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3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2-28
  

  • 全选
    |
    专家论坛
  • 张陈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0, 30(1): 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0.0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肿瘤严重威胁身心健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的诊治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回顾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学科的发展历史,从精准医学、多学科协作、功能康复及学科发展等多层面总结临床现状,以期为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 刘伟龙, 李承浩, 石冰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0, 30(1): 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0.01.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在国内持续蔓延。口腔诊疗存在其特殊性,口腔科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需近距离面对患者的口鼻,而潜伏期的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前来就诊,极易造成医务人员感染,甚至导致疫情蔓延。疫情流行期间,原则上如非急诊手术,应延后择期进行。但因病情需要或需实施急诊手术时,应全面评估病情,掌握手术指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认真做好防护工作。为做好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管理与自身防护,避免疫情扩散,保护医患健康,现提出COVID-19流行期间开展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防控策略,供口腔科医生参考。

  • 基础研究
  • 陈雨蒙, 乔春燕, 刘欣辰, 孟琳, 任春霞, 郑梦丹, 郑适泽, 孙宏晨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0, 30(1): 9-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0.0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 TAM)的来源和极化机制。方法:用HNSCC的条件培养基将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VEC)诱导为肿瘤相关VEC,使用显微镜观察肿瘤相关VEC的形态,以RT-qPCR检测单核细胞趋化因子在肿瘤相关内皮细胞的表达,Transwell趋化实验检测肿瘤相关内皮细胞对单核细胞的趋化能力。进一步使用佛波酯(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PMA)将人单核细胞(THP-1)诱导为贴壁的巨噬细胞,与肿瘤相关内皮细胞共培养后,qRT-PCR检测巨噬细胞极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HNSCC相关VEC形态呈多角形,细胞间连接疏松,排列紊乱,并分泌多种单核细胞趋化因子将单核细胞趋化至肿瘤微环境,同时将其极化为白细胞介素-10(IL-10)、精氨酸酶1(arginase 1, Arg-1)高表达的M2型TAM。结论:在HNSCC中,肿瘤相关VEC招募单核细胞并将其极化为M2型TAM。

  • 张帆, 刘啸, 阿迪力·麦木提敏, 安尼卡尔·安尼瓦尔, 帕丽黛姆·图尔迪, 吴佩玲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0, 30(1): 16-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0.0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glutathione peroxidase-3,GPX-3)基因及蛋白在腮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以明确GPX-3与腮腺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为临床预测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及恶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 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3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3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瘤旁2 cm腺体组织,以及10例恶性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GPX-3 mRNA及蛋白的表达,对其相对表达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GPX-3 mRNA和蛋白在腮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瘤旁腺体组织,且在腮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PX-3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GPX-3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与肿瘤TNM分期及恶性成分比例有关,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PX-3在腮腺良性多形性腺瘤中低表达,且在腮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最低,提示GPX-3的低表达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及恶变密切相关。

  • 口腔种植学研究
  • 徐玉丽, 冉明, 杨星民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0, 30(1): 23-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0.01.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不同移植材料对拔牙后牙槽嵴保存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10—2019-06期间于我院口腔门诊行拔牙术、即刻牙槽嵴保存术的63例患者(135颗患牙)。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个研究组(A、B、C组),且各研究组拔牙后使用不同移植材料行即刻牙槽嵴保存术。其中A组为同种异体骨移植(20例,42颗牙),B组Bio-Oss Collagen骨胶原移植(26例,55颗牙),C组Bone Ceramic人工合成骨移植(17例,38颗牙);另取同期15例患者(33颗患牙)拔牙术后不填充任何骨替代材料作为对照组D组。各组在拔牙6个月后行延期种植,比较各组种植成功率、牙槽骨高度、牙槽骨宽度、牙龈乳头高度及美学效果。结果:A、B、C 3组的种植成功率及美学效果PE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槽骨高度值及高度吸收值比较,B组和C组间无差异,但均高于A组且小于对照组D组(P<0.05)。牙槽骨宽度值及宽度吸收值比较,B组和C组间无差异,但均高于A组且小于对照组D组(P<0.05)。牙龈乳头高度0~Ⅰ级及Ⅳ级的病例占比,A、B和C组间无差异,但均低于对照组D组(P<0.05);牙龈乳头高度Ⅲ级的病例占比,A、B和C组间无差异,但均高于对照组D组(P<0.05)。结论:微创拔牙后牙槽嵴保存术可有助于改善骨量丢失、保存牙龈乳头高度、提高美学效果,其中同种异体植入材料在减少牙槽骨横向及纵向吸收方面的效果更佳,具有推广价值。

  • 临床总结
  • 张明慧, 宋佳, 乔祺惠, 王绪凯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0, 30(1): 28-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0.0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电化学联合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舌血管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3-01—2018-05期间,在我院接受电化学联合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的舌血管畸形患者54例,病变大小为2 cm×3 cm~7 cm×9 cm,其中高流速血管畸形16例。根据病变大小给予电化学治疗量为5~10 C/cm2,平阳霉素注射量为3~5mL。术后给予抗生素和激素治疗。结果:随访 1~5年,5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效率达100%。患者术后常发生局部疼痛、肿胀等症状,症状一般于5~7 d后消失。所有患者术后主观感觉及舌体运动正常。结论:电化学联合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舌血管畸形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 丁红忠, 许从平, 丁晓燕, 王小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0, 30(1): 33-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0.0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时,牙误入翼颌间隙的原因、处理及防范方法。方法:回顾总结了4例在外院拔除时误入翼颌间隙的下颌阻生牙病例,其转诊至我院后的进一步临床处理过程与相关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报道,对此类移位至翼颌间隙阻生牙的原因、处理 、防范进行了总结。结果:本文病例均在首次拔牙术中发生牙移位后2~4 h内,急诊转至我院。在详细X线片定位后,嘱患者避免过度吞咽等动作,以免周围肌肉运动导致移位牙再向深面移动。在完善检查和良好四手操作配合下,经口内辅助小切口探查,配合术者手感触摸,寻找移位牙,最终4例移位牙均在15 min内顺利取出。术中需注意避免损伤邻近神经等重要结构。结论:阻生牙误入翼颌间隙的发生,与拔牙术前治疗方案的制订、医生技术水平密切相关。及时正确处理误入翼颌间隙的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可避免后期肿胀、感染的发生。

  • 王留宏, 程刚, 娄新田, 杨惠, 王一霖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0, 30(1): 36-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0.01.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正畸牵引拔除下颌近中阻生第三磨牙对改善邻牙牙槽骨缺损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07—2018-01期间,我院收治的单侧或双侧有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缺损的下颌第三磨牙近中阻生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正畸牵引组(30例)。对照组患者常规拔除下颌第三磨牙,正畸牵引组患者经正畸牵引1~6个月后拔除下颌第三磨牙。检测患者正畸牵引治疗前(T0)、拔牙前(T1)、拔牙后3个月(T2)、拔牙后6个月(T3)这几个时间点,下颌第二磨牙近中及远中牙槽嵴顶至釉牙骨质界高度、下颌第二磨牙近中及远中牙槽骨密度、张口受限情况。结果:正畸牵引组患者在T1、T2、T3节点时,下颌第二磨牙近中牙槽嵴顶至釉牙骨质界高度分别为5.16、3.98、2.12 mm,均低于对照组的7.16、4.57、3.1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12.250/0.001、8.963/0.001、56.680/0.001)。正畸牵引组患者在T1、T2、T3节点时,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槽嵴顶至釉牙骨质界高度分别为5.24、3.15、2.34 mm,低于对照组的8.12、5.49、3.1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17.670/0.001、43.280/0.001、15.110/0.001)。正畸牵引组患者在T1、T2、T3节点时,张口受限评分分别为2.10、1.25、0.68 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56、2.00、1.69 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9.690/0.001、30.530/0.001、41.120/0.001)。结论:正畸牵引拔除下颌近中阻生第三磨牙可有效改善邻牙牙槽骨缺损现象,增大牙槽骨密度。

  • 综述
  • 肖凡, 苏俭生, 韩雯斐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0, 30(1): 42-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0.01.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应激源激活下丘脑、蓝斑、杏仁核和海马等核团,诱发机体功能紊乱及相关的病理变化,表现出紧咬牙、咬甲癖、磨牙症,甚至颞下颌关节紊乱等口颌系统症状。三叉神经感觉及运动核团能调控咀嚼的口腔感受及咀嚼肌运动,并参与应激状态下的机体反应。本综述就中枢神经系统对应激的研究做了概括,并且总结了咀嚼刺激对于机体应激状态的正性调节作用,以期探讨压力应激下口颌系统的生理、病理反应的潜在发病机制,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 研究论文
  • 吴迪, 王佐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0, 30(1): 47-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0.0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牙周炎是由多种微生物与宿主免疫反应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等牙周支持组织。髓样细胞触发受体(triggering receptors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TREMs)是近年发现的一类细胞膜受体家族,其中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triggering receptors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1,TREM-1)主要表达于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细胞等骨髓分化细胞表面,也在血管平滑肌、上皮细胞中有表达。TREM-1、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oluble triggering receptors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1,sTREM-1)表达可被牙龈卟啉单胞菌等牙周病致病菌正向调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triggering receptors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2,TREM-2)在破骨细胞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与牙周炎导致的牙槽骨吸收有关。本文讨论了牙周炎病因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TREMs家族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 病例报告
  • 林文清, 胡砚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0, 30(1): 53-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0.0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 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是由于使用抗骨吸收或肿瘤靶向治疗类药物而产生的一种严重不良反应。临床上以颌骨骨外露、感染流脓、死骨形成为主要特征。近年来相关报道逐渐增多,但因药物引起上、下颌骨同时出现大面积坏死的病例尚罕见报道。现报告我院1例肺癌患者,因病长期应用双膦酸盐而引起药物性上、下颌骨大面积坏死的详细资料,并结合文献探讨此类病例的临床诊治要点。

  • 闫周, 罗晓玲, 郭爱军, 何海波, 邱建平, QIU Jianping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0, 30(1): 56-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0.0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1例胃腺癌牙龈转移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为临床上胃癌合并口腔肿物患者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报道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1例胃腺癌牙龈转移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过程及预后情况,同时结合文献对此类病例的临床特点与诊治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患者因“右侧下颌后牙区牙龈肿块6个月”来我院就诊,确诊胃腺癌病史1个月。经口腔活检,结合病史考虑为转移性腺癌(牙龈)。收入院后,择期行手术切除牙龈转移瘤,并进行术后化疗。患者目前伤口愈合良好。临床上此类患者较少见,一般胃癌发生口腔转移多为疾病晚期,预后较差,生存时间较短。结论:胃腺癌合并口腔转移病例在临床上较少见,其准确诊断应多结合病史、影像学及病理结果,患者多处于癌症晚期,预后一般较差。临床上对于胃癌患者的口腔肿物需予以重视,避免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