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3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4-28
  

  • 全选
    |
    专家论坛
  • 李金薇, 沙桐, 郑凯娟, 聂孟冬, 关苇杭, 史册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2): 81-86.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发布了第5版《头颈部肿瘤分类》。第5版的口腔和舌体肿瘤部分中,上皮性肿瘤相较于2017年的第4版作出了一些修改,其中包括将口腔潜在恶性疾病(oral potentially malignant disorders,OPMD)和口腔上皮异常增生(oral epithelial dysplasia,OED)作了分开阐述,并详细讨论了黏膜下纤维性变(submucous fibrosis,SF)和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相关性口腔上皮异常增生(HPV-associated oral epithelial dysplasia,HPVOED);在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部分,介绍了穿掘性癌(carcinoma cuniculatum,CC)和疣状癌(verrucous carcinoma,VC),并阐述了其特有的临床和组织学特征。本文总结了自2017年来口腔和舌体的上皮性肿瘤相关内容在临床、组织学和分子学研究中的最新进展。

  • 基础研究
  • 张倩, 康非吾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2): 87-93.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局部注射去铁胺(desferrioxamine,DFO)通过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调控破骨细胞对牙槽骨骨改建的影响。方法: 对C57小鼠局部牙槽骨注射DFO,通过micro-CT及组织学染色法观察牙槽骨骨量的变化;通过免疫荧光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se,TRAP)染色观察破骨细胞生成,之后用TRAP、免疫荧光等方法观察体外DFO通过HIF-1α对Raw264.7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 Micro-CT及组织学染色显示,DFO局部注射后局部骨密度降低、骨量减少;组织学染色发现,相比对照组,DFO注射组局部破骨细胞数量增多、HIF-1α表达增加;体外细胞培养发现DFO可促进Raw264.7细胞中HIF-1α的表达及其向破骨细胞分化。结论: DFO局部注射可促进牙槽骨骨改建及Raw264.7向破骨细胞分化。

  • 李少鹏, 杨海燕, 张力, 庞真贞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2): 94-99.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白藜芦醇对顺铂(cisplatin,DDP)引起的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细胞化疗耐药性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 取对数期CAL-27/DDP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培养)、白藜芦醇组(加入白藜芦醇200 μmol/L)、激动剂组[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10 ng/mL]、白藜芦醇联合激动组(加入白藜芦醇200 μmol/L、TNF-α10 ng/mL)。各组均培养48 h用于后续实验。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检测细胞内DDP蓄积与潴留;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拓扑异构酶Ⅱ(topoisomorasesⅡ,TopoⅡ)、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p65、磷酸化NF-κB(phosphorylated-NF-κB,p-NF-κB)p65、核因子抑制蛋白α(inhibition of NF-κB,IκBα)、磷酸化IκBα(phosphorylated-IκBα,p-IκBα)蛋白表达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白藜芦醇组增殖抑制率、凋亡率、药物蓄积量、药物潴留量、TopoⅡ蛋白表达升高,P-gp、p-NF-κB p65/NF-κB p65、p-IκBα/IκBα蛋白表达量的比值降低(P<0.05),激动剂组增殖抑制率、凋亡率、药物蓄积量、药物潴留量、TopoⅡ蛋白表达降低,P-gp、p-NF-κB p65/NF-κB p65、p-IκBα/IκBα蛋白表达量的比值升高(P<0.05);与白藜芦醇组比较,白藜芦醇联合激动组增殖抑制率、凋亡率、药物蓄积量、药物潴留量、TopoⅡ蛋白表达降低,P-gp、p-NF-κB p65/NF-κB p65、p-IκBα/IκBα蛋白表达量的比值升高(P<0.05);与激动剂组比较,白藜芦醇联合激动组增殖抑制率、凋亡率、药物蓄积量、药物潴留量、TopoⅡ蛋白表达升高,P-gp、p-NF-κB p65/NF-κB p65、p-IκBα/IκBα蛋白表达量的比值降低(P<0.05)。结论: 白藜芦醇可降低DDP引起的OSCC细胞化疗耐药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通路有关。

  • 王锦航, 崔子峰, 杨凯成, 陈彦平, 彭士雄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2): 100-107.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E2F转录因子1(E2F transcription factor 1,E2F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并阐明其在细胞凋亡和周期中的作用。方法: 基于R语言和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分析OSCC中E2F1的表达和临床病理的相关性,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发现E2F1参与的主要生物学过程。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E2F1在OSCC患者组织中的表达。通过细胞转染升高和敲低SCC15细胞系中E2F1的表达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E2F1表达的改变对SCC15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结果: E2F1在OSCC相关TCGA数据集中呈高表达,与T分期(T2或T4 vs T1)、组织学分级(G2或G3 vs G1)、临床分期(Ⅲ期vsⅠ期)、年龄(中年人vs青年人)和性别(男vs女)相关(P<0.05),多富集于细胞周期或核苷酸切除修复等基因组[P<0.05,错误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FDR)<0.25]。在37例OSCC患者组织中,E2F1的mRNA和蛋白均表达上调(P<0.001),表达上调的E2F1可降低SCC15细胞的凋亡率(P<0.05),以及在细胞周期中降低G1期的比率(P<0.01),并升高S期的比率(P<0.001)。结论: E2F1在OSCC中呈高表达,且可抑制细胞凋亡并促进细胞周期中G1/S期的转换。

  • 临床研究
  • 周杨一帆, 张京剧, 廖崇珊, 李思进, 倪可人, 时函, 康非吾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2): 108-114.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三维(three dimensions,3D)打印导板引导的微创骨皮质切开术辅助正畸治疗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就诊于我院的24例成人骨性Ⅱ类上颌前突患者,均需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前磨牙并使用种植体支抗内收上前牙,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常规正畸治疗,研究组在关闭间隙开始时实行3D打印导板引导下的微创骨皮质切开术,术后加力方式同对照组。分别对2组患者软硬组织变化相关指标和临床效果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研究组U1-SN(上中切牙长轴与SN连线交角)的变化值为(-1.49±2.18)°,U1-NA(上中切牙长轴与NA连线交角)为(-5.63±3.39)°,NA-Apo(颌突角)为-4.10 (-4.60,-2.00)°,U1-Apo(上中切牙突距)为(-3.10±0.95) m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关闭拔牙间隙过程中牙齿的每月平均移动距离[(0.90±0.21) mm]显著大于对照组[(0.54±0.15) mm],术后的牙根均未损伤,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牙根吸收程度、牙周探诊深度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在骨性Ⅱ类的错牙合畸形患者掩饰性治疗中,辅助3D打印引导下微创骨皮质切开术可有效实现上颌前牙的整体移动,缩短治疗时间,手术并发症较少,是骨性Ⅱ类患者掩饰性正畸治疗有效的辅助手段。

  • 刘志凯, 许春炜, 朱照琨, 刘瑶, 罗恩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2): 115-121.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基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正颌外科手术板设计方法,并比较其与普通数字化板的精度差异。方法: 通过相关软件程序建立正颌外科手术板的设计算法,得到可用的板自动设计程序,比较同一病例进行手术板设计所需时间。将40例骨性Ⅱ类错颌畸形患者(20例单颌,20例双颌)咬合模型纳入比较,分别由AI软件和人工数字化软件设计并打印手术板。将同一组模型分别戴入AI板与普通板后扫描获取数字化数据,比较整体偏差与部分牙尖位置偏差。结果: 牙列模型整体偏差分析结果显示,整体偏差均小于0.1 mm,表示AI板与普通板在引导模型就位上未见明显区别;牙尖位置偏差比较显示,AI板与普通板偏差距离均值约为0.10~0.14 mm;使用AI软件在单颌手术[(10.7±2.4)s]和双颌手术[(21.5±3.9)s]板设计中均可极大减少设计所需时间。结论: AI板精度与普通板相比,未见明显差异,同时其能够提升正颌手术板的设计效率。

  • 程维, 肖祎婷, 李雅冬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2): 122-128.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腮腺前缘咬肌入路(retromandibular transmasseteric anterior parotid approach,RMTMAP)与传统穿腮腺手术入路(retromandibular transparotid approach,RMTP)对髁突骨折患者术后面神经损伤及涎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对各大中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万方及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关于髁状突骨折的手术治疗入路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11月,并进行手动检索以避免遗漏。共纳入7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为中至高等,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有7篇文献纳入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术后均能达到满意的效果,RMTMAP组较RMTP组的术后面神经损伤发生率更低[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0.49,95%CI=0.25~0.97,P=0.04],RMTMAP组术后涎瘘发生率较低(RR=0.35,95%CI=0.15~0.85,P=0.02),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RMTMAP组术后面神经损伤及涎瘘的发生率均小于RMTP组,且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临床总结
  • 彭勇淳, 段红明, 吴汉江, 张胜, 范腾飞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2): 129-133.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单侧腓骨皮瓣修复双侧下颌骨放射性颌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 of the jaw,ORNJ)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1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采用单侧腓骨修复鼻咽癌放疗后双侧下颌骨ORNJ的7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42~56岁,所有病例原发肿瘤均为鼻咽癌,排除鼻咽癌复发。记录腓骨截骨、组织瓣存活、供区和受区的并发症及术后开口度情况。结果: 随访10~30个月,7例患者皮瓣完全成活,伤口愈合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受区动脉选择面动脉5例、甲状腺上动脉2例,受区静脉均行颈内静脉端侧吻合,1例患者术后6 h出现静脉危象,急诊手术探查,发现端侧吻合时静脉扭转,重新吻合静脉后恢复良好。切取腓骨长度为17.5~21.0 cm,平均18.2 cm,供区创口全部直接拉拢缝合,患者均未出现感染和跛行。术后双侧颜面部基本对称,患者对外形满意,开口度为2.5~3.3 cm。结论: 采用游离腓骨肌皮瓣移植修复双侧下颌骨ORNJ扩大切除术后软、硬组织缺损的方法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于涛, 辛志军, 尚将, 孙静, 曲伟栋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2): 134-137.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浅镇静技术在焦虑患者阻生牙拔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20例下颌阻生牙焦虑患者行丙泊酚静脉输入,在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达到80~85时拔除阻生牙,术中监测患者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等,术后指导患者记录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询问患者顺行遗忘情况,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数据统计,配对t检验比较术中生理指标与入室时的差异性,采用描述性分析法分析患者术中疼痛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术中HR、MAP、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均未出现异常,患者术后VAS评分为1~3分,对手术开始、黏膜切开及牙钻声音顺行遗忘,即焦虑得到缓解。结论: 针对牙科焦虑症患者下颌阻生牙的拔除,丙泊酚静脉浅镇静技术(BIS=80~85)即可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减轻患者焦虑,提高舒适度。

  • 徐万林, 卢浩, 吴一凡, 刘胜文, 杨雯君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2): 138-142.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分析小唾液腺来源的复发性多形性腺瘤(recurrent pleomorphic adenoma,RPA)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就诊于我院的小唾液腺来源RP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结果: 共收集17例小唾液腺来源的RPA,其中男性5例,女性12例;年龄为14~80岁,中位年龄为52岁;平均复发次数为2.8次,平均复发间隔为7.9年。按发病部位来分,发生于腭部的最为多见(52.9%),其次为颊部(29.4%)。复发肿瘤较大时可引起一定的症状,如骨质吸收、咽腔阻塞及面部膨隆等。17例患者中共计7例(41.2%)出现恶变,其中腭部来源的9例RPA中,有5例(55.6%)发生恶变。手术治疗的预后较好,平均随访5.7年,其中15例(88.2%)患者为无瘤生存状态。结论: 小唾液腺来源的RPA是一种较为少见的临界性肿瘤,好发于腭部,复发间隔时间较长。反复复发的小唾液腺来源的RPA易出现恶变,手术治疗的预后较好。

  • 综述
  • 陈永亮, 王佐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2): 143-145.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骨组织中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异质性与其空间位置密切相关。空间转录组(spatial transcriptomics)技术能够同时获得组织内空间单元的位置信息和转录组变化。近年来,空间转录组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组织器官的高分辨率和高通量转录组分析得以实现,并不断应用于骨骼系统的研究中。本文就空间转录组技术的进展及其在骨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武文婧, 苏俭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2): 146-149.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颞下颌关节炎(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itis,TMJOA)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给患者带来很大困扰。因此,探究TMJOA的发病机制,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参与调控TMJOA的发生、发展,在其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因此有望成为新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标。本文将对ncRNA在TMJOA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石琰, 郭昊, 郑凯娟, 杨镇鸣, 强金彪, 史册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2): 150-153.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在骨缺损修复和骨再生中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研究。许多证据表明,有效的内源性骨再生需要免疫系统的协调。在骨缺损愈合中,免疫细胞和BMSCs的相互作用是促进骨形成的关键。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多种免疫细胞通过释放的细胞因子和信号促进BMSCs的成骨向分化,从而利于骨缺损修复和骨再生,成为新的骨缺损修复治疗靶点。因此,本文就免疫细胞对BMSCs成骨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病例报告
  • 崔泽坤, 张心予, 胡雅琦, 郭燕军, 戚孟春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2): 154-158.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癌肉瘤(carcinosarcoma,CS)是一种由恶性上皮成分及恶性间叶成分构成的高度恶性肿瘤,发病率极低。本文报道1例由唾液腺导管癌和血管肉瘤构成的腮腺CS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对腮腺CS的发病情况、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分析、诊断及鉴别诊断、发病机制及组织来源和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疾病的进一步认知,完善腮腺CS病理学的进一步分类。

  • 赵华川, 何苇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2): 159-162.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low-grade myofibroblastic sarcoma,LGMS)的临床和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并通过报道发生在儿童下颌牙龈的1例LGMS,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疾病的认识。方法: 对1例发生在右下颌牙龈伴颌骨破坏的LGMS儿童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治疗、病理分析,并对国内外相关LGMS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患者因右下颌牙龈一无痛性包块入院手术治疗,病理提示为牙龈瘤,术后2周复发,行二次扩大手术,术后病理提示为LGMS。结论: LGMS是一种罕见的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好发于口腔,无明显的临床特异性表现,需要通过组织病理检查进行确诊,同时应与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平滑肌肉瘤等疾病相鉴别,临床上通常采用手术扩大切除,并应该长期随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