内实验中,丝线结扎组牙槽骨颊侧吸收明显增多;丝线结扎组的骨组织中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ink1表达水平升高,炎症和线粒体自噬相关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升高。体外实验结果示,成骨诱导14 d后,相较于对照组,LPS组成骨相关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下降,且LPS组ALP染色着色更浅,茜素红染色着色面积较小。与对照组相比,LPS组Pink1、Parkin E3泛素蛋白连接酶(E3 ubiquitin-protein ligase Parkin,Parkin)(与线粒体自噬相关)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螯合体1(sequestosome 1,P62)(与自噬相关)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TEM观察到LPS组的线粒体出现肿胀、损伤;IF染色结果显示,LPS组的Pink1阳性细胞的比例较对照组高。相较于Dmso+LPS组,Rapa+LPS组MC3T3-E1细胞的ALP染色着色更深,茜素红染色着色面积较大;与LPS组比较,3-Ma+LPS组ALP染色着色更浅,茜素红染色着色面积减小。与NC组比较,siPink1组自噬和成骨相关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下降,ALP染色较浅,茜素红染色着色面积更小。结论:本研究条件下,LPS刺激MC3T3-E1细胞可致线粒体自噬相关基因Pink1、Parkin的相对表达水平升高,激活自噬可部分恢复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
目的: 探讨应激状态下人牙周膜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hPDLCs)中应激颗粒(stress granule,SG)的形成及其对细胞凋亡、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下炎症相关因子表达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亚砷酸钠(sodium arsenite,SA)诱导hPDLCs形成SG,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对SG进行量化分析;通过活死细胞染色、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和免疫荧光检测hPDLCs中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ysteinyl aspartate-specific proteinase 3,Caspase-3)的定位及表达,评估SG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RT-qPCR检测LPS刺激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的mRNA表达变化;应用ROS检测试剂盒检测SG对LPS诱导下hPDLCs中的ROS水平影响。结果:SA成功诱导hPDLCs形成SG;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aspase-3定位于SG,且SG的形成显著抑制了hPDLCs凋亡;RT-qPCR结果显示,SG可下调LPS刺激下hPDLCs相关炎症因子的mRNA相对表达;ROS检测结果显示SG能抑制LPS刺激下hPDLCs的ROS生成。结论:SG可保护hPDLCs免受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并显著抑制LPS触发的炎症因子的表达及ROS生成。
目的: 探究梓醇对大鼠施万细胞(rat Schwann cell,RSC)的作用及构建梓醇/甲基丙烯酰化明胶(methacrylated gelatin,GelMA)水凝胶,并在体外评价细胞生物相容性及抗氧化性能。方法: 首先通过CCK8实验确定梓醇作用于RSC96细胞(大鼠施万细胞系)的最佳浓度,然后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析梓醇对RSC96细胞迁移的影响,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分析梓醇对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mRNA表达的影响。使用H2O2构建氧化应激模型,通过CCK8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染色法检测梓醇的抗氧化能力;最后检测梓醇/GelMA水凝胶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抗氧化能力及其对RSC96细胞增殖的作用。结果:梓醇作用于RCS96细胞的最佳浓度为10 μmol/L,该浓度下梓醇能促进RSC96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提高GFAP、NGF、BDNF、GDNF的mRNA表达,减少氧化应激对RSC96细胞的损伤。构建的梓醇/GelMA水凝胶可以负载RSC96细胞,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促进RSC96细胞的增殖,并对处于H2O2环境中的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结论:梓醇/GelMA水凝胶具有良好的体外细胞生物相容性和抗氧化性。
目的: 评估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disc anchorage,DA)对咀嚼肌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特征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22年12月至2024年1月期间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out reduction,ADDwoR)并行DA的患者23例,比较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大张口时、咀嚼时、耳前区疼痛及咀嚼肌压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最大张口度(maximal interincisal opening,MIO),下颌边缘运动(border movement,BM)距离和颞肌前束(anterior temporalis,TA)、咬肌(masseter muscle,MM)sEMG平均幅值。结果:术后6个月,患者MIO较术前增加(P<0.05),BM距离较术前无明显变化,大张口时及耳前区VAS评分较手术前降低(P<0.05)。单侧DA患者,非手术侧术后6个月TA sEMG平均幅值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升高,手术侧术后6个月TA sEMG平均幅值较术后3个月升高(P<0.05);非手术侧术后6个月MM sEMG平均幅值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升高,手术侧术后6个月MM sEMG平均幅值较术后3个月升高,术前及术后6个月非手术侧MM sEMG平均幅值均高于同时期手术侧,术后3个月时低于手术侧(P<0.05)。双侧DA患者,术后3个月TA sEMG平均幅值较术前下降(P<0.05),MM sEMG平均幅值在术后3个月较术前下降,术后6个月上升并高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DA可减轻ADDwoR患者疼痛,改善下颌运动功能,使sEMG趋近平衡稳定,临床疗效良好。
目的: 采用数字化口腔内扫描(intraoral scan,IOS)方法评估动态导航引导下种植修复的准确性,并将该技术与传统的锥形束CT (cone beam CT,CBCT)评估方法进行比较,为IOS评估方法的可行性提供进一步的证据。方法: 打印60个下颌树脂模型,使用动态导航计算机辅助种植手术(computer-aided implant surgery,CAIS)在每个模型上植入2枚种植体(31牙和36牙),共植入120枚种植体。术后采用CBCT和IOS 2种方法获取种植体的植入位置,并将数据导入精度验证软件中测量种植体的偏差。结果:比较CBCT和IOS 2种评估方法计算的植入点总偏差和角度偏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余偏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31位点,2种方法植入点的总偏差、横向偏差和角度偏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36位点,2种方法的植入点深度偏差、根尖点深度偏差和角度偏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OS方法评估种植精度的准确性与传统CBCT评估方法较为一致,能达到临床要求,但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目的: 评估采用横行切口技术制备前臂皮瓣的方法对供区功能及外观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在我院采用横行皮下隧道技术获取前臂皮瓣的12例因恶性肿瘤切除术致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术后观察前臂皮瓣成活情况。术后6个月,评估患者手部运动功能(手指平伸、握拳、旋腕弯曲)是否受限、手部感觉功能是否异常,以及通过自主调查问卷评估患者对前臂供区的外观满意度。结果:所有患者皮瓣存活率达100%(12/12)。2例患者术后1周手部出现麻木及刺痛感,3个月后症状消失。术后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手部均无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患者对前臂供区的外观满意,自主调查问卷满意度得分平均8.9分。结论:横行切口制备前臂皮瓣,在保持皮瓣可靠性的同时,术后不会出现纵行长而大的瘢痕,并且手术创伤小,供区愈合周期短,是一种可靠的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方式。
骨骼系统的生长发育、稳态维持和损伤修复依赖于骨干祖细胞的持续增殖和分化。尽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积累较多进展,但是骨骼干细胞(skeletal stem cells,SSCs)的定义和标志物仍然存在争议。近年来,谱系示踪和生物信息学相关技术的进步,推动了SSCs的纯化分离和功能研究。本文系统综述了不同来源和标志物的SSCs类群及其在骨骼发育和修复中的功能。
骨骼是一个代谢活跃的器官,在整个生命过程需经历不断的骨重塑来维持骨稳态。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在物质代谢调控和信息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氨基酸代谢与骨重塑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阐明二者之间的联系不仅对充分理解骨生物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揭示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和探寻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就氨基酸代谢在骨重塑和骨质疏松症中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骨膜是覆盖在骨表面的具有良好骨再生能力的结缔组织,是用于骨修复的主要干细胞来源。本文综述了骨膜的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并重点讨论了骨膜干细胞(periosteal stem cells,PSCs)的细胞标志物与生物学特征。近年来,单细胞测序等技术的应用不仅实现了不同骨膜细胞亚群的鉴定,更揭示了它们良好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研究表明,PSCs在行使生物学功能时受到复杂的分子信号调控,且不同信号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共同协调其成骨潜能。本文进一步总结了PSCs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一方面需深入解析PSCs的异质性;另一方面需探索不同PSCs亚群在组织工程及临床中的应用。
颌骨内黏液表皮样癌(intraosseous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IMC)是一种罕见的颌骨恶性肿瘤,为唾液腺肿瘤的罕见亚型,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需将IMC与牙源性颌骨囊肿、角化囊性瘤、成釉细胞瘤、颌骨中心性鳞状细胞癌等颌骨病变鉴别,治疗以根治性手术为最佳方案。本文报告1例发生于下颌骨的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案。
本文报道1例采用自体牙骨粉联合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 growth factor,CGF)治疗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的临床病例,术后随访显示术区成骨效果良好,证实自体牙骨粉联合CGF可作为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的理想填充材料,在临床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