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流体剪切力(fluid flow shear stress,FFSS)刺激下大鼠原代髁突软骨细胞发生凋亡的特点。方法:采用16 dyn/cm2的FFSS刺激原代髁突软骨细胞0.5、1、2及4 h,用钙显色试剂盒检测细胞内钙离子(Ca2+)的变化;钙蛋白酶(Calpain)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Calpain的活性变化;荧光染色观察细胞骨架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踝蛋白1(Talin 1)、整合素β1(Integrin β1)、促凋亡调节蛋白Bim、B细胞淋巴瘤-2蛋白(B-cell lymphoma-2, Bcl-2)、活化形式的胱天蛋白酶-3(Cleaved-Caspase-3)等凋亡相关分子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FFSS刺激原代软骨细胞不同时长后,细胞内Ca2+浓度均显著上升,在1 h时达到峰值,并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Calpain的活性早期明显升高,于1 h达到峰值,但4 h时又降至0 h组水平;肌动蛋白(F-actin)及其相关的Talin和Integrin β1蛋白表达水平随加力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凋亡相关的Bim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分别呈现升高和降低的趋势;凋亡执行分子Cleaved-Caspase-3表达水平也逐渐升高(以上均P<0.05)。结论:FFSS刺激可升高细胞内Ca2+水平,激活Calpain,增加Talin蛋白的水解,最终导致软骨细胞凋亡。
目的:探讨前牙美学区植入种植体的颈部与唇侧骨板间距离对种植体周软硬组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6只健康Beagle犬,在双侧上颌第一切牙处(共12个位点)行数字化外科导板辅助下的即刻种植和早期种植,并分为4组,A组(早期种植1 mm组),B组(早期种植2 mm组),C组(即刻种植1 mm组),D组(即刻种植2 mm组)。早期种植不使用任何植骨材料,即刻种植在跳跃间隙内置入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 CGF)。均采用埋入式缝合,3个月后翻瓣行牙龈成形术,术后1个月处死Beagle犬。比较各组唇侧牙槽嵴垂直骨吸收(vertical bone resorption, VR)、水平骨吸收(horizontal bone resorption, HR)、唇侧骨板厚度(bone thickness, BT)、角化龈宽度(keratinized mucosa width, KW)、种植体-骨结合率(bone-to-implant contact, BIC)。结果:垂直骨吸收数值比较,A组大于B组,C组大于D组(P<0.05);水平骨吸收数值比较,A组小于B组,C组小于D组(P<0.05)。种植体颈部根方1 mm水平,A组的唇侧骨板吸收量大于B组。种植体-骨结合率比较,A组和B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大于D组和A组(P<0.05)。角化龈宽度比较,种植术后3个月内,C组小于D组(P<0.05);在种植术后4个月,A组小于B组(P<0.05)。结论:在前牙美学区,种植体颈部距离唇侧骨板1 mm时,种植体颈部发生明显骨吸收,角化龈宽度减少。在前牙美学区,种植体颈部距离唇侧骨板2 mm时,可以有效地维持唇侧牙槽嵴高度和角化龈宽度。
目的:探究NLRP3炎症小体(NACHT, LRR and PYD domains-containing protein 3 inflammasome)和胱天蛋白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Caspase-1)在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itis,TMJOA)患者滑膜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分离人颞下颌关节滑膜组织并进行滑膜细胞培养,另取3例髁突肥大患者的滑膜组织作为对照组。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检测滑膜细胞中NLRP3和Caspase-1的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滑膜细胞中NLRP3和Caspase-1的表达。结果:TMJOA患者滑膜细胞中的NLRP3和Caspase-1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NLRP3和Caspase-1在TMJOA滑膜细胞中高表达,说明它们与TMJOA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这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其分子机制。
目的:探讨颌面部恶性肿瘤手术前后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19年4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76例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参考《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治疗指南》疗效判定标准将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152例)和治疗无效组(2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并比较两组术前(T0)、术后1 d(T1)、术后3 d(T2)、术后5 d(T3)、术后7 d(T4)时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结果:组间不同时间点比较,T0时,治疗有效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治疗无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4时,治疗有效组D-二聚体含量均低于治疗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除T0和T4外,治疗有效组D-二聚体含量任意两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无效组D-二聚体含量任意两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凝血与纤溶系统异常,术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高于正常值,术后1 d其含量升高,而术后3~7 d下降并趋于正常值。监测D-二聚体含量变化可客观反映患者体内肿瘤细胞负荷与病情演变的情况,对评估手术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目的:通过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比较局部外用噻吗洛尔与口服普萘洛尔治疗表浅型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及副作用的发生率,评估外用噻吗洛尔能否成为表浅型婴幼儿血管瘤的一线用药。方法:在多个中英文数据库中搜索关于局部外用噻吗洛尔及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对比研究。根据研究目的选取效应量,先进行异质性检验,再进行Meta分析,应用漏斗图等评估发表偏倚。结果:共计纳入8篇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局部外用噻吗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显著优于口服普萘洛尔[RR=1.15,95%CI(1.01,1.30),P=0.04],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口服普萘洛尔组明显降低[RR=0.26,95%CI(0.17,0.40),P<0.000 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漏斗图等显示本文所纳入的文献无明显发表偏倚。结论:局部外用噻吗洛尔治疗表浅型婴幼儿血管瘤,其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口服普萘洛尔组,且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
目的: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儿童舌系带过短的疗效。方法:将2018年03月—2019年12月期间上海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20例舌系带过短患儿平均分为传统手术组和高频电刀手术组2组。然后比较2组患儿的手术效果。结果:高频电刀组患儿手术时间少于传统手术组患儿(P<0.05),其术后伤口出血、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传统手术组患儿(P<0.05)。两组均能有效改善舌系带过短,但对于粗厚型舌系带过短,传统手术组的改善效果优于高频电刀组。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均能有效地改善儿童舌系带过短,对薄膜型舌系带过短,用高频电刀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出血、感染少等优势,值得推广。但对于粗厚型舌系带过短,传统手术改善效果更明显。
目的:分析与评估开窗减压引流术在下颌骨囊性病变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101例下颌骨囊性病变行开窗减压引流术的病例资料,并进行疗效对比分析。其中,牙源性角化囊性瘤(keratocystic odontogenic tumor,KCOT)53 例,含牙囊肿(dentigerous cysts, DC)12例,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 AB)36例。结果:101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囊腔面积缩小。以单囊型角化囊性瘤及成釉细胞瘤的囊腔面积缩小最为明显;实性型或多囊型成釉细胞瘤缩小不明显,预后较差。结论:开窗减压引流术对于下颌骨巨大囊性病变及位于重要组织结构周围的病变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但术前需进行病例的选择,单囊型囊性病变为首选,多囊及实性型囊性病变的效果欠佳。
目的:探讨与比较奈达铂与顺铂联合紫杉醇治疗口腔癌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口腔癌患者80例,依据随机表分为奈紫组(n=40)和顺紫组(n=40),奈紫组给予奈达铂联合紫杉醇治疗,顺紫组给予顺铂联合紫杉醇治疗,比较2组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治疗疗效、不良反应及生存情况。结果:奈紫组和顺紫组经治疗后,CD3+、CD4+、CD4+/CD8+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奈紫组经治疗后,CD3+、CD4+、CD4+/CD8+明显高于顺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奈紫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顺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奈紫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顺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无失访病例,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7个月、总生存时间11个月;奈紫组和顺紫组的1年生存率为87.5%、75.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顺铂比较,奈达铂联合紫杉醇可有效改善口腔癌患者免疫功能及提高治疗疗效,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且安全性更高,但仍需进行进一步研究。
DNA X激活蛋白12(DNAX activation protein of 12 kDa,DAP12)是包含基于免疫受体酪氨酸激活基序(immune receptor tyrosine activated motif, ITAM)的I型跨膜衔接蛋白的成员。DAP12与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trigger receptor expressed in myeloid cell 2,TREM-2)表达的触发受体形成分子复合物。牙周炎是口腔常见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牙周炎发生发展中,骨破坏和骨形成的调控信号通路会发生异常变化,而TREM-2/DAP12复合物在破骨细胞的生成和分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TREM-2/DAP12复合物在牙周炎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牙周炎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上颌窦窦底内衬的施耐德膜是上颌窦底提升术的解剖基础,它与窦底骨皮质的疏松附着和良好的抗张强度是手术进行的关键因素。术前对患者进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摄影(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检查时,常常可以观察到施耐德膜厚度异常的状态,包括黏膜增厚、囊肿和息肉等。施耐德膜厚度异常对手术效果影响如何,它是否是上颌窦底提升术的禁忌证,目前仍有一定争议。本文将介绍施耐德膜的结构、功能及判断黏膜厚度的参考因素,并将黏膜厚度增加对手术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的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生物活性陶瓷已被广泛用于骨骼和牙齿的修复,文献回顾表明,一些离子能够诱导干细胞成骨分化,在骨再生医学中具有广阔的前景。鉴于这些离子从可生物降解的陶瓷材料中释放出来,与生长因子相比,更易实现控释。在生物陶瓷中添加生物活性离子,成为开发具有促血管生成和促成骨等功能的新方法。显然,生物陶瓷的生物反应取决于许多参数,例如化学成分、形貌,孔隙率和晶粒尺寸等,本文侧重于对生物陶瓷中释放的离子溶解产物对骨骼再生的作用和分子机制作一综述,旨在为新一代生物活性陶瓷的设计提供新思路。
马德龙病(Madelung′s disease,MD)是一种罕见的脂肪代谢异常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临床表现典型,常合并其他疾病,目前以外科治疗为主。本文报道1例Ⅰ型马德龙病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对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进行讨论,以提高对该病及其合并疾病的认知。
探索牵引增隙辅助拔除紧邻下牙槽神经管和舌侧骨板低位阻生智齿的效果。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显示紧邻下牙槽神经管和舌侧骨板的垂直阻生智齿8例,微种植钉增强支抗,NiTi悬臂梁颊向牵引智齿4~6周,当牵引点颊向移动距离>2 mm后转外科拔除。所有智齿拔除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牵引增隙可有效降低拔除紧邻下牙槽神经管和舌侧骨板垂直阻生智齿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