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专家论坛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家论坛
    姜楠, 祝颂松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5, 35(4): 245-250.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5.04.001
    摘要 (108) PDF全文 (44) HTML (25)   可视化   收藏

    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是一种通过特定牵张装置逐步牵引骨段以促进新骨生成的外科技术。该技术最初用于矫形外科,20世纪90年代引入颅颌面外科后,其在下颌骨发育不足、颌骨缺损修复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下颌骨DO的基本原理、技术要点、适应证及优缺点,并探讨了不同类型的牵张模式,包括单点式、两点式及三点式牵张。DO的优点在于无需骨移植、手术创伤小且可同期牵张软组织,但其较长的疗程及并发症仍然是技术推广的挑战。未来,结合影像导航及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手术方案,有望提高治疗精度和稳定性。

  • 专家论坛
    金蒙蒙, 康非吾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5, 35(3): 163-170.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5.03.001
    摘要 (165) PDF全文 (73) HTML (30)   可视化   收藏

    外科手术辅助上颌快速扩弓(surgically assisted 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SARME)是一种结合外科手术与正畸矫治技术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解决严重上颌横向发育不足(maxillary transverse deficiency,MTD)及牙弓狭窄的问题。SARME技术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已成为外科辅助正畸领域的重要治疗手段。本文综述了SARME的发展历程、手术方式、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SARME的最新研究动态,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 专家论坛
    戴振霖, 徐駸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5, 35(2): 87-90.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5.02.001
    摘要 (133) PDF全文 (52) HTML (20)   可视化   收藏

    自我种植是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的一种特殊生物学行为,其广泛存在于诸多恶性肿瘤中,并与肿瘤进展密切相关。目前多数研究着重于关注CTCs与肿瘤远处转移的内在联系,而对肿瘤自我种植现象的发生机制及生物学影响认识尚浅。本文针对CTCs通过自我种植在肿瘤进展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综述,为探究恶性肿瘤的进展机制提供新视角。

  • 专家论坛
    刘怡田, 许宗和, 肖妍君, 吴东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5, 35(1): 1-6.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5.01.001
    摘要 (229) PDF全文 (189) HTML (47)   可视化   收藏

    血管再生是骨增量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去皮质被认为是骨增量手术过程中促进血管生成的一个重要步骤。然而,关于去皮质在骨增量过程中的作用,目前的研究结论尚未统一。本文通过文献回顾,总结了去皮质在引导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块状骨移植术(block bone grafting)和骨膜牵张成骨术(periosteal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PDO)中的研究结果,分析了去皮质影响骨再生的机制,并探讨了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以期为临床医生在骨增量手术时实施去皮质提供参考。

  • 专家论坛
    何叶泓, 范震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6): 413-420.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6.001
    摘要 (212) PDF全文 (74) HTML (38)   可视化   收藏

    种植体作为异物植入颌骨后,机体免疫系统与骨骼系统之间相互调节与适应,从而促进种植体周骨结合及骨改建,然而异物反应平衡的失调可能导致种植体周的骨丧失。本文总结了可能引发种植体周免疫反应并导致骨吸收的相关因素,包括种植体周微生物感染、种植体过载、不良的全身状况及种植体材料的生物磨损等。破骨细胞是目前已知的人体中唯一能导致骨吸收的细胞,因此本文以其生成为线索,梳理了巨噬细胞极化、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RANK)/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通路、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通路等调节该过程的关键通路及因子。本综述讨论了种植体周骨丧失的免疫机制,为理解骨结合概念及从免疫角度治疗种植体周骨丧失提供了思路。

  • 专家论坛
    吴敏, 尹恒, 黄汉尧, 石冰, 李承浩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5): 331-335.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5.001
    摘要 (297) PDF全文 (117) HTML (4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早期治疗一期唇裂术后瘢痕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本中心接受一期唇裂整复术的患儿24例(激光组),术后3个月内采用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对照组(24例)为曾接受一期唇裂整复术,术后未接受激光治疗的患儿。对2组一期患儿激光治疗后1年的瘢痕情况进行主观评价(对比患儿治疗前后照片)和客观评价[使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分法]。 结果:激光组完成整个疗程4次治疗后1年,主观评价总有效率达到91.7%,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客观评价结果显示,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早期治疗一期唇裂术后瘢痕的方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专家论坛
    谢狄亚, 肖涛, 单丹妮, 周婷, 王志勇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4): 251-258.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4.001
    摘要 (173) PDF全文 (76) HTML (25)   可视化   收藏

    口腔癌原发灶的完整切除及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彻底清扫,是口腔癌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然而,在手术过程中,除了依赖冰冻活检技术外,手术医生尚无便捷、有效的辅助手段评估肿瘤根治的彻底性。近年来,以近红外荧光(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NIF)成像技术为基础的荧光引导手术(fluorescence-guided surgery,FGS)逐渐成熟,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术中实时辅助,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而其在口腔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介绍该技术在口腔癌手术中的具体临床应用场景,讨论目前尚存的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

  • 专家论坛
    李金薇, 沙桐, 郑凯娟, 聂孟冬, 关苇杭, 史册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2): 81-86.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2.001
    摘要 (419) PDF全文 (421) HTML (37)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发布了第5版《头颈部肿瘤分类》。第5版的口腔和舌体肿瘤部分中,上皮性肿瘤相较于2017年的第4版作出了一些修改,其中包括将口腔潜在恶性疾病(oral potentially malignant disorders,OPMD)和口腔上皮异常增生(oral epithelial dysplasia,OED)作了分开阐述,并详细讨论了黏膜下纤维性变(submucous fibrosis,SF)和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相关性口腔上皮异常增生(HPV-associated oral epithelial dysplasia,HPVOED);在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部分,介绍了穿掘性癌(carcinoma cuniculatum,CC)和疣状癌(verrucous carcinoma,VC),并阐述了其特有的临床和组织学特征。本文总结了自2017年来口腔和舌体的上皮性肿瘤相关内容在临床、组织学和分子学研究中的最新进展。

  • 专家论坛
    夏荣辉, 李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0, 30(6): 341-3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0.06.001
    摘要 (144) PDF全文 (14) HTML (6)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唾液腺癌的分子检测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越来越多的遗传学改变被发现。这些遗传学改变对唾液腺癌的病理诊断起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也对唾液腺癌的命名、分类及新类型肿瘤的发现产生着影响。本文对近年来发现的唾液腺癌中重要遗传学改变及部分肿瘤中相应蛋白的表达变化进行介绍,这些变化在相关肿瘤的病理诊断、预后评估、靶向治疗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专家论坛
    吴靖, 邹多宏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34(1): 1-13.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4.01.001
    摘要 (799) PDF全文 (151) HTML (31)   可视化   收藏

    经过40余年临床应用与不断发展,引导骨组织再生术 (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 已被证明是一种可靠的牙槽骨骨增量技术。GBR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核心要素是充足的血供和稳定的环境。但现有GBR技术都是在“以血供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下进行的,缺乏对稳定要素重要性的重视。我们通过文献阅读及系列临床试验,提出“以稳定为核心”的牙槽骨修复重建理念。基于新理念,创建了以单纯人工骨粉修复牙槽骨重度缺损的治疗新术式,革新了国际上必须用自体骨修复骨缺损的治疗理念。本文将从GBR技术的历史发展轨迹中寻找稳定的重要性,结合现有骨再生理论,详细阐述“以稳定为核心”的牙槽骨修复重建治疗新技术。

  • 专家论坛
    付菲, 胡佳辰, 隋秉东, 轩昆, 金岩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5): 277-284. https://doi.org/10.12439/kqhm.1005-4979.2023.05.001
    摘要 (724) PDF全文 (140) HTML (31)   可视化   收藏

    以牙缺损、缺失和颌面部骨组织缺损等为代表的牙颌组织缺损在口腔颌面部疾病中十分常见,目前的治疗方式包括自体或同种异体组织移植、人工合成材料的仿真替代等,不能实现生理性的牙颌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修复。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再生医学应用潜能,基于间充质凝聚发育原理的干细胞聚合体技术,其具有维持细胞干性、重塑再生微环境和重启组织分化的功能特性,已经成功应用于牙髓、牙周、骨组织的再生修复,并在相关临床试验中取得良好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转化前景。本文将从干细胞聚合体的制备原理、构建方式和转化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更好实现牙颌组织缺损的再生修复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治疗策略。

  • 专家论坛
    许舒宇, 范震, 王佐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33(2): 63-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3.02.001
    摘要 (385) PDF全文 (554) HTML (23)   可视化   收藏

    上颌窦底提升术是解决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所需余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 RBH)不足时的常用治疗方法。目前,对于上颌窦内的成骨机制、上颌窦底提升术术式的选择、同期种植的时机、年龄或性别的影响、是否需要置入骨替代材料等问题众说纷纭。本文根据种植科团队有关上颌窦内成骨机制的研究成果,结合本院种植科10余年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治疗效果,总结临床操作的方法与技巧,以期达到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并最终指导临床的转化医学模式,提出了更加优化的、简单易行的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方案与理念,即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s, CGF)+同期植入种植体。

  • 专家论坛
    朱桂全, 李龙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2, 32(5): 265-2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2.05.001
    摘要 (483) PDF全文 (457) HTML (16)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外科手术美观和微创的需求越来越高。内镜辅助下的外科手术作为微创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S)的典型代表,在外科领域中取得了快速发展。在胸部、腹部、盆腔等部位的手术中,内镜已经占据主流地位。在口腔颌面外科中,尽管很早就对内镜辅助的技术进行了应用和探索,但该技术至今尚未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近年来,随着外科理念的发展、人民群众需求的提升、内镜设备的进步及配套器械的完善,内镜在口腔颌面部的应用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将内镜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中应用的历史和现状作一归纳,阐述目前存在的瓶颈,希望能够使广大同行对内镜辅助口腔颌面外科发展付诸更多探索,以促进这一技术的快速发展。

  • 专家论坛
    黄桂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2, 32(2): 71-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2.02.001
    摘要 (319) PDF全文 (859) HTML (10)   可视化   收藏

    头颈部肿瘤患者行放射治疗导致的唾液腺组织放射性功能损伤,是常见的并发症,并对患者造成终身影响。干细胞治疗在修复放射性唾液腺功能损伤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该方法能使患者口干症得到部分缓解。目前干细胞治疗的研究大多使用的是免疫原性较低的同种异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然而,干细胞治疗也存在如干细胞来源不足、干细胞与靶器官融合并能否在体内长期存活、分化成功能细胞等问题。研究表明,MSCs在体内主要是通过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或外泌体来调节宿主细胞(包括放射损伤组织中休眠的干细胞)的,以减轻炎症反应等达到组织再生的目的。因此,EVs或外泌体对放射性组织损伤进行无细胞治疗的概念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无细胞治疗不受外泌体剂量的限制,还具有安全、到达组织器官容易等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比如MSCs 外泌体的内容物并非恒定等。本文综述了干细胞治疗、无细胞治疗研究的相关文献,并对这些治疗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 专家论坛
    孙国文, 田美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2, 32(3): 135-1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2.03.001
    摘要 (399) PDF全文 (464) HTML (15)   可视化   收藏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 MRONJ)是一种使用抗骨吸收、抗血管生成等药物后,出现在颌骨的严重并发症。目前该病已经有大量的文献报道,并探讨了MRONJ的治疗方法,从保守治疗到不同侵袭程度的手术治疗,以及辅助治疗。但是当疾病处于不同阶段时,具体应采用何种治疗方法并没有定论。本文总结了近年相关的文献报道并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对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法进行述评,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 专家论坛
    张富贵, 季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2, 32(1): 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979.2022.01.001
    摘要 (234) PDF全文 (573) HTML (10)   可视化   收藏

    微血管化骨组织移植是颌骨肿瘤切除后颌骨重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传统游离骨肌皮瓣移植虽然即刻重建了颌骨,但需要6~18个月后才能完成牙列修复。牙列缺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随着“4P”医学时代的到来,对于手术的可预测性和个体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颌骨与牙列同日重建(jaw-in-a-day)是目前完整颌骨重建的最高水平,能够满足上述要求,即在虚拟手术与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design/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e,CAD/CAM)的支持下同期完成颌骨肿瘤切除、血管化骨肌皮瓣游离移植、牙种植体植入及临时义齿修复。颌骨与牙列同日重建即刻重建了患者颌面部的形态与功能,体现了“以咬合为导向的修复重建”的理念;但其围手术期管理与手术流程、手术技巧与故障排除等亟待完善。