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3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6-28
  

  • 全选
    |
    基础研究
  • 朱辙文, 韩雪, 刘力维, 王佐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3): 131-1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3.03.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配对相关同源框2(paired related homeobox 2, Prrx2)在小鼠磨牙胚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及其对磨牙胚发育的影响。方法: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分析配对相关同源框1(paired related homeobox 1, Prrx1)和Prrx2在小鼠胚胎12.5 d(E12.5)至E18.5,出生后1、3、7 d(P1、P3、P7)磨牙牙胚中的表达,以及其在E13.5磨牙、毛发、脑、心脏、结肠、肾、肺、唾液腺等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情况;使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沉默Prrx2基因的表达,通过对牙胚行体外器官培养,观察牙胚发育情况;并利用CCK8实验、细胞划痕实验观察牙胚间充质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结果:RT-qPCR结果显示,相比其他组织,Prrx2在E13.5小鼠胚胎的磨牙、毛发、唾液腺中的表达量更高;相比于Prrx1,Prrx2磨牙胚发育后期(E16.5~E18.5)的表达水平仍高于初始阶段(E13.5);牙胚体外培养结果显示,沉默Prrx2后,牙胚宽度、高度及牙尖高度分别减少了(21.11±3.49) %、(12.08±5.30) %和(22.34±7.56) %(均P<0.05);CCK8实验、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沉默Prrx2后,牙胚间充质细胞增殖能力无变化(P>0.05)、迁移能力降低(P<0.05)。结论:Prrx2在牙胚形态成形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Prrx2通过促进磨牙胚间充质细胞的迁移能力,进而影响磨牙胚生长和牙尖发育的进程。

  • 陈栋怡, 苏俭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3): 138-1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3.03.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基因间长链非编码RNA-EPS(long intergenic noncoding RNA-EPS, lincRNA-EPS)对牙周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用8周龄雄性C57BL/6野生型小鼠和lincRNA-EPS基因敲除小鼠,分为野生型对照组(N组即group 1, n=6)、敲除型对照组(Nplus组即group 2, n=6)、野生型牙周炎组(P组即group 3, n=6)和敲除型牙周炎组(Pplus组即group 4, n=5)。对group 3及group 4小鼠采用丝线结扎法构建牙周炎模型,结扎10 d后收集各组小鼠粪便样品,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各组小鼠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结构。使用微型CT(micro-CT)检测野生型小鼠和lincRNA-EPS基因敲除小鼠上颌磨牙区的形态。结果:16S rDNA测序结果显示,lincRNA-EPS基因敲除牙周炎小鼠与野生型牙周炎小鼠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差异不明显(P>0.05),2组β多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门水平及属水平上,两者物种组成及丰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ncRNA-EPS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牙周炎小鼠肠道菌群的构成,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任乐, 魏玉, 马鹏飞, 易紫媚, 赵洁晨, 吴珺华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3): 148-1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3.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初步探讨炎性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 PDLSCs)在牙周炎中对T细胞免疫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使用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PBS)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刺激PDLSCs模拟健康及炎性环境下的PDLSCs,收集2组PDLSCs条件培养液(conditioned medium, CM),即健康PDLSCs条件培养液(CON-CM组)和炎性PDLSCs条件培养液(LPS-CM组),并收集同批次培养液为阴性对照(NC组),分别将其作用于人正常T淋巴细胞系H9细胞,观察不同CM对T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作用。进一步采用植物血凝素-L(phytohemagglutinin-L, PHA-L)刺激T细胞免疫活化,采用CM作用于活化状态下的H9细胞,并检测T细胞免疫活化相关基因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 IL-2)、γ干扰素(interferon-γ, IFN-γ)、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 IL-17)、CC趋化因子受体6(CC chemokine receptor 6, CCR6)表达的变化,同时观察LPS刺激对PDLSCs分泌CC趋化因子配体20(CC chemokine ligand 20,CCL20)的影响。结果:与NC组和CON-CM组相比,LPS-CM组能促进T细胞的增殖、迁移,及IL-2、IFN-γ、IL-17和CCR6 的表达(P<0.05),且在LPS的刺激下,PDLSCs分泌的CCL20含量明显增多(P<0.001)。结论:正常PDLSCs具有一定免疫调节作用,而炎性PDLSCs可能通过CCL20-CCR6轴促进了T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活化等免疫生物学行为。

  • 临床研究
  • 王晓玲, 强金彪, 曲明, 张雨晴, 乔春燕, 张泽兵, 史册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3): 155-1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3.03.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我院诊断的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相关性和非HPV相关性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和口咽鳞状细胞癌(oroph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PSCC)进行临床病理分析,以深入认识二者在临床和病理学上的差异性。方法:收集从2018年12月1日至2021年11月30日就诊于吉林大学口腔医院并经病理诊断为OSCC/OPSCC的病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p16的表达、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检测HPV DNA、PCR-反向点杂交技术检测高危HPV亚型,将其分为HPV相关性鳞状细胞癌和非HPV相关性鳞状细胞癌。分别从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特征和病理学表现等方面对二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PV相关性OSCC和非HPV相关性OSCC在浸润深度(depth of invasion, DOI)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相关性OPSCC和非HPV相关性OPSCC在Ki-67阳性率是否大于70%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诊断时,区分HPV相关性和非HPV相关性OSCC/OPSCC能为该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并为患者的预后提供可参考指标,能丰富HPV相关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HNSCC)领域的临床病理资料,提高对HPV相关性OSCC/OPSCC的认知。

  • 梁艺, 康非吾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3): 164-1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3.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应用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s, CGF)对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相邻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修复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需拔除双侧下颌第三磨牙的患者25例(共50个拔牙位点),进行自身双侧对照试验。拔除下颌第三磨牙后,于同一患者的一侧拔牙创填入CGF,纳入CGF组;另一侧拔牙创不做特殊处理,纳入对照组。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CGF组与对照组术后1周至术后6个月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修复指标及临床疗效的变化和组间差异。结果:术后2 d,CGF组较对照组面部肿胀度明显改善(P<0.001);术后3、6个月时,2组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深度(osseous defect depth, ODD)均减少,但CGF组骨缺损愈合率和临床附着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 CAL)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2组术后症状严重程度(postoperative symptom severity, PoSSe)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GF有利于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CAL及患者面部肿胀度的改善。

  • 杨慧娜, 伍靖, 杜新雅, 李晓宇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3): 173-1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3.03.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颊侧开窗法能否在拔除下颌低位埋伏阻生智齿的同时,有效保留牙槽骨高度,预防第二磨牙远中牙周袋的形成。方法:纳入门诊就诊的下颌低位埋伏阻生智齿患者80例,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研究组40例,采用颊侧开窗法拔除智齿;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去骨法拔除智齿。术后1周、12个月、36个月时复查,术后1周检查并记录下牙槽神经损伤情况;术后12、36个月时,拍摄锥形束CT (cone-beam CT, CBCT)评估拔牙区骨质情况,分别记录2组患者拔牙区牙槽骨高度,邻近第二磨牙探诊深度、松动度。对牙槽骨下降高度、第二磨牙是否形成深牙周袋、形成深牙周袋的第二磨牙探诊深度、是否出现第二磨牙松动及是否出现下牙槽神经损伤症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拔牙区牙槽骨高度较术前平均降低1 mm;对照组较术前平均降低7 mm,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有6例患者第二磨牙远中形成深牙周袋,术后12个月时6例患者第二磨牙平均探诊深度为4.5 mm,术后36个月时为5 mm;对照组有32例患者第二磨牙远中形成深牙周袋,术后12个月时32例患者第二磨牙平均探诊深度为7.5 mm,术后36个月时为8 mm,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未发现患者出现第二磨牙松动;对照组在术后12个月时有30例患者第二磨牙出现Ⅰ度松动,术后36个月时有32例患者第二磨牙出现Ⅰ度松动,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4例患者术后出现下牙槽神经损伤症状,并在术后6个月内恢复;对照组有3例患者出现下牙槽神经损伤症状,并在术后6个月内恢复,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颊侧开窗法拔除下颌低位埋伏阻生智齿可有效保留拔牙术区牙槽骨高度,降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周袋的发生率,同时并未增加下牙槽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拔除低位埋伏阻生智齿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 临床总结
  • 刘宪光, 王晗溪, 郑明雪, 王旭霞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3): 178-1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3.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总结牙瘤临床、病理及诊疗的特点。方法:对53例牙瘤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3例牙瘤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2∶1。79.2% (42/53)的患者于18岁之前发现牙瘤。无临床症状的牙瘤占60.4% (32/53);其次为局部颌骨隆起,占30.2% (16/53);肿痛和胀感不适占9.4% (5/53)。牙瘤造成牙齿阻生的比例较高,达81.1% (43/53);7.5% (4/53)的病例出现邻近恒牙牙根吸收。81.1% (43/53)的牙瘤与正常骨组织之间存在清晰边界,边界不清者和部分边界不清者占18.9% (10/53)。组合性牙瘤为45例,占84.9%;混合性牙瘤8例,占15.1%。43例牙瘤根方存在埋伏牙,其中22例(22/43)因无法保留而被拔除;12(12/43)例自行萌出;9例(9/43)经正畸牵引达到理想位置。结论:牙瘤是一种成牙组织形成的牙源性肿瘤,通常影像学检查可获得确切诊断;牙瘤会造成牙齿移位、牙根吸收、牙齿阻萌等,手术法摘除效果较好,且不易复发。

  • 于天平, 王荣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3): 183-1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3.03.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下颌第三磨牙(mandibular third molar, M3M)的位置与急性冠周炎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289例诊断为M3M急性冠周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性别、年龄,M3M的阻生类型、萌出高度、牙冠周围软组织覆盖面积、盲袋深度及有无对颌牙的咬合创伤进行记录,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生冠周炎的M3M以垂直阻生最多见(69.9%),不同阻生类型之间,冠周炎发生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3M的萌出高度、软组织覆盖面积及盲袋深度与急性冠周炎的发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垂直高位阻生、牙冠周围软组织覆盖面积在51%~75%或盲袋深度深是M3M发生急性冠周炎的危险因素,这些类型的M3M建议进行预防性拔除。

  • 口腔种植学研究
  • 罗依麟, 蓝冬萍, 满毅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3): 187-19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3.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使用静置7 d后的种植导板是否会影响种植手术的精确度,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纳入104例患者,共164颗种植体,依据导板静置的时间将患者分为2组:组1(≤7 d组)和组2(>7 d组)。按照患者种植位点的不同将其分为不同的亚组。测量种植体植入的误差,使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组1共纳入86颗种植体,组2共纳入78颗种植体,2组间根部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下颌、游离缺失、连续缺失和添加固位钉的病例中,相比组1,组2的种植体根部误差更大(P<0.05)。结论:在下颌、游离缺失和连续缺失的病例中,使用静置时间超过7 d的种植导板进行手术,会对种植精确度造成不利影响。

  • 综述
  • 冯源, 王佐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3): 194-1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3.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1(G protein-coupled estrogen receptor 1,GPER1)是一种雌激素的膜受体,其通过快速的细胞多效应作用引发下游反应,对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产生影响。因此,GPER1在雌激素介导的骨代谢中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对GPER1在骨代谢中的作用作了简要总结,包括GPER1在青春期参与骨生长的过程,在机体不同雌激素水平下的骨代谢中体现出的不同功能,以及其与其他受体共同作用参与了骨代谢。

  • 病例报告
  • 杨毅璇, 羊正林, 杨森, 郭丽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3): 198-2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3.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黏液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复习文献并分析包括本文报道的1例31岁女性患者在内的56例口腔颌面部软组织黏液瘤的临床资料。结果:纳入分析的56例口腔颌面部软组织黏液瘤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43∶1,平均年龄为(37.8±23.9)岁。9例随访资料不详,47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6(12~60)个月,复发率为10.6%~14.9%;术后2年复发率为4.3%,术后4年复发率为8.5%。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为病灶的数目和治疗方式。结论:口腔颌面部软组织黏液瘤是一种罕见、易被误诊、可复发的良性肿瘤,建议根据肿瘤部位,结合患者需求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通常情况下,使用单纯肿瘤切除术并保持4年以上的密切随访即可获得理想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