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2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3-12-28
  

  • 全选
    |
    专家论坛
  • 王中和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3, 23(6): 403-4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3.0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局部晚期、切缘阳性和颈部淋巴结包膜外侵犯,是影响口腔颌面?鄄头颈肿瘤预后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前瞻性临床研究显示,同步放化疗能改善部分患者的疗效,即适合化疗的、具有上述一或二项危险因素的患者。研究提示淋巴结包膜外侵犯是术后同步放化疗的绝对适应证。本文在同步放化疗协同提高疗效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对同步放化疗药物的选择、使用方法、与放疗联合应用的次序、治疗毒性和注意事项进行了全面阐述,以进一步推动口腔颌面?鄄头颈肿瘤同步放化疗的临床实践。
  • 基础研究
  • 冯沐, 苏俭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3, 23(6): 409-4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3.0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双膦酸盐(BPs)和地塞米松联合应用对颌骨和颧骨创伤后骨改建的影响。方法:60只8~12周龄雌性C57BL6小鼠,每周2次腹腔注射唑来膦酸和地塞米松,以腹腔注射缓冲液为对照组。1周后将小鼠右上颌第一磨牙拔除,右侧颧骨制造骨创伤,后继续给药分别至术后第1天、第3周和第8周。小鼠安乐死后,取颌骨和颧骨,经不同处理后进行Micro?鄄CT扫描、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质谱?鄄色谱联用检测。结果:经双膦酸盐联合地塞米松处理后,颌骨和颧骨的骨改建均被抑制,出现骨细胞凋亡、辐射不透性死骨形成、炎症反应、骨小梁形态紊乱等现象,同时颌骨沉积的唑来膦酸的含量明显高于颧骨(P<0.05)。结论:双膦酸盐和地塞米松联合应用,可引起小鼠颌骨和颧骨创伤后的骨改建被抑制。
  • 杜杰, 史久慧, 王屹博, 丁超, 董淑凤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3, 23(6): 414-4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3.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体外模拟糖尿病病人高血糖状态,观察高糖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MSCs)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使用不同含糖量培养液体外培养的hMSCs分为5.5mmol/L生理糖浓度组、25 mmol/L高糖组、44 mmol/L高糖组。CCK?鄄8试剂盒检测各组hMSCs的增殖速度;骨诱导7、14、21 d时分别观察高糖对hMSCs骨向分化相关基因骨钙素(OCN)、骨桥蛋白(OPN)、Runx相关因子2(Runx?鄄2)的表达,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钙沉积量的影响。结果:两个高糖组相对生理糖组,有抑制hMSCs的增殖能力(P<0.05),且抑制ALP活性及细胞外钙基质沉积,下调了骨向分化相关基因OCN、OPN、Runx?鄄2表达水平(P<0.01),该抑制作用随糖的浓度升高而加强。结论:高糖显著抑制了hMSCs生物矿化过程,并以浓度依赖的方式降低hMSCs的增殖及成骨能力。
  • 缪克红1, 聂敏海2, 宋成成2, 宋萍萍2, 伍宝琴2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3, 23(6): 420-4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3.06.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钾离子通道蛋白kv 3.4在正常口腔黏膜(normal oral mucosa, NOM)、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 OLP)、口腔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6例NOM、20例OLP和30例OSCC组织中kv 3.4的表达,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α=0.05。结果:kv 3.4在OSCC 中的表达强度高于OLP(P<0.05), kv 3.4在OLP组织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P<0.05),且糜烂型OLP中的表达高于非糜烂型OLP(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kv 3.4可能与OLP及OSCC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 乔薪瑾1, 易杰2, 胡晓华2, 张霓霓2, 黄桂林2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3, 23(6): 424-4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3.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灌注5-FU后,犬舌及颌下淋巴结组织内的药物浓度。方法:16只健康家犬称重后随机分为A组(舌动脉给药)和B组(股静脉给药)。分别行经舌动脉及股静脉持续24 h灌注5-FU。在12、24 h采集2组灌注侧舌体组织及下颌下淋巴结。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检测以上采集组织标本中5-FU含量。结果:全麻状态下,犬能耐受24 h舌动脉持续灌注5-FU并保持生命体征平稳。舌动脉灌注组舌体组织及颌下淋巴结内5-FU浓度,明显高于股静脉给药组。结论:5-FU舌动脉持续灌注后,舌及下颌下淋巴结的药物浓度均明显高于股静脉持续灌注。
  • 临床研究
  • 刘月1, 王晓萍2, 吴斌1, 窦侠3, 胡跃3, 丁亚通1, 张欣1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3, 23(6): 426-4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3.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采用皮肤斑贴试验和口内金属修复体成分检测,探讨患者的临床症状与齿科金属过敏的相关性。方法:对2例可疑齿科金属过敏患者进行齿科金属系列斑贴试验,并同时检查患者金属修复体成分,结合二者判断2例患者的皮肤或者黏膜过敏症状与齿科金属修复体的相关性。结果:2例患者的斑贴实验阳性反应过敏原与口内金属修复体成分相一致,因而推测患者的临床症状与齿科金属致敏性具有相关性。经拆除患者的金属修复体,改用全瓷材料治疗牙列缺损,随访观察发现临床过敏症状好转。结论:齿科金属的致敏性可导致一些口腔黏膜或者皮肤的过敏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口腔科医生在进行修复治疗的时候应充分了解所使用金属合金的致敏率,减少高致敏率合金的临床应用,或在修复前采用斑贴试验,指导患者更安全有效的选择合适的材料。
  • 王知俊, 俞创奇, 郑凌艳, 浦益萍, 谢李松, 石欢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3, 23(6): 432-4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3.06.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IgG4相关唾液腺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IgG4相关唾液腺炎患者临床检查、血清学、病理学和B超检查资料,并观察随访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疗效。结果:10例IgG4相关唾液腺炎患者均表现为双侧唾液腺持续、对称、无痛性肿大,血清IgG4浓度异常升高,可伴有腺体IgG4+浆细胞浸润合并组织纤维化或硬化;自身抗体均为阴性;B超表现腺体常呈蜂窝状弥漫性病变;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短期疗效明显。结论:IgG4相关唾液腺炎有其特有的临床表现,应注意与舍格伦综合征(简称SS)和唾液腺肿瘤相鉴别,短期内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 朱伟政,叶茂昌, 王来平, 李容新, 周瑜, 王祎, 左雁, 刘守红, 金晶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3, 23(6): 438-4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3.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同期观察分析生物可吸收接骨板(BAP)和钛板(TP)在下颌骨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7年─2012年6年内,同期收治下颌骨骨折患者共286例。其中BAP治疗组127例,占总病例数44.4%,以六孔板10 mm螺钉为主,占该组73.35%,人均3.1块。TP组159例,占总病例数55.6%,人均2.3块。两组的部分病例术后辅以颌间弹力牵引。结果:术后创口近期均呈一期愈合,无明显不良反应;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张口无受限;X线表现从术后4~8周的动态观察表现为渐进性修复重建样影像。4周以后的中期观察在BAP和TP分组分别有4和6例出现类似排异状改变,经换药后治愈。结论:BAP和TP内固定后,排异反应、机械强度及固位作用是相同的,但BAP避免了TP组的二次手术和应力遮挡的弊端。对于机械强度较TP弱的缺点,BAP可通过双板以上的固定、紧密贴合的塑形能力、其本身具有的较强延伸弹性和机械强度等得到解决,并为此提高和延伸了其临床适应证。
  • 盛潇, 聂萍, 朱敏, 赵彦惠, 徐晓珑, 陶丽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3, 23(6): 443-4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3.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建立一种较准确的三维头影测量定点方法,为面部不对称畸形的临床三维测量打下基础。方法:采用螺旋CT系统,对10例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进行全头颅扫描,并进行CT影像三维重建,描绘测量16个相关解剖标志点。采用SAS8.02软件进行直线相关性和零截距直线回归分析,得到各标志点三维坐标的直线相关系数和零截距直线回归系数。结果:16个标志点的48个三维坐标数据的直线相关系数r、零截距直线回归系数b都在0.99000~1.01000以内。结论:本研究采用的三维测量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该套定位要求及标志点,可以为面部不对称患者的硬组织形态特征改变研究提供参考。
  • 临床总结
  • 彭佳美, 陶江丰, 许建军, 禅祖权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3, 23(6): 449-4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3.06.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种植义齿与正畸联合修复颌龈距离过小的末端游离牙列缺损病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01—2012-04就诊的5例因磨牙伸长,对后牙没有足够修复间隙的患者,下颌3例,上颌2例。均在过长磨牙的颊腭侧植入微种植体支抗钉,应用橡皮链直接将支抗钉与磨牙带环上牵引钩牵引施加力压入;同时在对缺牙位点植入Straumann种植体,待颌间间隙打开完全后进行义齿上部结构修复,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经过3~7个月,5例患者伸长的7颗磨牙均被有效压低,对牙获得了足够的修复间隙,运用Straumann种植体修复上端结构后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修复完成后1、3、6个月复诊,咬合关系良好,患者表示满意。结论:运用微种植体支抗压低伸长磨牙,再植入种植体修复游离端缺失磨牙,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罗远, 段世勇, 刘世勋, 孔雅华, 徐玮, 顾文婕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3, 23(6): 452-4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3.06.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移位于舌下间隙的下颌智齿牙根的定位和取出方法。方法:回顾2009?鄄07—2012?鄄07间,6例下颌智齿拔出术中牙根移位于舌下间隙的病例,分析移位原因之后,采用双手合诊,结合影像学检查对牙根定位,行牙槽窝舌侧近远中松弛切口,翻瓣取出牙根。结果:手术成功取出移位牙根,6例牙根均移位于舌下间隙。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牙槽窝近远中附加切口配合双手合诊,可准确定位并取出移位牙根。
  • 谢旺祥, 丰章坤, 陈明福, 高亮, 张波, 陈志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3, 23(6): 456-4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3.06.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口腔修复膜在前庭沟加深术中修补唇颊黏膜瓣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唇颊沟过浅的病例进行前庭沟加深术,用口腔修复膜修复软组织缺损,并跟踪随访患者,观察修复后的创面愈合情况。结果:经过回访所有病例前庭沟的深度均达到术前设计的要求。结论:口腔修复膜在前庭沟加深术中修补唇颊黏膜瓣的软组织缺损,能够有效地保护创面不外露,促进创面愈合,减少瘢痕形成。
  • 朱立伦1, 龚逸明2, 阮宏2, 顾章愉1, 余优成2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3, 23(6): 459-4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3.06.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索低位上颌窦患者多后牙连续缺失,倾斜种植体修复的效果。方法:上颌前磨牙和磨牙或单纯磨牙3~5个单位连续缺失4例共5侧,在上颌窦前后方呈倒“八字”倾斜植入种植体11枚,固定桥修复。结果:随访期最短18个月,最长66个月,平均29个月,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无明显骨吸收。结论:多牙倾斜种植,可作为低位上颌窦患者骨量不足问题的解决方法之一。
  • 孙桦梁1, 刘晓红2, 席善龙1, 薛雷1, 王绪凯1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3, 23(6): 463-4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3.06.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口服小剂量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腮腺区血管瘤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2009-10—2013-0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治30例腮腺区血管瘤患儿,普萘洛尔按1.0~1.5 mg/kg剂量,每天1次,口服,连续服用至瘤体缩小75%以上,随访1~10个月。收集每例患儿的相关资料,包括临床特征、疗效、不良反应。采用半球测量法和数码照片记录患儿血管瘤的大小,按家长反馈信息和4级评分法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接受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后,大部分腮腺区血管瘤的体积明显减小,家长满意度好,不良反应轻微。疗效评定结果Ⅳ级(优)18例,Ⅲ级(好)11例,Ⅱ级(中)1例,Ⅰ级(差)0例。结论:口服普萘洛尔可以作为治疗婴幼儿腮腺区血管瘤的首选治疗方法,疗效显著,用药安全。
  • 综述
  • 张茂林, 蒋欣泉, 张志愿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3, 23(6): 467-4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3.06.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琼(综述) 王佐林(审校)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3, 23(6): 471-4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3.06.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刘颖1, 石超吉2, 孟箭1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3, 23(6): 476-4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3.06.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廖伟, 周年苟, 黄伟忠, 李蒙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3, 23(6): 480-4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3.06.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