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第2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6-12-28
  

  • 全选
    |
    专家论坛
  • 宫苹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 26(6): 3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6.0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患者牙缺失导致固有的咬合关系丧失或因缺牙后影响咬合功能时,牙种植修复需要进行咬合重建。但由于牙列结构和咀嚼功能的个体差异较大,目前对治疗方案的评价指标尚无统一的量化标准。在临床工作中应以已有的理论、知识、经验为基础,将不同患者的特点纳入较成熟的相关认知结构,以修复为导向,严格执行牙种植临床路径。在实施治疗中综合患者的主观评价、医师的个人经验,减少医患主观因素对治疗方案实施及操作的影响,以保证牙种植修复体获得健康、稳定的咬合功能。
  • 基础研究
  • 王雅冰,苏俭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 26(6): 38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6.0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载免疫抑制剂SB203580的纳米粒-明胶(Ms-SB203580-gelatin)纤维缓释支架对牙周膜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hPDLCs)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ninases,MMPs)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透析法制备载药纳米胶束(Micelles-SB203580,Ms-SB203580),并通过电纺法构建载纳米粒明胶支架,检测支架材料的细胞相容性和对牙周膜细胞MMP-2、MMP-1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影响。结果:透射电镜显示载药纳米粒能负载于明胶纤维中;细胞与支架复合后增殖情况良好;实验组MMP-2、MMP-13的表达低于阳性对照组。结论:载药纳米粒明胶纤维缓释支架能明显地抑制炎症因子,可进一步应用于牙槽骨骨组织工程。
  • 杨世茂,郭延伟,李大鲁,王明国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 26(6): 39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6.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原代兔BMSCs,取第三代细胞进行干细胞鉴定,收集同一只兔耳缘静脉血离心制备PRF,将PRF与BMSCs置于Transwell小室中共培养并进行成骨分化。实验分组:A组为单纯BMSCs对照组;B组为PRF与BMSCs共培养组;C组为加入DKK1的PRF与BMSCs共培养组;D组为加入Wnt3a的PRF与BMSCs共培养组。茜素红染色观察各组钙结节形成情况,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检测各组ALP活性,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成骨成脂相关基因Runx2、 OCN、PPARγ2及LPL的mRNA表达,同时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因子CyclinD1及β-catenin的mRNA表达。结果:流式细术检测结果显示,原代培养的BMSCs符合间充质干细胞鉴定标准。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B组和D组的钙结节数量明显多于A组和C组,A组和C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结果显示,B组与D组的ALP活性较A组和C组明显增加(P<0.05),且两组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qRT-PCR结果显示B组与D组中的成骨分化标志基因Runx2、OCN的mRNA表达,较A组和C组显著增加(P<0.05),而成脂分化标志基因PPARγ2、LPL的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此外,B组和D组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因子CyclinD1及β-catenin的mRNA表达较A组和C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PRF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BMSCs成骨分化而抑制其成脂分化。
  • 李偲,陈凤山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 26(6): 3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6.06.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采用目标基因捕获联合二代测序技术探索BMP-Smad信号通路基因与下颌前突(mandibular prognathism)相关的变异。方法:从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集176例下颌前突患者及155例正常对照,分别采集5 mL静脉血并提取基因组DNA。采用NimbleGen捕获富集系统对病例对照组的23个目标基因的编码区和侧翼区进行捕获富集,通过Illumina Hiseq 2000测序平台进行测序。通过比较变异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差异,探索与下颌前突相关的突变位点。结果:共发现7个与下颌前突相关的常见变异,分别位于5个基因上:chr4:81975103(BMP3)、rs7078571(BMPR1A)、chr2:148686946(ACVR2A)、rs1128919(ACVR2A)、rs2070489(ACVR2B)、chr18:48610378(SMAD4)、chr18:48610376(SMAD4)。未发现罕见变异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通过目标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到了病例对照组中的常见变异和罕见变异,并发现了与下颌前突相关的可能致病基因BMP3、BMPR1A、ACVR2A、ACVR2B、Smad4。未检测到下颌前突的罕见致病位点。
  • 徐晓芳,贾晓威,郭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 26(6): 4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6.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CC趋化因子7在口腔白斑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1-03—2014-03期间,在我院口腔科治疗的口腔白斑患者43例,口腔鳞癌患者41例,以及正常口腔黏膜组织46份,利用免疫组化法对不同组织中CCL7和CCR7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CCL7蛋白在口腔白斑组织中的表达低于口腔鳞癌组织,而高于正常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R7蛋白在口腔白斑组织中表达低于口腔鳞癌组织,而高于和正常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口腔白斑组织中CCL7蛋白和CCR7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594,P<0.05)。结论:CCL7和CCR7蛋白表达均表现出从口腔正常黏膜组织到口腔白斑到口腔鳞癌逐渐升高的趋势,且二者呈正相关,可能参与了口腔白斑癌变过程。
  • 临床研究
  • 范靖华,齐伟,毛驰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 26(6): 4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6.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cN0口腔鳞癌患者颈部Ⅱb区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方法:对2008-01—2011-03期间就诊的,94例cN0口腔鳞癌患者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均在原发灶切除同期行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单独分离Ⅱb区淋巴结并进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在94例患者的102侧颈清标本中,22例患者的22侧颈部发生了转移。仅有1例舌癌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灶累及Ⅱb区,Ⅱb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5%,该患者还伴有颈部Ⅰ、Ⅱa区转移。结论:cN0口腔鳞癌颈部Ⅱb区淋巴结转移率较低,建议cN0患者行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时,可酌情保留颈部Ⅱb区淋巴组织。
  • 方冬冬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 26(6): 4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6.06.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可吸收骨固定系统在治疗颌面部骨折中的作用。方法:36例各种原因造成的颌骨骨折的患者,由患者及家属自主选择内固定材料,分为研究组19例和对照组17例。研究组,通过可吸收骨固定系统治疗颌面部骨折;对照组,通过金属骨固定系统治疗颌面部骨折。术后6、12、18、24周进行定期检查,随访创口愈合情况,影像学复查,进行临床综合疗效评估。结果:术后12 周研究组显效 16例、有效 3 例;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7例,进步2例。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研究组显效17例,有效2例;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2例,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24周研究组骨密度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在正确掌握适应证,选择合适病例的前提下,利用可吸收骨固定系统治疗颌骨骨折的患者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严格随机分组的临床研究证实。
  • 赵忱光,王津惠,李歆,周颖蕊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 26(6): 4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6.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老年无牙颌佩戴全口义齿患者埋伏智齿感染发病的临床特性,与佩戴义齿的关联,诊断要点及治疗效果,以提高该疾病的诊断率。方法:6年间对68例无牙颌埋伏智齿感染患者的临床病例进行深入分析归纳。结果:老年无牙颌佩戴义齿患者智齿感染临床症状表现多样,病程较长,久不愈,容易被临床医生误诊和忽视。结论:老年无牙颌患者在行全口义齿修复前应该全面检查,尽早拔除埋伏智齿,杜绝后患。
  • 口腔种植学研究
  • 尹伟,孙卫革,刘向辉,程义成,沈彬,王晨辰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 26(6): 4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6.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在种植体周围炎治疗中的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6只实验用比格犬共植入36枚种植体,建立种植体周围炎动物模型后测量种植体周临床指标作为基线数据。然后将36枚罹患种植体周围炎的种植体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常规刮治,B组采用常规刮治+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派丽奥),C组为常规刮治+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派丽奥)+半导体激光照射。治疗4周后通过大体观察、临床有效率和组织学切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建模时3组各项检查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C组的临床有效率最高,B组次之,A组最低(91.67%>75.00%>41.67%),其中C组PLI和SBI指标均优于B组[(0.25±0.45) vs (0.67±0.49),(0.33±0.49) vs (0.75±0.45),P<0.05]。组织学观察发现C组种植体颈部新生骨组织较多,垂直向骨缺损最小。结论:半导体激光在种植体周围炎治疗中可有效减少牙龈出血和病原菌量并能促进新骨形成,可作为种植体周围炎治疗的辅助手段。
  • 李阳,高永波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 26(6): 4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6.06.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bisphosphonate-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BRONJ)近年来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本文详细报道了种植术后发生的双磷酸盐相关性颌骨骨坏死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并结合文献讨论了可能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案及对口腔种植的影响,以提高口腔医师对这一疾病的防治意识。
  • 临床总结
  • 王珊珊,程继光,徐文华,陈新,周健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 26(6): 4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6.06.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硫酸钙、β-TCP(β-磷酸三钙)及生物玻璃(倍骼生)在颌骨囊肿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颌骨囊肿病例45例,行囊肿刮除术后,随机分为4组,骨腔内填充不同物质。A组:硫酸钙组;B组:β-TCP组;C组:生物玻璃(倍骼生)组;D组:空白组。术后观察患者术区肿胀程度,且1、3、6、12个月后拍摄CBCT或全景片,观察术区骨愈合情况。结果:A组患者术后1周内术区肿胀明显; A、C组患者6个月后,术区与正常骨组织无明显区别;B组患者12个月后,新骨几乎充填整个骨腔;D组新骨形成明显较A、B、C组慢。结论:在新骨形成方面,A、B、C组分别与D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硫酸钙会引起部分患者术区肿胀反应。
  • 房洪波,王蓓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 26(6): 4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6.06.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在锥形束CT冠状面上,通过对200例正常人颏孔位置的测量,来确定颏孔的正常位置。方法:在200例锥形束CT冠状面上,通过神经管的染色,来确定颏孔的位置;同时测量颏孔中心(A点)到唇侧牙槽嵴顶(B点)的距离,颏孔中心(A点)到唇侧下颌骨下缘与B?鄄A向下连线的交点(C点)的距离,并计算AB/BC、AC/BC的比值。统计颏孔位于在下颌第一、二前磨牙根尖,下颌第二前磨牙根尖及下颌第一磨牙根尖的例数。结果:颏孔位于下颌骨上下缘之间略偏上方;颏孔位于下颌第一、第二前磨牙之间者居多,位于下颌第二前磨牙及下颌第一磨牙根尖部者较少。结论:通过对颏孔正常位置的测量,对临床医生在进行手术操作时保护血管和神经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 田荣祥,任玉峰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 26(6): 4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6.06.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保守治疗治疗上颌窦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4例上颌窦骨折患者中严重移位的上颌窦前壁骨片初步复位,严密缝合关闭软组织伤口。结果:24例患者,软组织伤口均一期愈合。愈合面部外形基本满意,双侧基本对称,局部无明显凹陷。X线片显示:上颌窦前壁在6个月后恢复连续,外形接近正常侧。结论:上颌窦前壁骨折常可不予固定,仅在复位固定其他部位骨折时将内陷、错位严重的骨折片初步复位,与周围骨折断端接触,软组织严密覆盖,即可提供骨修复条件。
  • 综述
  • 许舒宇(综述),王佐林(审校)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 26(6): 4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6.06.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骨代谢的作用是多方面的。MSCs对破骨细胞和骨吸收的调控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MSCs对破骨有双面的调节作用,可能促进或者抑制,取决于炎症环境的情况。在一些生理、病理环境下,MSCs通过分泌相关细胞因子对破骨细胞的形成及功能起正向调控作用。但在某些炎症状态下,MSCs可能也通过旁分泌作用实现对破骨细胞形成和分化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在体外共培养破骨细胞与MSCs,MSCs对破骨细胞的形成表现出抑制作用。了解MSCs对破骨细胞的调控作用,有助于了解炎症微环境下MSCs对骨丢失的治疗潜能。
  • 齐颖(综述),赵玉梅(审校)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 26(6): 4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6.06.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口腔头面部疾病及外伤均可导致口腔颌面部及牙齿周围骨组织缺损。组织工程骨是修复口腔颌面部骨和牙周组织缺损的重要手段,而理想的种子细胞是得到组织工程骨的必要条件。牙髓干细胞容易获取,病原携带率低,培养效率高,具有成骨分化能力,与多种生物活性材料亲和性高,是组织工程修复骨缺损的理想种子细胞。本文对牙髓干细胞在口腔颌面部及牙周组织工程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病例报告
  • 陈波,胡欢,李东,施琥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 26(6): 4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6.06.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颌面部间隙感染目前仍然是口腔颌面外科的常见多发病。随着抗生素的普遍使用,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颌面部特殊的解剖结构,颌面间隙感染的并发症较多且危险。预防颌面感染并发症成为治疗颌面间隙感染的治疗的关键。颌面间隙感染并发髁状突破坏在国内外鲜有报道,本文将报道1例颞下间隙感染并发髁状突破坏的病例,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