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3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4-28
  

  • 全选
    |
    专家论坛
  • 许舒宇, 范震, 王佐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2): 63-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3.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上颌窦底提升术是解决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所需余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 RBH)不足时的常用治疗方法。目前,对于上颌窦内的成骨机制、上颌窦底提升术术式的选择、同期种植的时机、年龄或性别的影响、是否需要置入骨替代材料等问题众说纷纭。本文根据种植科团队有关上颌窦内成骨机制的研究成果,结合本院种植科10余年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治疗效果,总结临床操作的方法与技巧,以期达到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并最终指导临床的转化医学模式,提出了更加优化的、简单易行的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方案与理念,即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s, CGF)+同期植入种植体。

  • 基础研究
  • 翟子惠, 苏俭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2): 71-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3.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负载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和葡聚糖水解酶的纳米囊泡对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S.mutans)的抗菌作用。方法:制备负载EGCG和葡聚糖水解酶的纳米囊泡,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对其进行表征,通过紫外吸光度法测定其载药率,通过抑菌及抗菌实验检测其对S.mutans的抗菌效果。结果:负载EGCG和葡聚糖水解酶的纳米囊泡在TEM下为均匀球体,粒径约为100 nm,体外稳定性良好,载药率达74.06%;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24 μg/mL,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为32 μg/mL,显示出抗S.mutans的特性。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目标纳米囊泡,且其对S.mutans具有抗菌效果。

  • 周涛, 王佐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2): 77-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3.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Hemicentin1(Hmcn1)基因对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ouse embryo osteoblast precursor cells,MC3T3-E1 cells)成骨、迁移及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MC3T3-E1细胞,对其进行成骨诱导,诱导后第0、3、7、14 天时收样,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观察Hmcn1的表达量变化。使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转染MC3T3-E1细胞,构建Hmcn1敲降的MC3T3-E1细胞,采用RT-qPCR检测敲降效率。采用RT-qPCR检测敲降前后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terix,OSX)、骨钙素(osteocalcin,OCN)、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表达水平的变化。通过ALP和茜素红S(alizarin red S,ARS)染色观察Hmcn1敲降对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观察Hmcn1敲降对MC3T3-E1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观察Hmcn1敲降对MC3T3-E1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对MC3T3-E1细胞进行体外成骨诱导后,Hmcn1基因的表达出现上调。使用siRNA敲降Hmcn1基因后,BMP-2表达下调。敲降Hmcn1后,MC3T3-E1细胞的迁移能力下降,增殖能力提高,ALP染色敲降组细胞着色较少。结论:Hmcn1基因可通过上调BMP-2的表达,促进MC3T3-E1细胞的迁移,抑制MC3T3-E1细胞的增殖,促进MC3T3-E1细胞体外成骨分化。

  • 康献刚, 牛军强, 赵冬霞, 霍霁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2): 83-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3.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大鼠下颌骨缺损再植的实验动物模型,基于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JAK-STAT)通路探讨注射重组人源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融合蛋白(recombinant human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Fc fusion protein,rhTNFR:Fc)对下颌骨缺损大鼠的干预效果。方法:将70只(雌雄各半)7~8周龄的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组(10只)、对照组(30只)和实验组(30只)。实验组:于大鼠骨缺损处注入含有RhTNFR:Fc(45 mg/kg)的Bio-Oss骨颗粒,其上覆盖Bio-Gide胶原膜;对照组:于大鼠缺损处注入含25 µL 0.9%氯化钠溶液的Bio-Oss骨颗粒,同样覆盖Bio-Gide胶原膜;空白对照组为健康大鼠。取所有大鼠下颌骨组织,观察其形态学变化,行组织形态计量学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于术后3、6、9周时被分批处死,取其左侧下颌骨进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水平的检测,同时检测组织中凋亡相关分子Bax、Bcl-2、p-JAK2和p-STAT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缺损面积显著减少,IL-6和TNF-α的浓度显著下降,而凋亡相关分子Bax、p-JAK2和p-STAT3的表达显著下降,Bcl-2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缺损面积显著增加,缺损模型建立成功。结论:局部注射rhTNFR:Fc与Bio-Oss骨颗粒能够有效地促进下颌骨缺损修复,并且效果显著优于只使用Bio-Oss骨颗粒的组别,其修复作用与抑制细胞凋亡的能力相关,通过实验我们发现JAK2-STAT3细胞信号通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临床研究
  • 陈鑫, 陶骋, 王铁梅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2): 89-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3.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研究眶下孔(infraorbital foramen, IOF)相对于前鼻棘点(anterior nasal spine, ANS)的位置关系及颏孔(mental foramen, MF)相对于颏前点(pogonion, Pog)的相对位置关系,来为正颌外科手术提供更精准的定位参考。方法:随机选取115例年轻患者的锥形束CT(cone-beam CT)图像。利用Mimics 15.0 软件分析IOF和ANS、MF和Pog之间的相对位置。结果:ANS比IOF低21.40 mm,两者间的水平距离为26.42 mm。MF和Pog间的水平和垂直距离分别为23.57 mm和9.71 mm。以ANS为中心的散点图显示,83%(191/230)的IOF位于半径为30~40 mm的30~45°扇形区域内。以Pog为中心的散点图显示,98%(226/230)的MF位于半径为20~30 mm的45°扇形区域内。结论:为规避直接损伤眶下神经血管束,术者在行上颌骨截骨术时需在不高于ANS点21.40 mm的区域操作。过度地牵引黏骨膜瓣是神经受损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在以ANS为中心的30°扇形区域(半径30~40 mm)和以Pog为中心的45°区域(半径20~30 mm),术者翻瓣和牵拉时应警惕IOF和MF的意外损伤。

  • 陈燕, 姜胜军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2): 95-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3.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组织中miR-378a的表达,以及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8年3月择期行手术治疗的91例OSCC患者,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OSCC和癌旁组织中miR-378a的表达情况。于术后第1天开始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至2021年3月31日,记录患者总生存时间和死亡情况。结果:OSCC组织中miR-378a的相对表达量低于其在癌旁组织中(P<0.001);miR-378a的相对表达量在肿瘤不同TNM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高表达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32.29个月,3年生存率为73.81%,高于低表达组的24.80个月和3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iR-378a的表达、TNM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风险因素(P<0.05)。结论:miR-378a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量低于其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量,且其与肿瘤TNM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风险因素。

  • 贾国栋, 汪轶, 徐震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2): 99-1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3.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组织样本中研究酪氨酸蛋白激酶7(protein tyrosine kinase 7, PTK7)的表达,分析PTK7蛋白的表达在OSCC中的作用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OSCC组织样本总共113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treptavidin perosidase, SP)法检测PTK7蛋白的表达,结合OSCC发展、预后等临床相关因素进行卡方检验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等统计学分析。结果:113例OSCC组织标本中有70例PTK7蛋白表达阳性,在癌旁正常鳞状上皮组织中,PTK7蛋白表达为阴性。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PTK7的表达与OSCC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年龄、性别、分化程度、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及局部浸润范围、淋巴结转移等)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TK7蛋白表达阴性组的总生存率显著高于阳性组(P<0.05)。结论:PTK7的检测有助于综合判断OSCC的临床预后,提示PTK7作为OSCC的预后指标值得深入研究。

  • 临床总结
  • 宋丽娜, 吴春月, 秦清岩, 楚天舒, 刘麒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2): 104-1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3.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利用血管化游离腓骨瓣(free fibular flap, FFF)重建面下1/3软硬组织缺损的方法,评价利用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多样性及灵活性。方法:收集因良、恶性肿瘤行下颌骨节段性切除同期行腓骨瓣修复的患者35例,统计患者下颌骨缺损类型、术前设计、腓骨瓣修复方法及携带皮岛的情况。结果:根据COM分类法进行分类,Ⅰ类6例、Ⅱ类26例、Ⅲ类3例,缺损长度为4.85~17.00 cm,平均(8.29±2.69)cm。单层腓骨瓣修复28例,其中1例单层腓骨宽达2.16 cm;折叠腓骨瓣修复6例;单层腓骨瓣+游离植骨1例,共8例患者下颌骨高度得到完美恢复。皮岛方面,因穿支缺如无皮岛者1例,30例携带1个皮岛,4例携带双皮岛,软组织缺损修复效果良好。结论:血管化FFF应用灵活,除能恢复下颌骨连续性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恢复下颌骨高度,并携带双皮岛修复复杂的软组织缺损。

  • 庞超远, 张文凯, 王兵武, 马东洋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2): 111-1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3.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术中计算机断层扫描(intraoper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iCT)技术在颌面部陈旧性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颌面部陈旧性骨折患者19例,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骨折内固定以恢复正常咬合关系,并利用iCT检查确认患者骨折复位位置,尤其是对颧弓的突度及对称性、双侧髁突的位置等进行评估,对于复位不佳的骨折断端于术中进行及时调整。结果:有8例(42.1%)患者在进行iCT检查后,因骨折复位不精确而进行了术中二次调整,其余患者在进行iCT检查后均获得满意的复位效果。随访6~12个月后,患者面型及咬合关系良好,无并发症出现。结论:iCT技术可以有效提高颌面部陈旧性骨折修复的手术精确度和准确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

  • 综述
  • 王艳艳, 康非吾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2): 116-1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3.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现代牙槽外科的蓬勃发展,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契合现代牙槽外科精准、微创的理念。目前,数字化技术主要通过运用三维可视化重建、虚拟手术、导板辅助等技术手段,在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质量等方面体现出明显的优越性,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将依据国内外文献,对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在现代牙槽外科中的应用与发展作一综述。

  • 侯泽宇, 唐金茹, 李龙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2): 119-1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3.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对细胞周期调控因子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表明,其以多种方式参与OSCC的发生、发展。本文分析总结了近年来OSCC中细胞周期调控因子的研究成果及OSCC发生、发展中相关分子的作用特点,以期为OSCC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寻找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为提高患者生存率提供新的思路。

  • 病例报告
  • 聂雄, 费伟, 郭骏, 黄怡, 魏卓, 沈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2): 123-1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3.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是一种多见于皮肤、口腔、肺等器官的恶性肿瘤,而原发于颧骨的SCC罕见。本文描述了1例53岁肺部SCC转移到颧骨的男性患者。基于临床调查和文献回顾,本文讨论了该患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

  • 吕鹏翔, 巩艳玲, 王恒琨, 王仁欣, 郑晓涛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2): 127-1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3.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鞘瘤(schwannoma)好发于头颈部,但源于颏神经的神经鞘瘤则较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颏神经神经鞘瘤,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其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