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究钛表面纳米形貌介导的巨噬细胞极化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影响。方法: 选用机械加工的纯钛片作为对照组(control-Ti组);将180 ℃下水热反应12 h后的纯钛片作为纳米组(nm-Ti组)。通过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水接触角测试其表面性能,细胞学实验检测其生物相容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RAW264.7巨噬细胞极化的相关基因和BMSCs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巨噬细胞炎症相关因子的分泌水平。结果: 经过水热处理后,钛片表面形成纳米形貌,且具有良好的亲水性。相比于control-Ti组,nm-Ti组表面细胞增殖和黏附更为活跃。ELISA结果显示,随时间增加,nm-Ti组分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水平显著升高(P<0.01)。M2极化标志物Arg-1和M1极化标志物iNOS均随时间递增而增多,以Arg-1增多为主,经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刺激后,nm-Ti组的Arg-1表达显著增多(P<0.01),iNOS表达降低(P<0.05)。巨噬细胞条件培养液培养BMSCs后,nm-Ti组成骨相关基因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表达量比正常培养时减少,IL-4刺激培养后,BMP-2和ALP表达均有所升高。结论: 钛表面纳米形貌能够影响巨噬细胞极化方向,进而影响B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
目的: 探讨直流电刺激(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DCS)对人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human oral mucosa fibroblast,hOMF)增殖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以不同强度(0、10、25、50、100 μA)、时长(0、5、10、30、60 min)、频率(0、1、2、3次/d)的DCS作用于hOMF,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DCS组与对照组(接种的细胞贴壁后,随机设置DCS组及对照组)24、48 h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浓度。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经DCS后的hOMF中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及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ed protein kinase B,p-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rapamycin target protein,mTOR)及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hosphorylated mammalian rapamycin target protein,p-mTOR)、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的表达水平。结果: 通过检测DCS强度梯度、时间梯度、频率梯度的吸光度值可知, 25 μA的电流强度(P<0.01)、10 min的刺激时长(P<0.001)及2次/d的刺激频率(P<0.01)为hOMF的显著增殖刺激条件。相较于对照组,DCS组24 h和48 h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的浓度均有所升高,24 h培养上清液中的VEGF浓度升高更为明显(P<0.01)。在不同时长的DCS下,刺激5、10 min后的p-mTOR和p-Akt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PTEN的蛋白表达降低(P<0.001)。结论: DCS可促进hOMF的增殖,诱导细胞因子VEGF的高表达,可能与PTEN/Akt/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目的: 构建自噬相关基因(autophagy-related genes,ARGs)的预后风险评分模型,预测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的生存率。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检索差异表达的ARGs,通过 Cox 回归分析及套索(the 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回归分析确定预后的ARGs,构建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风险评分模型。根据中位风险评分将TCGA数据库和基因表达汇编(gene expression omnibu,GEO)数据库中所有病例归类为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使用Kaplan-Meier(K-M)法分析高、低风险组的OS,通过描述高、低风险组患者风险评分分布、生存状态分布和基因表达模式论证风险评分模型的准确性。构建列线图定量估计OSCC 患者的生存率。通过免疫细胞浸润差异分析探讨该模型预测OSCC预后的潜在机制。结果: 筛选出37个差异表达的ARGs,构建了由6个预后ARGs(BID、DDIT3、VEGFA、FADD、BIRC5和NKX2-3)组成的OSCC预后风险评分模型,该模型可作为OSCC潜在的独立预后因素。构建了列线图预测患者OS,校准曲线以图形方式验证了实际生存率与列线图预测的生存率之间的一致性。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风险评分模型和列线图可以为预测OSCC患者预后提供参考,并且这有助于理解自噬影响OSCC发生、发展的机制。
目的: 通过shRNA降低Livin基因的表达,研究口腔癌细胞Cal27对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 5-FU)敏感性的改变,并探索其可能的机制,为口腔癌化疗耐受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 设计针对Livin基因的shRNA序列,构建慢病毒shRNA表达载体,包装慢病毒颗粒并感染Cal27细胞,获得稳定沉默Livin基因的细胞株,使用20、40、60 μmmol/L的5-FU处理Livin沉默细胞和对照细胞24 h,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结果: 成功构建了针对Livin的shRNA质粒,并将其包装为慢病毒;降低Livin的表达水平后,Cal27细胞对5-FU的敏感性上升,凋亡率提高,细胞活力下降,Caspase 3表达量增高(均P<0.05)。结论: 通过慢病毒介导的shRNA降低了Cal27细胞Livin基因的表达,增加了Cal27对5-FU的敏感性,其机制与Livin对Caspase 3的抑制效果有关,这为口腔癌化疗耐受问题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
目的: 探讨术前外周血炎症指标在腮腺恶性肿瘤中的诊断及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6月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214例腮腺恶性肿瘤和100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腮腺良、恶性肿瘤组间术前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 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NLR)和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SIRI)的差异,评价PLR、NLR和SIRI对腮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对预后的预测作用。结果: 腮腺恶性肿瘤组的PLR、NLR和SIRI数值均高于良性肿瘤组(P<0.05)。诊断腮腺恶性肿瘤PLR、NLR和SIRI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41.07、2.33、1.1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N分期、PLR、NLR及SIRI为腮腺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LR、NLR及SIRI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前外周血炎症指标在腮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鉴别价值,对腮腺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可能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计算机导航结合个性化钛网进行颧上颌复合体(zygomaticomaxillary complex, ZMC)伴眶壁骨折修复重建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6例ZMC伴眶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应用计算机导航及个性化钛网进行骨折修复重建手术。测量术前、术后健侧与患侧的眶容积,并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术后健侧与患侧的眶容积差。术后常规复查,对瞳孔位置、复视情况、伤口愈合情况、面部外观及相关功能进行评价并随访, 术后随访3~12个月。结果: 术前健侧与患侧的眶容积差为(5.25±2.34) mL,术后健侧与患侧的眶容积差为(1.98±1.21) 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视情况为5例治愈,1例好转;所有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瞳孔位置变化及眼球运动功能障碍,术后所有患者瞳孔位置变化及眼球运动功能障碍均得到明显改善;所有患者手术创口愈合良好,均未出现神经损伤、感染、植入体排斥等并发症,患者对术后外形、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结合个性化钛网进行ZMC伴眶壁骨折修复重建是一种精确、可行的方法,可以精确恢复眶壁解剖形态及眶容积,明显改善患者复视及眼球运动障碍,使眶部功能和感觉得到较好的维护,患者面部外形也得到恢复。
目的: 观察595 nm +1 064 nm脉冲激光序贯结合普萘洛尔对小儿血管瘤疗效及对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84例血管瘤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单一脉冲组(n=42)和脉冲序贯组(n=42)。单一脉冲组采用595 nm脉冲激光+普萘洛尔进行治疗,脉冲序贯组采用595 nm+1 064 nm脉冲激光序贯联合普萘洛尔进行治疗。比较2组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疗效、血管瘤表现(血管瘤颜色转浅所需时间、血管瘤面积缩小50%所需时间、血管瘤面积、血管瘤厚度)、相关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清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6个月时,脉冲序贯组的临床有效率为97.62%,高于单一脉冲组的71.43%(P<0.05)。脉冲序贯组的血管瘤颜色转浅所需时间、血管瘤面积缩小50%所需时间均小于单一脉冲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脉冲序贯组和单一脉冲组治疗6个月时的血管瘤面积、血管瘤厚度、相关细胞因子(VEGF、COX-2、CTGF)表达水平均降低,且脉冲序贯组的血管瘤面积、血管瘤厚度、细胞因子(VEGF、COX-2、CTGF)表达水平降低幅度高于单一脉冲组(P<0.05)。脉冲序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低于单一脉冲组的23.81%(P<0.05)。结论: 595 nm+1 064 nm脉冲激光序贯结合普萘洛尔治疗小儿血管瘤疗效较好,且安全性高,具有抑制VEGF、COX-2、CTGF表达的作用。
骨软骨瘤(osteochondroma, OC)是一种从骨组织外的表面产生的软骨帽状骨赘,极少发生于下颌骨髁突。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众多学者的临床研究结果,从髁突OC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综述下颌骨髁突OC的诊疗进展,以期为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口腔肉瘤样(梭形细胞)癌[sarcomatoid (spindle cell) carcinoma,SpCC]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具有预后差、易局部复发和全身转移的特点。该病病因尚不明确,大部分临床表现不典型,难以诊断,目前治疗方案以手术为主。现报道1例早期原发于牙龈的SpCC,并综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原则进行讨论,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目的: 探讨虚拟手术及基于模拟结果形成的数字化手术导板在腓骨肌皮瓣重建下颌骨缺损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0年8月间梅州市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下颌骨节段切除并同期行腓骨肌皮瓣修复的17例下颌骨肿瘤患者,将患者分为研究组(数字化导板手术组,11例)及对照组(常规手术组,6例)。其中,研究组通过Proplan CMF软件(Materialise公司,比利时)模拟手术过程,并基于模拟结果通过Mimics软件(Materialise公司,比利时)设计手术导板,并将其打印成形以指导手术过程;对照组按常规流程进行手术。对比2组腓骨塑形时间、皮瓣缺血时间、皮瓣成活情况、术后咬合关系、开口度及面部外形的情况。利用Mimics软件测量研究组中实际手术结果与虚拟手术结果的位置误差。结果: 研究组11例和对照组6例的皮瓣均成活。研究组下颌骨的切除、重建及骨肌皮瓣的切取均在模型和导板的辅助下顺利完成。研究组腓骨塑形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腓骨瓣平均缺血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2组术后开口度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实际手术结果与模拟手术结果对比,颌骨位置的平均误差约为1.5 mm。结论: 虚拟手术及基于模拟结果生成的数字化手术导板能更好地指导腓骨肌游离皮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手术的进行,节省腓骨塑形时间,减少腓骨瓣的缺血时间,有利于皮瓣成活,术后面型、开口度及咬合关系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