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3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0-04-28
  

  • 全选
    |
    专家论坛
  • 王美青, 杨鸿旭, 张虹云, 刘倩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0, 30(2): 61-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0.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关节软骨主要的功能之一是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所承受的功能负荷与咬合密切相关,因而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可以随咬合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改建。我们利用大鼠、小鼠进行的实验研究显示,用佩戴金属冠的方法加高小鼠双侧前牙咬合(bilateral anterior elevation,BAE),可导致小鼠髁突软骨明显增厚;而用金属冠制作单侧前牙反𬌗(unilateral anterior crossbite, UAC)不良修复体,则可导致髁突软骨出现明显的退行性变,直至髁突变形。我们利用这些可导致髁突软骨出现增殖性或退行性改建的动物模型进行在体基因修饰实验,探索髁突软骨改建过程中与细胞自噬、凋亡、终末分化等活动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例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mycin,mTOR)信号,印第安刺猬信号(India hedgehog, Ihh),以及甲状旁腺素及其相关蛋白受体信号等,其结论有望指导临床工作中在纠正异常咬合基础上,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干预软骨细胞功能,预防和治疗颞下颌关节软骨退变。

  • 范新东, 李晓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0, 30(2): 67-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0.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颌骨中心性血管瘤即颌骨骨内动静脉畸形,因具有发生急性大出血而危及生命的风险而成为口腔颌面外科最为凶险的疾病之一;而其较低的发病率使得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欠缺。与肿瘤性疾病不同,病理学检查由于其有创性而不适用于颌骨中心性血管瘤的诊断,其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颌骨中心性血管瘤具有特征性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正确掌握其表现特征能够指导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对可疑病变进行诊断和排除,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创伤甚至死亡。本文复习近年的相关文献,并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对颌骨中心性血管瘤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其他诊断依据进行总结,并介绍颌骨中心性血管瘤的介入栓塞治疗方案,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

  • 基础研究
  • 袁玮, 周骥驰, 李曼, 程龙, 杨金锁, 殷博雅, 黄欣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0, 30(2): 74-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0.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uin3,SIRT3)对舌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 RNA,siRNA)沉默舌癌细胞中的SIRT3。MTT法检测SIRT3沉默对舌癌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TUNEL染色检测SIRT3沉默对舌癌细胞凋亡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SIRT3沉默对舌癌细胞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的影响;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SIRT3沉默对舌癌细胞Caspase-3和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 PARP)表达的影响。结果:SIRT3沉默有效,在SIRT3沉默后观察到舌癌细胞的增殖活力降低,细胞凋亡增加,Caspase-3活性增加,Caspase-3和PARP表达增加。沉默SIRT3前后,舌癌细胞的增殖活力、TUNEL阳性细胞比例、Caspase-3的活性值以及Caspase-3和PARP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RT3沉默可促进舌癌细胞凋亡。

  • 杨晓红, 胡小华, 钟雯怡, 杨琨, 易杰, 姚礼, 张立刚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0, 30(2): 80-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0.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检测人舌鳞癌耐药细胞株OSC-19/CDDP是否具有多药耐药的生物特性,并筛选出与亲本细胞(OSC-19)显著差异表达的microRNAs(miRNAs),探讨其在舌癌耐药中的作用。方法:对前期实验建立的耐顺铂(cisplatin, CDDP)细胞株OSC-19/CDDP,采用CCK-8法检测其对不同化疗药物的耐药性; RT-PCR检测亲代与耐药株的多药耐药基因1(multidrug resistance 1, MDR1)表达。通过微阵列芯片筛查在OSC-19/CDDP与亲本细胞OSC-19中差异性表达的miRNAs,并通过RT-PCR 进一步验证基因芯片的结果。结果:人舌癌多药耐药细胞株OSC-19/CDDP对CDDP的耐药指数为16.7,交叉耐药的紫杉醇(PTX)、5-氟尿嘧啶(5-Fu)、平阳霉素(PYM)耐药指数分别为7.93、5.31和3.01;RT-PCR结果显示OSC-19/CDDP细胞中MDR1的表达是OSC-19的15.23倍。微阵列芯片结果显示:OSC-19/CDDP与OSC-19比较,分别有17个miRNAs的表达增高程度和12个miRNAs的表达降低程度超过10倍。结论:人舌鳞癌耐药细胞株OSC-19/CDDP具有多药耐药的生物学特性,可作为舌鳞癌的顺铂耐药机制及多药耐药机制研究的理想细胞模型。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s可能在舌鳞癌耐药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临床研究
  • 丁云波, 姚小武, 陈仕生, 卢子正, 林敏校, 桂心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0, 30(2): 85-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0.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 ,OKC),单囊型成釉细胞瘤(unicystic ameloblastoma,UAB)和根尖囊肿(radicular cyst,RC)开窗减压术后骨腔的改变,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7例颌骨囊性病变患者中,OKC 16例,RC 6例,UAB 5例,均行开窗减压术,术后规律随访。运用Image J软件测量术前、术后口腔曲面体层片上病变区域骨密度和囊腔大小的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 OKC、UAB和RC开窗减压术后,骨腔逐渐缩小,骨密度逐渐增大。术后3个月,不同病理类型颌骨囊性病变开窗减压术后愈合速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3种类型囊性病变骨密度增加速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腔大小变化与初始囊腔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骨密度变化与初始囊腔大小相关(P<0.05),不同病理类型囊性病变的骨密度增加速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与骨腔大小变化无相关性(P>0.05)。结论: 开窗减压术治疗颌骨囊性病变效果显著,初始囊腔大小及病理类型对OKC、UAB和RC的愈合有一定的影响,年龄不影响开窗减压术后成骨速度。

  • 口腔种植学研究
  • 董事玲, 杨光雯, 丁梦, 李强, 董衡, 牟永斌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0, 30(2): 90-9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0.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比较上颌中切牙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同期唇侧植骨术的疗效。方法:选择 2018年度行上颌中切牙区单颗牙种植的患者57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即刻组(28例)和延期组(29例),2组均同期行唇侧引导骨再生技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所有患者于术前(T0)、术后即刻(T1)、术后6个月(T2)进行锥形束CT(CBCT)检查,并通过影像分析软件测量种植体肩台下2 mm和10 mm处的唇侧水平骨量。结果:在观察期内,2组种植体存留率均为100%。在T1~T2时间段内,即刻组患者2个位点处的唇侧骨板吸收量小于延期组(P<0.05),即刻组2个位点处唇侧剩余骨厚度>2 mm的患者多于延期组, 且即刻组获得更好的美学效果与更高的满意度评分。结论:与延期种植相比,即刻种植同期唇侧植骨更有利于减缓牙槽骨吸收,能维持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稳定。

  • 临床总结
  • 丁远森, 孙家悦, 陆家瑜, 曹春花, 张凌怡, 邹德荣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0, 30(2): 96-1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0.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期间,口腔医务人员因其诊疗操作的特殊性存在较大交叉感染的风险。目前多数地区的医院仅保留口腔急诊通道。本文依托本单位急性创伤急救中心,结合临床急救经验,从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口腔科急诊诊疗感染的特点、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及诊室环境的防控管理等多个方面提出口腔急诊医务工作者的应急管理和防控规范,供口腔急诊医务人员参考。

  • 张雪, 赵保建, 邵博明, 董迎春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0, 30(2): 101-1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0.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围术期体温保护对口腔癌患者术后加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口腔癌根治术加同期游离皮瓣修复术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分为保温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保温组给予电阻式加温垫和温输液进行体温保护。记录2组患者各时间点核心体温;记录手术室温度,麻醉时间,麻醉用药,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液量、冲洗液量、尿量,手术时间,复苏时间,术后寒战发生率,术后感染率,非计划二次手术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与麻醉前比较,2组患者麻醉后2、4、6 h,转入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和转出PACU时的核心温度明显降低(P<0.05);保温组麻醉后2、4、6 h,转入PACU和转出PACU时的核心温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保温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小(P<0.05),术后寒战发生率低(P<0.05),复苏时间短(P<0.05),术后总感染发生率低(P<0.05),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2组手术室温度,麻醉时间,麻醉用药,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冲洗液量、尿量及非计划二次手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温保护能够有效预防口腔癌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降低术后感染率,缩短住院时间,从而促进患者加速康复。

  • 翟敏, 汤华山, 高润泽, 穆亚楠, 杨雪华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0, 30(2): 106-1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0.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应用牙体分割术拔除残根、残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03—2019-09间在我院拔除残根、残冠的272例病例,共计320颗残根、残冠。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2组,一组采用牙体分割技术拔除(研究组),另一组采用传统锤凿法拔除(对照组)。比较分析2种方法术后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肿胀、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微;血压变化较对照组小;拔牙窝完整率、手术满意度较对照组高。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牙体分割术拔除残根、残冠,时间短、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值得推广。

  • 综述
  • 郑适泽, 乔春燕, 孟琳, 任飞龙, 李玮柏, 任春霞, 陈雨蒙, 孙宏晨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0, 30(2): 110-1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0.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循环游离DNA(cell free DNA,cfDNA)的液体活检已成为诊断癌症的辅助手段。由于该手段具有无创、快速等优点,它在头颈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HNSCC)诊断、治疗后监测及耐药性检测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对cfDNA的生物特性、提取与检测、在HNSCC中的临床应用,以及在HNSCC中发生、发展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 病例报告
  • 孔维平, 黄桂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0, 30(2): 117-1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0.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成釉细胞癌(ameloblastic carcinoma,AC)是一种极其罕见的恶性肿瘤,目前文献报告例数极少,且大多数的AC发生在下颌骨。该病的治疗方式以及预后仍不完善,故本文报告1例AC患者采用扩大切除病灶及病灶周围颌骨、软组织的方式治疗,术后随访2个月,记录患者预后。

  • 郑枭, 满城, 郑德鑫, 江海涛, 程娇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0, 30(2): 120-1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0.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回顾分析颞下颌关节骨性强直伴颌面部异位骨化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4就诊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1例右侧颞下颌关节骨性强直伴颌面部广泛异位骨化的病例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发病原因,总结其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结果: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该患者被确诊为右颞下颌关节骨性强直伴颌面部异位骨化,无明确外伤史。采用“右关节成形术+牵张成骨+异位骨化部分切除术”治疗,术后张口度恢复正常,面型稍有改善。出院时主动张口约2.0 cm,被动张口可达3.0 cm。嘱患者使用开口器积极张口训练并同期进行下颌骨牵张成骨,但患者配合度较差。患者于术后4个月再次出现进行性张口受限,颌面部异位骨化增多;于术后5个月取出牵张器,同时行关节强直松解术,术中可被动张口2.5 cm;但术后再次出现进行性张口受限,颌面部异位骨化继续增多,患者放弃治疗。结论:颞下颌关节骨性强直伴颌面部广泛异位骨化在临床上较为罕见,可能的病因有外伤、遗传等。依据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如何在行关节成形的同时治疗颌面部的广泛异位骨化是临床上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