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第2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6-10-28
  

  • 全选
    |
    专家论坛
  • 汤春波, 张晓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 26(5): 3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6.0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牙周病作为口腔常见疾病,是引起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的牙周炎症和牙齿松动给患者的美观与饮食带来了不便。通过种植义齿尽早修复牙周病患者缺失牙、获得长期稳定的修复效果,一直是国内外种植医师共同追求的目标。重度牙周炎患者存在严重的牙槽骨吸收,相较于其他患者具有较高的感染风险,如何在保存剩余牙槽骨的前提下得到较好的种植义齿修复,尽早恢复美观与功能是种植医师面临的挑战。国内外学者针对牙周炎患者种植外科时机与种植修复时机选择的观点不一。本文针对重度牙周炎患者口内菌群对种植体的影响、种植体植入时机及种植修复时机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够为重度牙周炎患者种植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 基础研究
  • 蔡文姬,王佐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 26(5): 3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6.0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影像学和组织形态学观察,比较脱位牙的再植位点与自然愈合拔牙创的牙槽骨高度,并观察保留或刮除牙周膜对再植脱位牙的牙槽骨骨量影响。方法:选取3只成年雄性健康Beagle犬,间隔拔除其下前牙3颗,并将每只实验犬的前牙分成3组,有牙周膜再植组 (T1),无牙周膜再植组(T2), 拔牙创自然愈合组(T3)。4个月后处死Beagle犬,切取实验位点组织块,Micro-CT扫描分析,制作硬组织磨片,HE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形态学观察。结果:Micro-CT分析显示,T1组骨小梁数量(Tb.N)多于其他两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T2和T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小梁间隙(Tb.Sp)在T1组间隙明显小于T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和T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量比(BV/TV)、骨小梁厚度(Tb.Th)等骨微参数,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E染色显示,在所有试验位点颊侧牙槽嵴发生垂直骨降低,但三组间骨量吸收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距颊侧牙槽嵴顶以下1 mm位置处的颊侧骨壁的水平宽度,T2和T3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2、3 mm两个水平位置处,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牙拔除后20 min内,牙再植回拔牙窝中,相比于自然愈合,可以保留更多牙槽骨骨量,而进一步保留再植牙的牙周膜活性,更有利于颊侧新骨形成。
  • 曹清清,柯金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 26(5): 3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6.0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甲状旁腺素(PTH)在持续性或间歇性作用方式下对共培养的髁突软骨细胞和BMSCs 分化和骨质形成的影响。方法:根据PTH 应用方式不同分为3组:PTH持续应用组、PTH 间歇应用组、空白对照组。用茜素红染色检测培养6 d和14 d后,各组细胞矿化结节的形成情况;用碱性磷酸酶检测试剂盒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应用Western blot 和Real-time PCR 检测BMSCs 成骨分化、骨形成相关蛋白和基因mRNA。结果:PTH 间歇应用组在6 d和14 d时形成的矿化结节数量最多,而PTH 持续性应用组形成的矿化结节在3组中数量最少。经过6 d和14 d的PTH 作用,PTH间歇应用组的ALP活性,RUNX2、BSP 和MMP13蛋白,成骨分化标志物RUNX2,ALP 和骨形成相关基因OCN及OSX的表达,均明显高于PTH 持续应用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PTH 持续应用组COL2a1的mRNA及成骨抑制基因SOST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PTH 间歇应用组(P<0.05)。结论:间歇性应用PTH可明显促进共培养体系的成骨向分化及骨质形成,而持续性应用PTH 则抑制该过程。
  • 顾小军,王腾勇,刘新庆,徐速,章根训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 26(5): 3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6.0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miRNA-21在口腔鳞癌患者唾液上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2012-01—2015-06期间,新余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64例口腔鳞癌患者及25例健康对照人群为研究对象,收集唾液标本,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唾液标本中miRNA-21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口腔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联系。结果:口腔鳞癌患者唾液上清液中miRNA-21的表达水平(2.75±0.94)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0.78±0.45,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唾液上清液中miRNA-21表达水平与口腔鳞癌细胞分化程度(P<0.01)及淋巴结转移状态(P<0.05)显著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唾液上清液中miRNA-21表达水平,评价口腔鳞癌细胞分化程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9.5%和66.7%。结论:口腔鳞癌患者唾液上清液中miRNA-21的表达上调,可能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唾液中miRNA-21可作为评价口腔鳞癌细胞分化的辅助指标。
  • 临床研究
  • 许振起,龙丽,张萍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 26(5): 3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6.0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联合采用小型钛板张力带固定,外加支抗钉辅助术后颌间牵引治疗下颌角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下颌角骨折12例患者采用口内切口,单个小型钛板行张力带内固定;同时植入正畸支抗钉,术后行颌间结扎,从术后感染、咬合关系、张口度等方面分析疗效。结果:术后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张口度恢复正常,咬合关系良好。仅1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术后半年出现伤口裂开、钛板外露现象。结论:单块小型钛板行张力带固定,辅助支抗钉术后颌间牵引治疗下颌角骨折是一种确实可行的方法。
  • 杨志诚,李玲,冯爽,隋晓栋,张莉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 26(5): 3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6.0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CBCT测量分析下颌后退手术治疗下颌前突畸形,对舌骨位置和气道间隙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单纯下颌前突畸形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经口内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于正颌手术前1周、术后2周、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测量治疗前后咽腔最窄处的矢状径、冠状径、截面积,同时舌骨点的三维位置,分析咽腔间隙大小及及舌骨体位置变化。测量数值配对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咽腔间隙均呈现缩窄趋势。舌骨发生了后下移位,其中术后2周向后、向下平均移动距离分别为2.64、1.56 mm,术后6月向后、向下移位分别为0.97、0.99 mm。术后2周咽腔的矢状径、冠状径及咽腔间隙分别为11.71 mm、3.05 mm、320.67 mm2,术后6月时分别为14.64 mm、3.23 mm、414.85 mm2。即随时间推移,舌骨位置及咽腔间隙有恢复正常范围的趋势。结论: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后,舌骨向后下移位,咽腔气道缩小,有可能导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发生,临床需予以重视。
  • 邹建明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 26(5): 3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6.0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第三磨牙即刻移植修复无法保留的第一、二磨牙的临床效果。方法:52例病例,拍摄治疗前X线片并测量受植区间隙及骨量。第三磨牙自体移植3个月后,根据临床检查及X线检查评价疗效。结果:经随访3月~5年,40例移植牙稳固,牙周无炎症,能正常行使功能,牙根无吸收,骨质愈合良好。11例牙根有轻度吸收,1例失败,术后跟踪随访。结论:第三磨牙即刻移植修复第一、二磨牙临床效果满意。
  • 口腔种植学研究
  • 曾嘉芙,吴涛,郑文龙,周健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 26(5): 3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6.0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制备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α)的Pluronic F-127复合凝胶材料,观察这种复合材料在体外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矿化及成血管作用和复合凝胶材料在兔上颌窦外提升术中的成骨及成血管效果。方法: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50ng/ml SDF1-α和质量百分比浓度0.1%的Pluronic F-127复合培养,MTT法检测其细胞毒性,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及茜素红染色。将18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进行上颌窦外提升术,双侧植入不同的复合材料(共3种)并进行对照。材料分别为:β-磷酸三钙(β-TCP),生理盐水及SDF-1α复合Pluronic F-127凝胶。于术后4、8、12周处死,X线片观察双侧上颌窦骨质形成情况,行HE染色、CD31+、CD34+、BMP-2及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成骨及成血管作用,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体外实验采用MTT法证实了0.1% w/w Pluronic F-127无细胞毒性(P>0.05)。BMSCs-SDF1α复合凝胶碱性磷酸酶染色下,细胞质可见大量碱性磷酸酶染色沉淀,其余3组未见沉淀。BMSCs-SDF1α复合凝胶、BMSCs-单纯凝胶、单纯BMSCs在成骨诱导培养条件下均产生矿化结节,非成骨诱导组未见矿化结节形成。体内实验,X线片结果显示BMSCs-SDF1-α复合凝胶及β-TCP充填侧均有阻射影,生理盐水组未见明显阻射影;HE染色结果显示BMSCs-SDF1-α复合凝胶成骨效果与β-TCP成骨效果明显,生理盐水组未见骨质形成,统计学分析表明BMSCs-SDF1-α复合凝胶成血管作用较β-TCP及生理盐水组明显增加。结论:SDF-1α复合Pluronic F-127凝胶能够成功诱导B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无细胞毒性,在体外及兔上颌窦内成骨、成血管效果明显。
  • 李慕勤,刘惠萍,刘苗,李德超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 26(5): 3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6.0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将具有骨诱导活性的褪黑素引入纯钛超声微弧氧化膜层中,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能否提高早期骨整合能力。方法:纯钛表面制备超声微弧氧化膜层(A组),再以硅烷为偶联剂(B组),进一步组装褪黑素(C组),植入新西兰大白兔的双侧下颌骨中2、4和6周,利用CBCT、扭力实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各组的种植体?鄄骨界面早期成骨情况。结果:纯钛超声微弧氧化膜层经硅烷偶联褪黑素制备的复合膜层表面保留微弧氧化的微孔形貌,增加了利于骨生成和生长的硅、碳和氮元素。添加褪黑素膜层骨结合能力最好,植入4周时的骨结合力达到峰值,其余2组植入6周时的骨结合力才达到峰值。添加褪黑素种植体骨界面新骨形成更早、骨量更多。结论:以硅烷为偶联剂在纯钛表面超声微弧氧化膜层表面组装褪黑素,获得的复合膜层种植体,能加速早期的骨组织的形成,具有更好的生物活性。
  • 陈颖,钱文涛,罗怡, 张瑛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 26(5): 3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6.0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后牙即刻种植的方法、效果以及临床意义。方法:对能满足即刻种植的20颗后牙经微创拔牙后,翻瓣或不翻瓣植入种植体,种植体周围植入骨粉,翻瓣者则覆盖生物膜。种植体植入3~6个月后常规取模,完成上部修复结构。种植体完成修复后随访6~34个月。结果:所有种植牙随访期间内正常行使功能,美学效果令人满意。CT示颊侧骨板骨吸收为(-0.65 mm±1.29 mm);近远中骨吸收为(1.23 mm±0.23 mm)。统计显示:即刻种植术前与术后龈乳头指数及种植体近远中骨吸收无明显差异,即刻种植后种植体颊向骨板吸收及种植体稳定系数与拔牙后牙槽嵴吸收有差异。结论:后牙即刻种植能有效维持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高度和宽度,对有即刻种植适应证的患者,可减少手术次数,缩短治疗时间,临床效果可靠。
  • 临床总结
  • 陈玉婷,李蜀光,魏海刚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 26(5): 3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6.0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股前外侧皮瓣坏死的原因及有效预防和处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01— 2015-12期间,54例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颌面部缺损的临床病例中,失败病例的详细资料,寻找可能导致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坏死的原因。结果:54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病例中有12例发生坏死,其中有2例全部坏死,10例部分坏死;1例因术中发现股前外侧皮瓣供血动脉发生变异,导致皮瓣全部坏死,1例因术后发生血管危象抢救失败导致全部坏死,其余10例部分坏死病例中,9例为静脉性栓塞,1例为动脉性栓塞,经重新打开吻合血管清除血栓后部分存活。在经处理后皮瓣存活的病例中,6例伴有糖尿病,血糖波动明显,2例为高血压,血管粥样硬化明显,2例为放疗后患者。结论:术前积极处理基础疾病,熟悉股前外侧皮瓣的走形,术中熟练掌握吻合血管技巧,术后仔细观察和护理,是减少股前外侧皮瓣坏死的重要措施。
  • 王津惠,刘浩,沈军,杨超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 26(5): 3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6.05.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颌面部软组织缺损性创伤的急诊治疗效果和经验。方法:对本院急诊科收治的128例颌面部软组织缺损性创伤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就创伤的原因、部位、缺损面积、治疗方法及效果等问题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28例中,应用随意皮瓣修复缺损98例,占76.56%;轴型皮瓣修复30例,占23.44%。本组病例缺损面积最大者3.8 cm×3.2 cm,最小者1.5 cm×0.8 cm,均获得满意的整形治疗效果。结论:颌面部创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应用整形外科技术急诊治疗颌面部软组织缺损性创伤,有利于受损组织血运的恢复,提高了创伤的治疗效果。
  • 李国民,傅新海,王廷斌,童熹,陈春晖,姜巧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 26(5): 3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6.05.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鼻底埋伏牙的定位作用。方法:2011-08—2016-03期间,共收治鼻底埋伏牙38例,拔除埋伏牙54颗,术前用多层螺旋CT(MSCT)精准定位,术中参照局部解剖标志进行核对准确性。结果:全部病例经术前螺旋定位,均顺利拔除埋伏牙,术后恢复良好,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多层螺旋CT对鼻底埋伏牙的定位准确,术前与术中判断完全一致。
  • 综述
  • 潘敏(综述),孙瑶(审校)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 26(5): 3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6.05.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骨代谢和骨的内稳态是由骨吸收和骨形成两个过程共同维持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神经系统参与骨发育、骨代谢的调节,以及骨的修复与再生。神经系统对骨代谢的调控主要是通过其分泌的神经递质及其广泛的外周神经突触实现的。在此,我们针对神经系统如何调节骨发育和骨代谢这一问题加以综述。主要内容包括交感神经、感觉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血清素、瘦素、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SEMA等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
  • 口腔医学教育
  • 陈建治,卢海平,冯剑颖,谷志远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 26(5): 3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6.05.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BL),探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为构建口腔医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奠定基础。方法:浙江中医药大学2012、2013、2014共3个年级的18名研究生纳入研究,在《口腔临床学》的教学中,将研究生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和PBL教学组。通过对研究生的PBL满意度调查,并比较2组课程测试成绩,评价教学改革的效果。结果:研究生对PBL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的满意度为88.9%。比较两组课程测试成绩,PBL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PBL的课程教学改革,可以提高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满足口腔医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的要求。
  • 病例报告
  • 唐燕驰,梁易,王晨星,杜一飞,袁华,万林忠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 26(5): 3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6.05.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1例因软腭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致睡眠中打鼾的患者,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后未好转,检查中发现软腭弥漫性肿大,活检明确诊断,通过小剂量放疗而有效治疗。同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给同类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