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2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4-12-28
  

  • 全选
    |
    专家论坛
  • 陈万涛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4, 24(6): 4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4.0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泛素化修饰是机体一种非常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其广泛参与细胞周期、DNA修复、信号转导、转录调控等生物学过程。近些年,蛋白质泛素化修饰在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尤其是E3泛素连接酶,它能特异性识别作用底物,泛素化修饰的特异性就取决于该连接酶。研究表明,E3泛素连接酶功能异常与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分析特定的E3连接酶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和机制,有助于加深对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分子机制的认识,为恶性肿瘤相关分子分类和治疗靶点提供实验基础。本文对E3泛素连接酶CHIP的功能,尤其与上皮性癌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基础研究
  • 李宁,江莉婷,谢银银,魏立,高益鸣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4, 24(6): 4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4.0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建立的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发育过程中蛋白表达差异谱,分析可能参与的信号通路,为进一步认识髁突软骨生理性及病理性生长改建的信号调控机制提供相关信息。方法:收获出生后1、7、14、28 d共4组SD大鼠髁突软骨细胞,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鉴定软骨细胞。提取各组软骨细胞总蛋白,采用iTRAQ标记定量蛋白,2D nano-HPLC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获取出生后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发育过程中差异蛋白的表达谱,所得数据用MASCOT软件处理,筛选样本之间有意义的差异蛋白,运用GO法及David软件进行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共鉴定137种具有可信度表达的蛋白,有44种蛋白参与至少27条KEGG信号通路,其中ECM-受体相互作用、焦点粘连、actin骨架调节、Ca2+信号通路、血管平滑肌收缩、GnRH信号通路、肌醇三磷酸代谢、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以及核糖体等信号通路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大鼠髁突软骨发育中,各信号通路蛋白在时间、空间上差异性表达,共同形成复杂的信号传递网络。
  • 李金超,刘继光,刘茁,高子龙,江欣,李守宏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4, 24(6): 4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4.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9(FGF-9)对体外培养的小鼠上颌突间充质细胞成骨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培养E12.5(胚胎第12.5天)的小鼠上颌突间充质细胞,取第1代细胞进行成骨诱导,实验组加入FGF-9人重组蛋白,诱导培养1周后通过qPCR、免疫荧光和茜素红染色检测其成骨能力。结果:体外培养的E12.5小鼠上颌突间充质细胞表达FGF9和FGFR3。成骨诱导可促进上颌突间充质细胞表达成骨标记物ALP、Runx2和OCN;加入FGF-9人重组蛋白可降低成骨标记物ALP、Runx2和OCN的表达,减少钙结节形成。结论:体外培养时,FGF9参与负调控上颌突间充质细胞的成骨分化。
  • 蒋沂峰,杨希,陈龙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4, 24(6): 4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4.06.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上、下颌骨的发育差异可能是由于两者差异性地表达某些基因而造成的。本文拟对E9.5(胚胎第9.5天)小鼠上、下颌弓差异性表达的基因进行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从GEO 数据库获取E9.5小鼠上、下颌弓差异性表达的基因,应用DAVID和GeneMANIA数据库分析这些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经过DAVID数据分析,这些在E9.5小鼠上、下颌弓差异性表达的基因被富集到不同的生物学过程或分子功能的子集中,如“转录因子活性”、“系统发育”和“骨骼系统发育”等。其中BTB7B、SOX10、TSHZ2、GSC、GLIS2、MEIS1、CITED2、IRF9、BARX1、MSX1、DLX6、CSRNP1、HEYL、MKX、PITX1和NFIB,这16个基因被富集到“转录因子活性”这一分子功能子集。通过GeneMANIA数据库分析,建立了这16个基因及一些预测基因的分子网络图,显示这些基因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结论:上、下颌骨在发育过程中存在许多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对上、下颌骨特异性发育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的16个转录因子包括BTB7B、SOX10、TSHZ2、GSC、GLIS2、MEIS1、CITED2、IRF9、BARX1、MSX1、DLX6、CSRNP1、HEYL、MKX、PITX1和NFIB,它们彼此密切相关且相互作用形成调控网络。在研究上、下颌骨差异性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时,需要关注由这些基因形成的调控网络。
  • 周琳怡,乔亚南,刘楠,曹寅,张磊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4, 24(6): 4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4.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对不同组分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PCHA)支架材料的可吸收性进行评价。方法:将制得的不同孔隙率、不同碳酸根含量的15种PCHA样本(n=3),置于100 mL、pH=4.0的醋酸钠缓冲液(模拟破骨细胞造成的酸性环境)中;对照组为羟基磷灰石(HAP)及脱脂处理过的牛松质骨。每组材料均分别在浸泡1 、4 、8 h或1、2、3、4、5、7 d后,取0.1 mL浸提缓冲液进行Ca2+浓度测定,以评价材料的可吸收性。结果:各PCHA实验组和牛松质骨对照组的Ca2+浓度,均随浸泡时间增加而增高,HAP对照组无明显变化。随着碳酸化程度和孔隙率的增加,PCHA的溶解速率也随之增加。其中7-40组、7-60组、8-40组、8-60组、8-70组、9-70组在各时间点测得的PCHA溶出钙离子浓度,与对照牛松质骨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几组PCHA与牛松质骨具有最相似的可吸收性。结论:PCHA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可吸收性,碳酸化的程度和孔隙率的大小是影响其可吸收性的重要因素。
  • 临床研究
  • 冯晓东,张春蕾,蒋子超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4, 24(6): 4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4.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1—2012年,我院收治的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患者56 例,采用正颌联合正畸的方法进行治疗。随访6~24个月,观察牙颌面畸形改善情况。结果:56 例患者面形改善明显,咬合关系良好,随访无复发。比较手术前后的头影测量值进行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颌外科联合术前、术后正畸,可明显改善面部畸形,减少术后复发,是治疗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理想手术方式。
  • 李涛,黎钢,雷荣昌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4, 24(6): 4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4.06.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比较关节腔注射治疗、超短波物理治疗、药物口服治疗对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初期骨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透明质酸钠(Sodium hyaluronate,SH)关节上腔注射法、超短波物理治疗法、双氯芬酸钠(diclofenac sodium)联合盐酸氨基葡萄糖(glucosamine hydrochloride)口服法进行治疗。利用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指数(dysfunction index,DI)及疼痛直观模拟标尺(visual analog variables,VAS)对比各组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疗效。结果:治疗后1周各组疗效无差异(P>0.05);治疗后1个月注射组及超短波组疗效优于药物组(P<0.05);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注射组疗效显著优于短波组及药物组(P<0.05)。结论:药物口服及超短波物理治疗疗效稳定性较差。透明质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法的疗效稳定性值得肯定。
  • 王玉凤,薛昌敖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4, 24(6): 4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4.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超声骨刀在颌骨囊肿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8例颌骨囊肿患者,随机分为A和B两组。A组采用超声骨刀手术, B组采用传统骨器械手术。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伤口愈合及重要解剖结构(上颌窦黏膜、鼻腔黏膜、下颌神经管等)损伤情况。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及重要解剖结构损伤均显著小于B组;A组与B组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创口均一期愈合。结论:超声骨刀安全、高效,降低了手术并发症。
  • 曹裕中, 廖涛, 谢思根, 邱成端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4, 24(6): 4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4.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开窗减压术治疗下颌骨大型囊性病变,探讨其在下颌骨功能性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4例下颌骨大型囊性病变患者采用开窗减压术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通过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34例病例术后随访1~9年。11例囊腔基本完全消退未进行二期处理,23例囊腔显著缩小行二期刮治手术。所有病例形态功能恢复良好无复发。结论:开窗减压术治疗下颌骨大型囊性病变,是保存下颌骨形态及功能的有效方法。
  • 口腔种植学研究
  • 张庆福,刘国勤,刘刚,陈骏,张新海,牛璐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4, 24(6): 4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4.06.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在自体骨移植、引导骨再生实现骨增量的基础上,通过种植方法对外胚层发育不全综合征导致的牙列缺损进行修复。方法:对1例牙槽骨重度萎缩的外胚层发育不全综合征患者,先后通过自体髂骨游离移植、引导骨再生技术,使患者牙槽骨实现宽度、高度上的增量和上下颌牙槽骨空间位置的改善,然后在上下颌骨牙槽骨分别植入5枚、4枚种植体,最后采用种植固定桥修复方法恢复患者牙列缺损。结果:通过自体髂骨游离移植和引导骨再生技术,患者上下颌牙槽骨在高度和宽度的增量能满足种植体植入需要,同时唇舌向位置关系得到改善,种植体支持的上下颌固定桥修复体较理想地恢复了患者牙列的完整性,咬合关系良好。结论:对牙槽骨重度萎缩的外胚层发育不全综合征患者,综合应用自体骨移植、引导骨再生等技术,能解决患者种植修复过程中牙槽骨量严重不足的问题。
  • 临床总结
  • 梁荣奇,廖贵清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4, 24(6): 4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4.06.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腮腺手术中同期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术修复面部凹陷畸形的效果,及其对味觉出汗综合征(Frey综合征)预防作用。方法: 对29例腮腺肿瘤病人行肿瘤加腮腺深叶或全叶切除术,其中18例同期行蒂在上的胸锁乳突肌瓣转移修复术为研究组;剩余11例,只行腮腺肿瘤切除术为对照组。术后随访观察治疗结果。结果: 两组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经过12~18个月随访,研究组侧面外形良好,颈部外形及功能正常,未出现Frey综合征。对照组,面部外形较差,5例出现Frey综合征。结论: 胸锁乳突肌瓣转移术能明显改善腮腺肿瘤术后面侧部畸形,同时能有效降低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率。
  • 赵忱光,张军,王津惠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4, 24(6): 4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4.06.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95%无水乙醇联合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疗舌前腺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以95%无水乙醇0.5 mL,混合地塞米松注射液2 mg患部注射(49例),并与传统硬化剂注射(48例)对照研究。每周注射1次,连续注射4周。定期观察回访6月。结果:95%无水乙醇联合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法治疗舌前腺囊肿,治愈率、有效率明显优于传统硬化剂注射(P<0.05)。结论:95%乙醇和地塞米松两者结合注射治疗舌前腺囊肿的优点突出,值得临床推广。
  • 叶满军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4, 24(6): 4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4.06.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幼儿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提高治愈率。方法:对收治的6例幼儿(1~6岁)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因、发病特点、病情发展和治疗要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男性5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岁。腺源性5例,牙源性1例,治疗时间3~14 d,平均8.5 d。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经积极治疗5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掌握口腔解剖生理和儿童疾病的特点,兼顾局部和全身的综合治疗方法,可提高低龄儿童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愈率。
  • 综述
  • 刘鑫,王佐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4, 24(6): 4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4.06.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曹宁宁,郑凌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4, 24(6): 4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4.06.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盛夏涵,蔡协艺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4, 24(6): 4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4.06.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刘志刚,王斌,关华,冯靓婧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4, 24(6): 4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4.06.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徐小方,于开涛,葛成,党军,邹敬才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4, 24(6): 4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4.06.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