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录用


说明:以下列出经编委会审查通过,被本刊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尚未确定具体刊出日期, 其个别内容、版式可能与最后的发表版本稍有差异, 请以最后发表为准。本刊已经为这些文章分配了文章唯一和持久的doi,您可以使用doi直接引用本文。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病例报告
    杨毅璇,羊正林,杨 森,郭丽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黏液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复习文献并分析包括本文报道的 1 例 31 岁女性患者在内的 56 例口腔颌面部软组织黏液瘤的临床资料。结果:纳入分析的 56 例口腔颌面部软组织黏液瘤患者中,男女比例为 1.43∶1,平均年龄为(37.8±23.9)岁。9 例随访资料不详,47 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 36(12~60)个月,复发率为 10.6%~14.9%;术后 2 年复发率为 4.3%,术后 4 年复发率为 8.5%。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为病灶的数目和治疗方式。结论:口腔颌面部软组织黏液瘤是一种罕见、易被误诊、可复发的良性肿瘤,建议根据肿瘤部位,结合患者需求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通常情况下,使用单纯肿瘤切除术并保持 4 年以上的密切随访即可获得理想的疗效。
  • 基础研究
    齐延旭,马川,朱勇,黄晟栋,赵华强,张风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目的:构建自噬相关基因(autophagy-related genes ,ARGs)的预后风险评分模型和预测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的生存率。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数据库中检索差异表达的ARGs,通过 Cox 回归分析及套索(the 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回归分析确定预后 ARGs,构建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风险评分模型。根据中位风险评分将TCGA数据库和GEO数据集中所有病例归类为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使用Kaplan-Meier (K-M)法分析高、低风险组的OS,通过描述高、低风险组患者风险评分分布、生存状态分布和基因表达模式论证风险评分模型的准确性。构建列线图定量估计OSCC 患者的生存率。通过免疫细胞浸润差异分析探讨该模型预测OSCC预后的潜在机制。结果:筛选出37个差异表达的ARGs,构建了由6个预后ARGs(BID、DDIT3、VEGFA、FADD 、BIRC5和NKX2-3)组成的OSCC预后风险评分模型,该模型可作为OSCC潜在的独立预后因素。构建了列线图预测患者OS,校准曲线以图形方式验证了实际生存率和列线图的预测生存率之间的一致性。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风险评分模型和列线图可以为预测OSCC患者预后提供参考,并且这有助于理解自噬影响OSCC发生、发展的机制。
  • 病例报告
    王丽萍1郭雪琪1 陈斌1 魏永祥1宿玉成2葛林虎1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目的:通过1例5级钛种植体折裂病例,探讨高强度种植体折裂的相关影响因素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患者左上后牙缺失多年,三年前来诊行种植修复。种植体负载2年后折裂,要求重新种植修复。现完善患者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取出种植体6个月后重新种植修复。结果:种植体取出6个月后复查,缺牙区软组织恢复良好,角化龈充足,重新植入种植体4个月后复查骨结合良好。结论:种植体折断是临床较为少见的严重的机械并发症,一般与修复体非被动就位、修复体负荷过大、种植位点设计、种植体金属疲劳等有关,对已发生折裂的种植体应考虑完全取出。种植术前应根据患者情况科学考虑种植、修复设计,以防止种植体折裂的出现。
  • 临床总结
    罗剑, 童庆春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目的:观察骨埋伏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不同创面处理方法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临床就诊299例骨埋伏下颌第三磨牙患者,随机分成3组。组1:创面拉拢缝合+口服镇痛药物+口服抗生素;组2:胶原蛋白海绵填塞+创面拉拢缝合+口服镇痛药物+口服抗生素;组3:胶原蛋白海绵填塞+碘仿粉末填塞+创面拉拢缝合+口服镇痛药物+口服抗生素。比较3组术后出血,术后肿痛及术后干槽症的发生率。结果:组3术后出血、术后肿痛及术后干槽症的出现率明显降低,预后优于组1和组2(p<0.01)。结论:组3创面处理方法更加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 口腔种植学研究
    楚德国,宿玉成,李永成,吕铁铭,王琳丹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目的:评估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12-2018-07期间56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共83个位点行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术前CBCT测量剩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术中植骨,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体,术后即刻拍摄CBCT测量上颌窦底提升高度并观察窦底黏膜完整性。术后至少4个月完成修复,随访观察种植体存留率。结果:3个位点术中上颌窦黏膜破裂改为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位点黏膜破裂率3.61%,其余80个位点术后即刻CBCT显示5个位点上颌窦底黏膜破裂,位点黏膜破裂率为6.02%。80个位点中76个位点同期种植,3个位点延期种植,1个位点放弃种植。种植体直径4.00-5.10mm,平均4.73±0.35mm,长度8.00-11.50mm,平均10.27±0.69mm。术中、术后即刻上颌窦底黏膜均未破裂的75个位点术前RBH范围0.88-9.27mm,平均5.57±1.91mm,术后即刻上颌窦底提升高度4.54-15.14mm,平均8.09±1.99mm。手术至修复时间4-15个月,平均7.14±2.06个月,修复后随访时间1-20个月,平均9.36±4.60个月。2枚种植体修复前脱落,1枚种植体修复后脱落,总体种植体存留率96.25%。结论: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创伤小,相对安全可靠,近期种植修复效果满意。
  • 临床研究
    沈末伦,高超,翟沁凯,叶虎,赵君,郝新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可视化技术在埋伏牙拔除术前定位和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7-12—2018-12期间收治的97例埋伏牙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拍摄CBCT,将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Simplant Pro 11.0软件,构建颌骨和牙列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对埋伏牙进行定位分析,观察其与邻近解剖结构的关系,设计拔牙方案。手术方案确定后,在全麻下按照术前计划实施拔牙手术。结果:97例患者共123颗埋伏牙均按照术前设计的方案顺利拔除,无1例在术中改变手术方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神经损伤、上颌窦或鼻底穿通、邻牙损伤、异常出血等并发症。结论:三维重建可视化技术有助于埋伏牙的精确定位和拔牙方案的术前设计,值得临床推广。
  • 专家论坛
    吕春堂1, 张庆福2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