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3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1-06-28
  

  • 全选
    |
    专家论坛
  • 贾俊, 赵怡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3): 131-1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3.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舌、口底癌约占口腔癌的50%,此区域解剖结构复杂、淋巴回流丰富,容易发生转移。颈淋巴清扫术是控制颈部复发及转移最有效的方法。前哨淋巴结活检和淋巴成像有助于术前判断颈淋巴清扫术的适应证。舌淋巴结与舌、口底癌的复发及转移关系密切。连续性颈淋巴清扫术(in-continuity neck dissection)可以清扫包括舌淋巴结在内的位于舌、口底与颈部中间区域的淋巴回流通道,清扫更为彻底,适用于T2期以上的舌、口底癌。对于无明显口底受累的T1~2N0期舌癌可采用非连续性颈淋巴清扫术,以减少手术对口腔功能的影响。

  • 基础研究
  • 陈雨贝, 孙瑶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3): 137-1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3.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纤毛转运蛋白140(intraflagellar transport protein 140,IFT140)阳性细胞在小鼠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动态分布与转归。方法:利用Cre/loxP系统构建IFT140谱系示踪小鼠动物模型,将构建的IFT140-CreER小鼠与R26RtdTomato小鼠进行交配繁殖,获得基因型为IFT140-CreER;R26RtdTomato小鼠。用他莫昔芬(tamoxifen)腹腔注射诱导Cre重组酶表达,并在特定的时间点观察IFT140阳性细胞的分布、分化及转归规律。结果: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验证小鼠基因型符合IFT140-CreER;R26RtdTomato。结果显示,阳性细胞在纤毛富集的组织中信号清晰,模型构建成功;骨组织中的IFT140阳性细胞首先出现在骨髓中,随着骨骼发育分布于骨小梁及骨皮质表面。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谱系示踪小鼠模型,为观察IFT140在小鼠体内重要器官尤其是骨组织发育中的作用,提供实验动物模型。

  • 胡佳慧, 王海丞, 黄洁, 周笑天, 王佐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3): 142-1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不同种植体间距与种植体周炎发生的关系。方法:拔除6只比格犬的双侧下颌第二前磨牙至第一磨牙,拔牙后8周在数字化外科导板辅助下行种植术。每侧植入连续的4枚种植体,种植体间距分别设置为1、2、3 mm,共3个组别。术后2周和3个月时记录种植体周临床牙周指数,术后3个月时采集种植体龈周菌斑行16S rRNA基因测序,分别于术后1、2、3个月时拍摄X线平行投照根尖片进行影像学测量;术后3个月时进行取材,制作硬组织切片并行Van Gieson(VG)染色,用SPSS 25.0软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1 mm组的种植体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 BOP)阳性率、菌斑指数(plaque index, PI)均明显高于2 mm组和3 mm组;1 mm组中,满足PI≥2的检测位点数最多,且符合种植体周炎诊断标准的PD≥5 mm或BOP阳性检测位点数明显高于其他2组。菌斑群落结构分析显示,1 mm组密螺旋体属(Treponema)、坦纳菌属(Tannerella)和普氏菌属(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较3 mm组更高。X线片结果显示,1 mm组边缘骨吸收(marginal bone resorption,MBR)与嵴顶骨吸收(crestal bone resorption,CBR)明显大于其他2组。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3组中,1 mm组骨嵴顶高度较其他2组明显降低。2 mm组与3 mm组比较,以上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2 mm组和3 mm组,1 mm组PI最高,且发生了明显的骨吸收和软组织炎症,而2 mm组和3 mm组没有发生明显的骨吸收。因此,1 mm的种植体间距更容易发生种植体周炎。

  • 王开, 荆得宝, 于素平, 刘雪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3): 150-1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3.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控因子6(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6,Sirt6)在炎症微环境下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的骨生成作用。方法:利用原代细胞贴壁法培养BMSCs,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BMSCs产生炎症反应;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的分泌。实验分为LPS组、LPS+空载体组及LPS+过表达Sirt6组,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炎性状态下各组中Sirt6的mRNA表达;Western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炎性状态下各组中Sirt6蛋白的表达水平;茜素红染色法检测炎性状态下各组BMSCs骨向分化中生成的钙结节。结果:培养出的BMSCs在LPS炎性刺激下可以产生炎性反应;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成功构建了过表达Sirt6质粒载体并用其转染BMSCs;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LPS+过表达Sirt6组的Sirt6 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LPS组和LPS+空载体组,并且LPS+过表达Sirt6组中成骨相关标志物骨钙素(osteocalcin,OCN)、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涎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呈现高表达;茜素红染色检测结果显示,LPS+过表达Sirt6组中钙结节量也呈现高表达趋势。结论:过表达Sirt6显著抑制了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促进了炎症条件下BMSCs的成骨分化。

  • 临床研究
  • 高维矜, 童无忧, 方一鸣, 潘璐璐, 邵侠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3): 156-1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术联合功能矫治器对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不可复性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out reduction,ADDWoR)患者面容、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12月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术联合功能矫治器治疗的37例ADDWoR患者,并对其进行随访,测定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头影测量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数据,分析髁突高度、关节腔间隙宽度、E线、H角等的变化,并将其与美学标准进行对比,经过配对t检验,探讨该联合治疗对患者面容的影响。结果:37例患者经联合治疗后,髁突高度与关节腔间隙宽度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P<0.001),软组织测量指标也更贴近于美学标准。结论: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术联合功能矫治器能改善ADDWoR患者的面容及关节症状。

  • 牟思琦, 丁明超, 吴中明, 张浩, 魏建华, 王维戚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3): 163-1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3.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术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2018年7月收治的43例CBT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瘤体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血管损伤情况等。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IS将患者分为2组。分析2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并运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CBT术后发生IS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术后未发生IS的患者(未发生组)相比,IS组(5例,11.6%)的手术时间更长(P<0.001),瘤体直径更大(P<0.001),术中出血量更多(P<0.001),颈内、外动脉损伤更常见(P<0.05)。2组间年龄、性别、瘤体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瘤体直径是术后发生IS的独立危险因素(OR=3.13, 95%CI=1.71~302.12,P=0.018)。结论:CBT术后IS的发生与瘤体直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颈内和颈外动脉损伤呈正相关,瘤体直径是术后发生IS的独立危险因素。

  • 口腔种植学研究
  • 李鹤, 雷荣昌, 张敬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3): 168-1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估龈下结缔组织瓣在上前牙种植二期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上前牙单颗缺失行种植修复,且种植二期手术术前评估为种植体唇侧软组织丰满度不足的患者,共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2组,观察组20例,二期手术时应用龈下结缔组织瓣改善种植体唇侧软组织形态;对照组20例,行常规嵴顶切开翻瓣完成二期手术。选取二期手术术前(T0)、术后2周(T1)、术后1个月(T2)、术后6个月(T3)为时间观测点,记录观察组结缔组织瓣的成活率,观察组和对照组种植体的存留率、唇侧丰满度、红色美学评分(pink esthetic score,PES)。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结果:观察组结缔组织瓣成活率为100%,2组种植体存留率在随访期内均为100%;唇侧软组织丰满度评分及红色美学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唇侧软组织丰满度和红色美学评分较术前均有所增加,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唇侧软组织丰满度和红色美学评分较术前无明显变化,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种植二期手术使用龈下结缔组织瓣能有效增加唇侧软组织丰满度,提高红色美学评分,适宜在临床美学种植修复改善软组织中应用。

  • 临床总结
  • 潘远建, 谢梦兰, 李少萍, 贾搏, 邹柳芳, 高文峰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3): 173-1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3.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超声骨刀在牙瘤摘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9年5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02例牙瘤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其中研究组使用超声骨刀去骨,对照组使用高速涡轮机去骨,记录2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疼痛程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6.25±5.25) min,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3.40±4.75) min,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8.68±4.68) mL,对照组平均术中出血量为(40.66±6.46) mL,2组手术中的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 24 h疼痛程度与对照组比明显轻,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7%,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高速涡轮手机相比,超声骨刀在临床使用中不仅损伤小、安全性高、精确度高,且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的概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

  • 王亮, 任镟伊, 应凯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3): 177-1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用开窗术治疗颌骨囊肿时保留非病灶牙正常牙髓活力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7—2018年于我科就诊的大型颌骨囊肿16例。术前评估囊肿内非病灶牙的牙髓活力,予以开窗引流术治疗,开窗术后2周~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囊肿内非病灶牙的牙髓活力;待囊肿变小后行刮治术,术后再次评估非病灶牙的牙髓活力。结果:16例颌骨大型囊肿涉及非病灶牙68颗,术后牙髓活力保留的牙为60颗,对8例牙髓坏死的牙进行完善根管治疗后行烤瓷冠修复。结论:开窗引流术治疗大型颌骨囊肿,损伤小,发生颌骨骨折的可能性低,而且对囊肿涉及非病灶牙的牙髓保护有明显疗效。

  • 刘红生, 段嘉峰, 孙鹏峰, 高明, 宁文锋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3): 180-1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腮腺脂肪瘤的CT与MRI表现特点,并与病理结果对照,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腮腺脂肪瘤患者的CT与MRI资料(CT检查12例,MRI检查10例,其中有6例分别行CT、MRI检查)。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密度(信号)、增强特点及病灶周围有无肿大淋巴结等进行分析,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所有病例均为单侧发病。浅叶10例,深叶5例,浅、深叶均受累为1例。病灶最大直径为1.3~11.8 cm,平均(4.23±3.06) cm。病灶呈边缘光整的圆形或椭圆形为11例,呈边缘分叶状、不规则肿块为5例。密度(信号)均匀11例,不均匀5例。12例CT平扫示,病灶呈脂肪样低密度9例,混杂密度3例,其中2例伴钙化团块;10例MRI病灶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中等或稍高信号,6例信号强度均匀,4例内部伴有团状或条索样低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均匀或不均匀低信号。增强CT和增强MRI示,病灶无明显强化5例,轻度不均匀强化5例。病灶周边均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结论:腮腺脂肪瘤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且与肿瘤的病理特点相关,CT与MRI有利于准确诊断及术前评估病变范围。

  • 综述
  • 雷婧诗, 王佐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3): 185-1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蛋白质是生物系统的组成部分,蛋白质药物为现代医学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由于蛋白质三级结构脆弱,使得蛋白制剂的临床应用面临诸多困难。制备蛋白缓释制剂是保护蛋白质活性的有效方式。二氧化硅、磷酸钙和碳酸钙是常见的仿生纳米材料,因出色的理化特性、形貌可调性、生物相容性和降解速率等特点,其在蛋白缓释制剂中得到广泛研究。本文主要对二氧化硅、磷酸钙和碳酸钙3种多孔仿生纳米材料的理化性质、生物学特点及其在生物蛋白缓释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介绍。

  • 田慧, 冯笑梅, 文勇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3): 189-1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根盾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技术敏感性较高。本文就根盾技术在美学区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该技术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病例报告
  • 陈浩, 陈伦秋, 欧阳可雄, 李智聪, 涂子君, 朴正国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3): 193-19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3.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发生在口腔颌面部的梭形细胞瘤(spindle cell tumors)较为罕见,术后易复发。本文报告1例发生在耳前区并多次复发的梭形细胞瘤。

  • 黄金云, 任国欣, 钟薏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31(3): 196-2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1.03.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睾丸核蛋白(nuclear protein of the testis, NUT)癌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通常发生于中线部位,多发生于头颈部。镜下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表现。免疫组织化学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结果均显示为NUT(+)。本文对1例腮腺NUT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鉴别诊断进行简要分析,探讨目前头颈部NUT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