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种植是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的一种特殊生物学行为,其广泛存在于诸多恶性肿瘤中,并与肿瘤进展密切相关。目前多数研究着重于关注CTCs与肿瘤远处转移的内在联系,而对肿瘤自我种植现象的发生机制及生物学影响认识尚浅。本文针对CTCs通过自我种植在肿瘤进展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综述,为探究恶性肿瘤的进展机制提供新视角。
目的: 探究锌指蛋白260(zinc finger protein 260,Zfp260)对牙周炎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将Zfp260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转染进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转染后的细胞在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κB ligand,RANKL)诱导7 d后,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观察破骨细胞的形成,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破骨细胞分化标志基因的表达水平。基于Zfp260flox/flox小鼠(对照组)及基因型为Zfp260flox/flox Lyz2-cre-的髓系细胞条件性敲除Zfp260基因(Zfp260 conditional knockout,Zfp260CKO)小鼠(实验组)构建牙周炎模型,通过Micro-CT和组织学染色评价牙槽骨骨质破坏情况。结果: Zfp260在RAW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表达上调;沉默Zfp260表达后,RAW264.7细胞破骨分化能力下降,破骨分化标志基因表达下调(P<0.05);Zfp260CKO组小鼠牙周炎侧骨吸收程度较轻。结论: Zfp260正向调控破骨细胞形成促进骨吸收,提示Zfp260可能成为牙周炎骨吸收的防治靶点。
目的: 探究糖尿病小鼠拔牙创愈合过程中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1A(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1A,CDKN1A/p21)的表达变化及其对巨噬细胞迁移和极化的影响。方法: 选用C57BL/6雄性小鼠构建糖尿病模型并拔除右侧上颌第一磨牙,于拔牙后第1、3、7、14天取材。通过Micro-CT观测小鼠拔牙创硬组织愈合过程,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组织样本中p21、CXC趋化因子配体14(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14,CXCL14)及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mRNA相对表达水平。体外实验检测高糖刺激下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fibroblasts,hPDLFs)中p21、CXCL14 mRNA表达水平,细胞迁移实验观察巨噬细胞RAW264.7迁移能力的变化。CXCL14蛋白刺激巨噬细胞24 h后,通过RT-qPCR验证其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拔牙创愈合延缓,愈伤组织中p21 mRNA表达水平在术后第3天时明显升高,CXCL14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P<0.05)。同时,糖尿病组小鼠拔牙创愈伤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分化簇206(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206,CD206)的mRNA表达水平在拔牙术后第3天同步升高(P<0.01)。体外实验经高糖刺激hPDLFs后发现,p21、CXCL14 mRNA表达水平增加,且CXCL14的存在可促进巨噬细胞的迁移及其M2型极化。使用p21小分子抑制剂UC2288可降低hPDLFs中CXCL14 mRNA表达水平。结论: 糖尿病小鼠拔牙创愈合过程中,高表达p21的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可通过分泌CXCL14促进巨噬细胞的迁移及M2型极化。
目的: 研究光蛋白聚糖(lumican,LUM)和纤维调节蛋白(fibromodulin,FMOD)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蛋白质印迹法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对30例新鲜的OSCC组织及30例正常组织进行检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对50例OSCC石蜡标本及9例正常组织石蜡标本进行检测,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LUM和FMOD在OSCC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率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OSCC组织中,LUM和FMOD的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均P<0.001),但是二者的蛋白、mRNA表达水平均在不同分化程度的OSCC组织中无差异(P>0.05)。IHC结果提示,LUM和FMOD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均与肿瘤临床分期(均P<0.001)和淋巴结转移(均P<0.05)相关。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UM和FMOD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相关性。Kaplan-Meier分析结果表明,LUM和FMOD高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rate,OS)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tumor-specific survival rate,TSS)低于低表达组患者。Cox回归模型显示,LUM和FMOD的表达水平及临床分期是影响OSC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LUM和FMOD在OSCC中的表达显著升高,提示其可能在OSCC发生、发展中起促进作用,并可提示OSCC患者的预后情况。
目的: 探讨早期生长应答因子1(early growth response gene 1,EGR1)是否通过调控长链非编码RNA人白细胞抗原复合物11(long non-coding RNA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complex group 11,lnc-HCG11)和无翅基因/β-连环蛋白(wingless/β-catenin,Wnt/β-catenin)通路影响人牙周膜干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hPDLSCs)的成骨分化。方法: 通过载体转染过表达和干扰EGR1和lnc-HCG11在hPDLSCs中的表达,通过β-catenin抑制剂IWR-1抑制该通路的活化水平,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干预效果。对上述处理的hPDLSCs进行成骨诱导后,利用RT-qPCR检测成骨基因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Ⅰ型胶原α1(collagen typeⅠα1,COL1A1)、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骨钙素(osteocalcin,OCN)的表达水平,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的矿化水平。结果: 过表达EGR1促进了hPDLSCs中lnc-HCG11的表达,过表达lnc-HCG11促进hPDLSCs中RUNX2、COL1A1、OPN、OCN的表达水平及矿化水平,沉默lnc-HCG11抑制EGR1的促成骨分化作用,加入IWR-1后抑制了活性β-catenin的表达,同时削弱了lnc-HCG11对hPDLSCs的促成骨分化作用。结论: EGR1通过激活lnc-HCG11/Wnt/β-catenin通路促进hPDLSCs的成骨分化。
目的: 研究带蒂复合组织皮瓣移植术联合点阵激光(fractional laser,FL)在头面部中重度烧伤患者美容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23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82例头面部中重度烧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带蒂复合组织皮瓣移植术,研究组采用带蒂复合组织皮瓣移植术联合FL疗法。对比2组干预效果、皮瓣存活率、皮肤愈合时间,干预前、后皮肤弹性、光泽度、瘢痕评分,以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水平;统计2组不良反应(感染、血肿、皮瓣挛缩、伤口裂开)发生例数。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皮瓣存活率、皮肤弹性评分、光泽度评分、瘢痕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皮肤愈合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血清TNF-α、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带蒂复合组织皮瓣移植术联合FL疗法可提高头面部中重度烧伤患者的美容修复效果,联合应用可加快皮肤愈合,减轻炎症刺激,减少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后,新形成的上颌窦底表面出现白色阻射线样影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41例接受了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并植入人工骨移植材料的患者进行8~64个月的随访。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观测人工骨移植材料的变化情况,并记录患者的全身情况(如吸烟史、糖尿病史)及术前局部情况(如上颌窦囊肿或上颌窦黏膜增厚)。结果: 41例患者共45侧上颌窦接受了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并植入人工骨移植材料,其中6例患者的6侧上颌窦(发生率为13.3%)在新形成的上颌窦底表面出现了白色阻射线样影的影像学改变(下文称为“类骨白线”,形成的组织结构下文称为“类骨皮质”)。类骨皮质形成的时间为术后10~36个月。有2例患者于术后10个月发现类骨皮质形成,并分别在术后26个月和30个月时发现类骨皮质增厚。结论: 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后,部分病例在骨结合过程中,新形成的上颌窦底表面会出现类骨皮质样结构,且随时间延长有所增厚。
目的: 探讨牙旁囊肿(paradental cyst, PC)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为明确诊断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2年9月于山东大学口腔医院治疗的10例P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结果、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结果: 10例PC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34.9岁。9例发生于下颌骨(5例累及48牙,4例累及38牙);1例发生于上颌骨(累及18牙)。有4例受累牙齿部分萌出,6例受累牙齿未萌出。7例患者表现为肿胀、疼痛等症状,3例无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包括病变组织刮除术及相关牙齿拔除术。术后随访1~5年,均无复发。结论: PC主要好发于下颌第三磨牙区,影像学上呈现半月形边界清楚的透射影。肿胀疼痛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骨组织工程(bone tissue engineering,BTE)支架的成分、孔径、孔隙率、机械性能等对骨再生的影响已被广泛研究。然而,目前关于其多尺度结构设计影响骨再生的研究仍不充分。基于仿生技术的发展,通过模仿天然材料的多尺度结构来改善BTE支架的机械性能和生物学活性以促进骨再生,是一种有前景的策略。因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仿生结构材料在BTE支架中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旨在为设计出性能更优越的BTE支架提供灵感。
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是下颌骨各项生理运动的结构基础,但其自我修复能力较差,病理状态导致的软骨与骨缺损难以再生。成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凭借其成软骨与成骨多向分化能力成为TMJ组织再生修复的研究热点。本文将聚焦TMJ中存在的成体MSCs,并对其近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牙槽嵴保存技术(alveolar ridge preservation,ARP)可阻断或减缓牙槽骨吸收,实现剩余牙槽嵴的保存或增量,降低种植位点植骨的比例和治疗难度。尽管ARP是一种有效减少骨吸收的方法,但在手术方法、时机等方面仍存在争议。本文将对近年来ARP的材料选择与临床程序、临床疗效、影响预后的因素、治疗决策树和术后并发症进行综述。
目的: 探讨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K/T-cell lymphoma of nasal type,ENKTL-NT)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为临床医生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报告1例以上腭黏膜呈中线对称溃疡为主要症状的ENKTL-NT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分析。结果: 于我院多次活检明确诊断后,通过联合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术后随访9个月,患者死亡。结论: ENKTL-NT在临床上较少见且临床特征复杂,即使结合组织活检往往也难以明确诊断。对于长期不愈的口腔溃疡应保持高度警惕,推荐采用多处重复活检策略以提升诊断准确性。
目的: 回顾性分析2023年5月云南省凤庆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洗牙后出血不止的病例,探讨由全身因素引起的口腔操作后出血不止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 入院后,请心血管内科、药剂科、血液内分泌科会诊,局部外用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及冰生理盐水,静脉滴注维生素K、氨甲环酸。结果: 入院48 h后局部止血,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复查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异常。结论: 口腔有创操作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对于长期服用抗凝药的患者,尤其是多药联用者,多学科会诊可有效指导治疗,降低术后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