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是一种通过特定牵张装置逐步牵引骨段以促进新骨生成的外科技术。该技术最初用于矫形外科,20世纪90年代引入颅颌面外科后,其在下颌骨发育不足、颌骨缺损修复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下颌骨DO的基本原理、技术要点、适应证及优缺点,并探讨了不同类型的牵张模式,包括单点式、两点式及三点式牵张。DO的优点在于无需骨移植、手术创伤小且可同期牵张软组织,但其较长的疗程及并发症仍然是技术推广的挑战。未来,结合影像导航及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手术方案,有望提高治疗精度和稳定性。
目的:探讨N-乙酰转移酶10(N-acetyltransferase 10,NAT10)基因对小鼠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小鼠单核细胞系RAW264.7细胞并对其进行巨噬细胞极化诱导,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NAT10的基因相对表达水平;选用Remodelin hydrobromide(NAT10抑制剂)抑制NAT10表达,并观察其对RAW264.7细胞极化的影响。采用丝线结扎法构建小鼠牙周炎模型并同期注射Remodelin hydrobromide,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牙周炎组、对照给药组和牙周炎给药组,7 d后取下颌骨行RT-qPCR、micro-CT检查及组织学染色。结果:NAT10在小鼠M2型巨噬细胞中高表达;与对照组相比,牙周炎组牙槽骨组织中NAT10表达量下降,根分叉处NAT10阳性细胞占总细胞比例和NAT10、F4/80双阳细胞占比均降低。浓度梯度实验显示10 μmol/L的Remodelin hydrobromide抑制效率最好,加入Remodelin hydrobromide后,RAW264.7细胞中M1型极化相关基因表达增加,M2型极化相关基因表达下降。抑制NAT10表达后,小鼠牙周炎模型中牙槽骨破坏加剧;根分叉处CD86阳性细胞比例增加;CD163阳性细胞占比下降。结论:NAT10在RAW264.7细胞M2型极化后表达量显著增加,在小鼠牙周炎牙槽骨中表达量显著下降。抑制NAT10表达可促进巨噬细胞M1型极化,抑制M2型极化,且可以显著加剧牙周炎小鼠的牙槽骨破坏。
目的:探讨下颌升支截骨术后乳酸脱氢酶A(lactate dehydrogenase A,LDHA)对牙槽骨改建的影响。方法:构建大鼠单侧下颌升支截骨模型,将其分为手术组和假手术组;选用小鼠RAW264.7细胞并诱导分化为破骨细胞,分为常氧组、低氧组、低氧+基因敲除(knockout,KO)组、低氧+siNC组、低氧+siLDHA组。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局部牙槽骨内破骨细胞数目及LDHA表达水平;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蛋白质印迹法和TRAP染色法,检测低氧条件下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对破骨细胞内LDHA表达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LDHA表达水平对破骨特异性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下颌升支截骨术后牙槽骨内破骨细胞活跃,术后牙槽骨破骨细胞内LDHA表达增强。体外低氧环境下,破骨细胞内LDHA表达较常氧组增强,破骨分化能力亦随之增强;相较于低氧组,低氧+siLDHA组破骨相关特异性基因表达受到抑制。结论:下颌升支截骨术后LDHA可以通过促进破骨细胞形成加速牙槽骨改建。结论:康复新液联合甲硝唑可有效促进IMTM拔除术后患者的恢复,预防干槽症等并发症的发生,对牙槽骨吸收也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目的:探究基因间区长链非编码RNA-EPS(long intergenic non-coding RNA-EPS,lincRNA-EPS)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lipopolysaccharide,P.g-LPS)诱导下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体外用P.g-LPS刺激小鼠小胶质细胞系(BV-2细胞),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lincRNA-EPS的表达变化。通过质粒转染构建lincRNA-EPS过表达的BV-2细胞,划痕实验观察lincRNA-EPS过表达对P.g-LPS诱导下BV-2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RT‐qPCR、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其炎症相关基因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核因子κB蛋白家族成员p65(nuclear factor kappa B protein family member p65,NF-κB p65)及磷酸化p65(phosphorylated p65,pp65)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lincRNA-EPS过表达后BV-2细胞中p65的亚细胞定位。结果:对BV-2细胞进行体外P.g-LPS诱导后,lincRNA-EPS的表达下调(P<0.05)。过表达lincRNA-EPS可显著抑制P.g-LPS刺激后的BV-2细胞迁移及IL-1β、IL-6、TNF-α、iNOS的表达(P<0.05),上调静息状态时的Arg1表达(P<0.05)。过表达lincRNA-EPS后,BV-2细胞中总p65表达未见明显改变,p65入核减少,pp65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LincRNA-EPS可通过抑制p65磷酸化和核转位,减轻BV-2细胞在体外P.g-LPS刺激后的炎症反应。结论:康复新液联合甲硝唑可有效促进IMTM拔除术后患者的恢复,预防干槽症等并发症的发生,对牙槽骨吸收也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目的:评估改良根盾技术(modified socket-shield technique,MSST)在前牙美学区单牙即刻种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并探讨其相关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研究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我科前牙美学区采用MSST进行即刻种植的5例病例。通过影像学分析,评估种植体周牙槽骨改建情况;通过粉色美学指数评分(pink esthetic score,PES)评估种植体周软组织美学效果;并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了解患者对术后反应(疼痛、肿胀等)、最终修复效果及整个治疗过程的主观评价。结果:影像学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种植位点均获得了良好的骨结合,术后6个月种植体唇侧牙槽骨的垂直向平均变化量为(0.18±0.15) mm;种植体肩台根方2、4、6 mm唇侧牙槽骨的水平向平均变化量为(0.39±0.17)、(0.18±0.23)、(0.22±0.18) mm;种植体肩台水平唇腭向牙槽骨宽度的平均变化量为(0.10±0.10) mm;PES平均得分为(12.40±1.34)分,所有种植位点均获得了较理想的美学修复效果;VAS评分结果显示患者主观满意度较高。结论:MSST应用于前牙美学区即刻种植,可有效维持种植体周骨量与软组织轮廓,是美学区种植修复的可行技术方案。
目的:探讨临时螺钉和钢丝牵引技术在下颌骨髁颈骨折复位手术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5月于我院口腔科就诊并行下颌骨髁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8例髁颈骨折患者,记录髁颈骨折手术时间,术后随访至6个月,观察患者开口度及咬合关系的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髁颈骨折复位及固定平均用时50 min,术后6个月复诊,患者开口度及咬合关系恢复良好。结论:临时螺钉和钢丝牵引技术可有效辅助下颌骨髁颈骨折的复位,且其操作受髁颈骨折手术入路的限制较小。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联合甲硝唑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IMTM)拔除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2年1月—2023年5月在我院接受IMTM拔除术的100例患者,根据创面处理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3组:A组(填塞明胶海绵)34例;B组(康复新液+明胶海绵)30例;C组(康复新液+甲硝唑+明胶海绵)36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对术后7 d牙槽窝肉芽覆盖完整率,干槽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术后24 h开口受限人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后24 h面部肿胀程度、牙槽窝愈合时间、牙槽骨高度、骨密度灰度值、牙槽骨宽度、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评分。结果:与A组比较,B组术后24 h VAS评分、面部肿胀程度、Ⅲ度开口受限人数、牙窝愈合时间和术后7 d牙槽窝肉芽覆盖完整率显著改善(P<0.05);C组在上述指标上均优于A组和B组(P<0.05)。B组干槽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而C组低于A组和B组(P<0.05)。术后3个月,3组牙槽骨高度均低于术前(P<0.05),但B组和C组均高于A组(P<0.05);骨密度灰度值均高于术前(P<0.05),其中B组高于A组,C组高于A组和B组(P<0.05)。术后7 d,3组GQOLI-74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B组GQOLI-74评分高于A组,C组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康复新液联合甲硝唑可有效促进IMTM拔除术后患者的恢复,预防干槽症等并发症的发生,对牙槽骨吸收也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目的:分析影响高寒地区患者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影像学因素:上颌窦间隔、牙槽上颌窦动脉(alveolar antral artery,AAA)、囊肿及囊肿样病变等,为上颌窦底提升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23年5月—2024年3月于我科就诊并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的患者132例,共纳入264侧上颌窦影像学资料。收集患者性别、上颌后牙区牙齿状态、上颌窦内黏骨膜状态、AAA、窦内间隔等信息,运用χ 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导致上颌窦内异常状态的风险因素。结果:132例患者的264侧上颌窦影像资料中,上颌后牙区牙齿状态未见异常影像者(如牙缺失、种植义齿、埋伏牙及根尖周病变等)140侧(53.0%)。264侧上颌窦中,未见异常影像学表现的为131侧(49.6%),存在异常影像或病变的为133侧(50.4%),其中上颌窦黏液潴留囊肿(mucous retention cyst, MRC)占比最大,为26.5%(70侧);上颌后牙区检出上颌窦间隔87侧(33.0%);影像中可显示出的牙槽上颌窦动脉为215侧(81.4%)。χ 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性别和上颌后牙区牙齿状态对窦内黏骨膜状态有影响(P<0.05),上颌后牙区牙缺失、根尖周疾病及混合因素可以增加窦内黏骨膜患病风险(P<0.05);而上颌后牙区的种植义齿与埋伏牙不会增加这种风险。结论:建议临床上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前重点评估男性、缺牙及根尖周病变患者的上颌窦黏骨膜状态。
牙周炎往往会导致不可逆的损伤,而引导组织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是目前重建缺失硬组织及牙周附着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现有GTR膜材料在复杂的临床应用中仍存在诸多局限,亟待开发性能更优异的GTR膜以满足各类复杂的临床需求。本文从4个方面对近年来报道的GTR膜进行系统性综述,旨在为未来GTR膜的改良与创新提供思路与见解。
牙结石是导致牙周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其精准识别对牙周病的防治至关重要。传统牙结石识别方法存在主观性强、准确性低的问题,尤其难以检测龈下隐蔽部位的结石,难以满足现代临床需求。近年来,光学检测技术因其非侵入性和高灵敏度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多种光学技术为牙结石识别提供了新的思路,如偏振光检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差示反射法(differential reflectometry)、高光谱成像(hyperspectral imaging,HSI)和荧光光谱系统等。同时,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特别是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与光学技术的结合,显著提高了牙结石识别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本文综述了目前主流的牙结石识别方法,对比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牙结石识别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我院于2017年1月至2023年5月期间,采用眶周小切口入路共治疗46例颧骨颧弓骨折患者,术中均使用钛板系统行坚固内固定。术后评估结果显示,46例患者均实现解剖复位,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面部外形恢复良好,无明显瘢痕形成,对切口愈合满意。现就本院该病例的治疗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是一种病因不明、可累及多器官/系统的罕见病。本文报道1例接受手术治疗并行血管化腓骨肌皮瓣修复术,术后出现尿崩症(diabetes insipidus,DI)的成人LCH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围绕LCH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等进行系统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