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第2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9-12-28
  

  • 全选
    |
    专家论坛
  • 龙洁,鞠锐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9, 29(6): 3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9.0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伴随计算机辅助外科与口腔医学的不断实践结合,数字外科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包括术前手术规划、虚拟手术设计、三维打印数字外科导板、手术导航以及术后数字化评价等,各项技术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医工结合。数字导板作为数字化外科中的核心技术,已经被证实可显著提高手术精准度及缩短手术时间。本文围绕数字导板设计流程,数字导板在上颌阻生牙拔除、三叉神经定位、异物取出、颌面部骨折治疗及颌骨缺损精确修复重建等外科的临床实践,分别作了分析讨论,以期推进该技术的临床应用。
  • 基础研究
  • 周怡君,刘苍维,闫广兴,王爽爽,叶佳朋,张雪,胡月,郝新青,史册,孙宏晨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9, 29(6): 3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9.0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活化蛋白A受体1(ACVR1)对成牙本质细胞极化及牙本质形成的影响。方法:以Cre-LoxP系统建立牙源性间充质特异性Acvr1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取“Osterix-Cre; Acvr1 fx/-基因型小鼠”为实验组,同窝“Osterix-Cre; Acvr1 fx/+基因型小鼠”为对照组。取新生小鼠,通过HE染色观察小鼠下颌切牙的牙本质形成和成牙本质细胞形态;天狼星红染色观察下颌切牙的牙本质胶原排列;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高尔基体(GM130)在下颌切牙成牙本质细胞中的定位。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下颌切牙有牙本质形成缺陷,牙尖处可见骨样牙本质;从颈环至牙尖,成牙本质细胞形态由多角形变为高柱状,又变为多角形,极性从无到有,再逐渐消失,最终牙尖处部分细胞极性完全丧失。天狼星红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切牙的牙尖处胶原排列紊乱。GM130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切牙的近牙尖处成牙本质细胞中,高尔基体-细胞核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结论:Ⅰ型BMP受体ACVR1可维持成牙本质细胞极性并促进牙本质的有序形成,在调控牙本质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 解健, 苏俭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9, 29(6): 3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9.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制备载白藜芦醇(RES)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同轴纳米纤维膜,初步探究其对牙周组织炎症的抑制作用及其对根分叉病变牙槽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通过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具有芯-壳结构的纳米纤维膜,将白藜芦醇负载于纳米纤维的壳层,BMP-2负载于芯层。采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等对其进行表征;采用CCK-8法及qRT-PCR技术体外初步探讨其生物相容性、炎症抑制作用及促进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构建比格犬II度根分叉病变模型,并探究所制备的载药纳米纤维膜对牙周缺损组织的修复作用。结果:本实验制备的同轴纳米纤维膜,平均直径约为(280±12) nm,其表现出明显的芯-壳结构;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qRT-PCR结果显示同轴纳米纤维膜可显著下调牙周膜细胞炎症因子表达(P<0.05),并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相关基因表达(P<0.05)。动物实验显示,载白藜芦醇及BMP-2的同轴纳米纤维膜可以显著促进根分叉缺损的骨再生。结论:载白藜芦醇及BMP-2的同轴纳米纤维膜,可抑制牙周炎相关因子的表达,并促进成骨基因的表达,其对比格犬II度根分叉病变骨缺损具有一定促进修复作用。
  • 刘安琪,张立书,陈骥,金岩,胡成虎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9, 29(6): 3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9.06.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牙周膜中的Gli1阳性(Gli1+)细胞的成骨及成牙骨质能力。方法:通过构建特异性表达Gli1的转基因小鼠,观察Gli1阳性细胞在牙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应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Gli1阳性细胞与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和牙骨质附着蛋白(cementum attachment protein,CAP)的共定位情况。结果:成功构建特异性表达Gli1的双基因型小鼠,并观察到Gli1阳性细胞在牙周膜中广泛表达,且大部分均表达Runx2和CAP。结论:Gli1阳性细胞在牙周膜中广泛表达,可能参与了牙周组织的成骨和成牙骨质等生理性改建过程。
  • 临床研究
  • 刘志刚, 冯靓婧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9, 29(6): 3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9.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利用颞骨鼓部骨面引导显露面神经主干这一方法的临床可行性。方法:我们在2011-05—2017-05期间,共收治了41例单侧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手术均采用顺行面神经解剖方法行部分腮腺浅叶切除术,其中25例利用颞骨鼓部骨面引导的方法显露面神经主干(颞骨鼓部组),16例利用二腹肌后腹标志显露面神经主干(二腹肌后腹组)。比较2组显露面神经主干的成功率和所用的时间、术后面瘫的发生率。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2组的所有病例均顺利显露面神经主干。在显露面神经主干所需时间方面,颞骨鼓部组的平均时间是(16.05±3.28) min,二腹肌后腹组的平均时间是(19.81±3.72) min,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2)。在术后面瘫的发生率上,颞骨鼓部组25例患者中有9例发生面瘫(36.0%),二腹肌后腹组16例中有7例发生面瘫(43.8%),两组患者均为暂时性面瘫,且面瘫发生率的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620)。结论:利用颞骨鼓部骨面引导显露面神经主干,是一种安全、可靠和快捷的临床解剖路径。
  • 罗剑, 童庆春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9, 29(6): 3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9.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不同创面处理方法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临床就诊的299例骨埋伏下颌第三磨牙患者,用随机余数法将其分成3组。组1(103例):创面拉拢缝合+口服镇痛药物+口服抗生素;组2(96例):胶原蛋白海绵填塞+创面拉拢缝合+口服镇痛药物+口服抗生素;组3(100例):胶原蛋白海绵填塞+碘仿粉末填塞+创面拉拢缝合+口服镇痛药物+口服抗生素。比较3组术后出血、术后肿痛及术后干槽症的发生率。结果:组3术后出血、术后肿痛及术后干槽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预后优于组1和组2(P<0.01)。结论:组3创面处理方法更加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 冯婉晴,赵鹏程,刘锦星,胡蓉,黄慧敏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9, 29(6): 3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9.06.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采用喷鼻给药方式,将右旋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作为术前用药,对腭裂患儿术前镇静及预防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腭裂手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3组:咪达唑仑组(MID组)、右旋美托咪定组(DEX组)和生理盐水组(NS组)。麻醉前45 min对3组患儿采用喷鼻方式使用不同镇静药物。每种药物按每kg体质量用药的剂量如下:MID组为0.4 mg/kg,DEX组为3 μg/kg,NS组为与DEX组等容积的0.9%NaCl溶液。分析患儿喷鼻前焦虑评分、入室前焦虑评分、苏醒期疼痛评分、苏醒期躁动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DEX组和MID组患儿入室前焦虑评分明显低于NS组(P<0.05),DEX组患儿苏醒期躁动评分显著低于MID组和NS组(P<0.05),3组患儿术后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喷鼻咪达唑仑和右旋美托咪定均可作为小儿的术前镇静用药,而喷鼻右旋美托咪定能有效降低小儿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 侯磊,胡潇,叶翁三杰,吴中兴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9, 29(6): 3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9.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对成年人的CBCT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研究下颌舌侧副孔发生率及情况,以期为临床上正颌外科手术及下颌前牙区种植术的风险规避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0例符合条件的成年人CBCT资料,男女各30例,按性别进行分组。分别对下颌前牙区舌侧副孔的数量及位置分布进行统计,并测量舌侧副孔距离牙槽嵴顶和下颌骨下缘的距离、副孔与舌侧骨板所成角度。分析性别、左右侧,对副孔的发生率有无影响。结果:共发现下颌舌侧副孔175个,人均(2.9±0.59)个。其中以发现3个/人居多,最多的4个/人,最少的1个/人,没有未发现副孔者。男性总计发现87个副孔,女性发现88个副孔。男性舌侧正中副孔距下颌下缘平均距离为(13.2±3.2) mm,与舌侧骨板所成角度平均为(100.1±17.02)°;侧切牙区舌侧副孔距下颌下缘距离平均为(27.35±3.81) mm,与舌侧骨板所成角度平均为(141±13.12)°。女性舌侧正中副孔距离下颌下缘距离平均为(12.82±3.38) mm,与舌侧骨板所成角度平均为(103.5±18.34)°;女性侧切牙区舌侧正中副孔距离下颌下缘距离平均为(26.13±4.5) mm,与舌侧骨板所成角度平均为(137.1±15.95)°。副孔分布从近中向远中呈降低趋势。性别、左右侧对副孔距离牙槽嵴顶和下颌骨下缘的距离影响不大。结论:下颌前牙区舌侧副孔发生率较高,临床操作需注意风险评估。
  • 综述
  • 盛睿,袁泉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9, 29(6): 3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9.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牙源性干细胞是组织工程中重要的研究目标,其生物学功能受到多方面调控。表观遗传调控是指,在DNA中遗传物质不改变的情况下,基因的表达发生改变。这种基因表达的调控方式就称为表观遗传学调控。表观遗传调控影响广泛的生物学过程,包括胚胎发育、骨稳态、干细胞命运以及疾病进展等。现有的研究表明牙源性干细胞同样受到表观遗传修饰的调控。本文对近年来牙源性干细胞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裴庆国,王佐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9, 29(6): 3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9.06.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髓样细胞表达触发受体-2(triggering receptors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2, TREM-2)是新近发现的免疫球蛋白受体,对破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它通过与DAP12(DNAX activating protein of 12 kDa)形成复合体,接受信号,引起系列反应,参与破骨细胞的成熟和分化。本文对TREM-2 / DAP12复合体的形成、作用及有关TREM-2的配体做一综述,以期为颌骨代谢的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 病例报告
  • 李姣,安宁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9, 29(6): 3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19.06.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生牙属于牙齿数目异常的发育畸形,临床上可出现较多并发症,本文报道1例左下颌磨牙区倒置阻生多生牙病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